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囚笼里的太阳系 » 第四十一章 求学

第四十一章 求学

    第二天一早,张问森与父亲便告别了王本忠一家,踏上了归京的旅程。

    临别的时候,张问森拉着大大的手,反复叮咛他要注意身体,等自己将来有时间了,一定会回来看他。

    王本忠开心的笑着道:“恁娃莫惦记俄咧,回去好好上学,可不敢再到处乱跑咧。你爹跟俄讲你是为了一个女娃娃,那有啥子值得的嘛。你好好读书,出人头地,将来那些女娃子还不天天围着你转?“

    张问森感到一阵尴尬,他没想到父亲连自己跟小冉的事情都给大大讲了。他更没办法跟眼前这个可爱的老头解释小冉之于他,可不仅仅是“一个女娃娃“。

    但为了不让大大挂念,他还是笑着回答道:“放心大大,我会努力的!“

    “这才对嘛,这才是个好娃娃。“大大果然开心的咧着嘴笑道。

    回到风京城以后,他收起了自己的电吉他和喇叭裤,剪短了那一头乱糟糟的长发,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业上来。

    父亲的眼光没有错,张问森的确很有天赋。一旦他全力以赴,便马上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高考时他以市理科状元的身份报考了洪国农大生物工程专业,他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未报考清北大学的市状元,不仅空前,其实也绝后了。

    他的这一选择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人们纷纷猜测这个状元为什么放着那么多的好学校,好专业不报,而是选择了这个一个“不起眼“的学校的冷门专业。

    父母对他的选择没有阻拦,从那个小山村归来后,父亲恢复了沉默寡言,母亲则结束了整日以泪洗面的日子。对于张问森,他们给予了他全部的自由。

    但很多老师和同学打电话给他,对他的选择十分不解,有几个心直口快的老师甚至还问他是不是头脑发热,烧过头了。

    张问森没去理会这些,他觉得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应该作何选择。他感激父母的宽容,也选择性的无视了同学和老师的好意。

    大学四年张问森沉浸在自己的学业中,以优异的专业课成绩,早早就获得了保研资格。

    但是大学四年的学习,他虽然收获很多,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却发现作为偏应用的生物工程对基础物理理论的依赖!

    虽然自己在生物工程领域涉猎甚多,而且已经走了很远,但是总会在某个关键的问题上,卡在某个物理理论上。

    当时的国内基础理论领域并未像后世那样受重视,因而当时国内的基础物理研究都处于一种非常落后的局面,与国外顶级大学的水平有着几代的代差。

    张问森于是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获得了他们的全力支持。他们利用自己的关系帮他联系了世界顶级大学,发送了申请。

    因为本科阶段的优异成绩,他的申请很快通过了。

    初到国外,张问森立刻被国外的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震惊了。那宽阔的马路,川流不息的汽车,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无不使他感到震撼。

    他甚至惊奇