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复仇的大手 » 六十八章 小蛇吞象

六十八章 小蛇吞象

    小试牛刀,收购科摩多的成功,是吴宗华震不仅在华尔街小友名气,在多伦多和香港的商界,也让人从此刮目相看。

    虽然这一年,华盛工业的沈宏发也走出国门,触角延伸到芝加哥。但要和吴宗华比,还是逊少了些。

    因为他接下来的操作,又再一次让人信服,他就是个商业奇才,甚至是天才,那就是他以小蛇吞象的气魄,一口吞下享誉世界的信嘉集团。由此,吴宗华和文博公司在国际商界一窜而红。科技界惊呼,一个电脑巨头即将诞生。美国人则喊着:“狼来了”。这场收购大战剧情同样是波澜起伏,令人拍手称快。其中更是夹杂着许多戏剧性色彩,令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此时的吴宗华,自己的业务已经遍及到香港、加拿大、美国、中国。中国香港,而且他还在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他会这些国家和地方的语言。也熟悉这些人的生活、文化和各种风土人情和社交礼仪。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来说说他收购信嘉的整个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对本书后来发生的事情又很多关联。

    有一天,他在从香港飞到纽约的航班上。旁边坐着一位年轻人,文质彬彬,看上去很有礼貌。这个年轻人和他一见如故。当他得知旁边这个就是在加拿大白手起家,文博集团的联合创始人,香港环球电子的董事会董事。刚刚收购科摩多并成功改造,堪称商业教科书的吴宗华先生时。这个年轻人显得很是激动,说了一番恭维的话。并自我介绍自己。这个年轻人叫刘博。新都人,现在在美国芝加哥商学院攻读MBA。

    当他们都互相介绍说祖籍在新都时,突然有一种他乡遇知己。越谈越投机。

    当时的年代,内地人能去美国读书的人很少。一般都出自精英阶层的家庭,但当时吴宗华没有多问他的背景。只是后来才知道,他母亲居然就是建国以来贪污账款最多的惊天巨贪严天虹。这种事,我们不便详说。

    刘博说很崇拜吴宗华博士的投资哲学,还有超前的国际视野。当时在华裔商界,从加拿大到香港,从中国到美国。吴宗华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并都获得巨大成功,很多杂志和报纸都在报道他的事迹,而且媒体一贯的夸大其词。更使得吴宗华神秘莫测,刘博把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当时刘博送给他一份材料。说有个华裔商人想让他合伙投资,让吴宗华给参考一下。当时的吴宗华并没有在意,只是礼貌性地随便翻了翻,这是关于美国信嘉集团的材料调查报告。吴宗华知道这家公司,他不管是小时候在中国,还是在香港、不管是在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很多家庭都有这个集团生产的缝纫机。

    缝纫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绝对是一个紧俏商品。国内国外都是如此,在香港、有钱人会订做一些服装,然后让佣人不停地修改。直到最合身,穿在身上最漂亮为止。穷人会把衣服修补一下后再穿。在中国也是一样,当时陪嫁的三大件,就是缝纫机,自行车和大彩电。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也同样。姑娘们没事了准会做一些小工艺品。被套,枕头。会在街上买一些喜欢的布料给自己和家人做一些新衣服穿。

    服装工业化并还没有普及,还是手工加裁缝这种小规模家庭模式生产。其他的国家他还不是很了解,但想想,估计也差不多。

    当时他还不了解这个朋友怎么会把一个缝纫机制造商的材料,递给一个电子工程师或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看。但当他看到信嘉集团有一个全球性的销售网络,年产150万台缝纫机,市场占有率达到了惊人的75%时。他当时就感叹,这几乎是垄断这个行业。而刘博不过是个学生,投资人怎么会找他?他怎么有这个能力和实力来入伙?不过他内心却感到一阵欣喜,“机会来了,就是它。对,就是信嘉,,缝纫机对他来说,几乎是鸡肋,但是这个全球性的销售网络,确实对他太重要了。”

    一个新的想法立马在他的脑海里翻滚,沸腾,并最终酝酿成型。

    于是装作不经意地问道。“你和你的投资人打算用多少钱来收购这家公司?这可是个大公司,历史悠久,业务遍布全球,在我看来,收购这种大公司,都是华尔街那帮银行家们干的事,一个留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说真的,我要是你,连想都不敢想。”

    “哦,不,先生。我只是代表别人持股。甚至有可能到时候持股都算不上,我是这个专业,到时候,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就是说我将从中国筹集资金,然后给资金持有人找一些合适的投资。我也知道这家公司规模很大,我们初步调查了一下,我想他大概估值五亿美元。”

    “哦,5亿美金,这可是笔不小的数目啊?”吴宗华还是在一边翻看着材料一边说道。

    “是的,所以我们不打算全资收购,而是收购大部分股权,然后控制这家公司。”刘博回答道。

    吴宗华陷入了沉思,再一次把这些材料在脑海中过滤了一遍。

    信嘉集团创办于1851年,在美国是一家拥有近150年历史的大公司。1853年,信嘉集团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缝纫机,此后一直是这个行业的领军企业,到了1889年的时候。信嘉集团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缝纫机。效率提高了不少,销量也跟着不断增加。同时,信嘉也开始了他的全球化战略,开始在全球各大主要城市开设专门销售的门店。连锁店和代理商的办事处。

    1908年,信嘉公司总部在纽约成立,总部建造的信嘉大楼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这可是美国最有代表,最有标志性的公司。

    就是这么个庞然大物,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这家老公司经营保守,管理层墨守成规,在产品的研发上投入巨大,技术上几乎在几十年之间没有多大突破,产品也没有什么改进。

    就连包装,都是延续很多年前的设计。最终导致连年亏损,到1988年竟被一笔1000万美元的债务逼得焦头烂额,摆在公司面前的只剩下两条路,要么将公司拍卖掉,要么宣告破产。

    在下飞机之前,吴宗华对刘博说道:“说真的,我对这事很感兴趣,希望我们合作,一起拿下信嘉,因为不管是你还是我,都很难单独吃下这么大的巨无霸,但要是我们合作,那么就一定能成功。”

    “先生,你这么有信心?我是愉快的等待你的好消息了。”刘博说道。

    “你就愉快的等待我的好消息吧!我是不是你值得信赖的伙伴呢?”说着他伸出了手。

    “你值得信赖,希望我们合作愉快。”刘博也伸出手,和他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于是,吴宗华到了纽约后就径直去找信嘉的总裁,并告诉对方,他有意收购信嘉集团。

    信嘉的总裁是一个65岁名叫布莱恩的老人,而且整个董事会成员几乎全都是六十岁到七十岁的之间。他们约定的会谈的地点是在一家高尔夫球场。他一边挥舞着高尔夫球杆。一边不停地抱怨,“哦,见鬼,信嘉,董事会的老家伙们都已经快把这个事忘了,每个人都尽快想着把手里的股份换成现金,我才不想管这个烂摊子。我喜欢高尔夫,喜欢棒球,我还喜欢打橄榄球和喜欢看NBA比赛。喜欢钓鱼,并把鱼做给老伴吃。她可吃得真香。比我十岁大的孙子吃的还多。”

    吴宗华完全没想到,总裁先生居然和他谈这些无关紧要的事,但有一点总是不错的,他们有意出卖自己手里的股份。

    于是他谈和总裁先生谈对信嘉未来的打算。但这个叫布莱恩的老头却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于是一场商业收购的谈判竟然像对牛弹琴一样开始了。

    老头和他谈钓起来的鱼要怎样做才好吃。他一直喋喋不休的说,“哦,见鬼,我快退休了,董事会的一帮人都是在等着退休。退休之后可以领到多少的退休金,他们现在要做的是该找个什么样的人来接替我的位置。或是我们干脆把它卖了。它太老了,150多年了,这些年我们都根本就没想着怎么去经营他。我的钱已经足够多了。我需要的是运动,我想多活几年,看着我的孙子长大,我早上起来要跑步,我要飞到亚特兰大去看NBA比赛,而公司压根没配备飞机。这太糟糕了。我简直不能忍受,我有时甚至不能坐头等舱而且当天晚上还有可能回不了家。作为总裁,这可不该是这个样子。信嘉在150多个国家有业务,而董事会居然不给总裁配备飞机。我想去了解一下分公司的情况都无从谈起。哦,董事会这帮老家伙,都是吝啬鬼。他们比葛朗台还抠门,他们只会说,布莱恩,你去看看情况吧。我们会给你报销头等舱的机票的。而他们却在高尔夫球场打球。我能说什么呢?我告诉他们。NO,我任期快结束了,我该享受我的生活,我要带着我的妻子和狗,还有我的孙子,去全世界到处看看,至于经营管理,亏损之类的,这些为什么不留着让我的继任者来做呢?他将来一定比我们做得更好。是的,我只想我退休后能拿到多少退休金。其他的,见鬼去吧,我才不想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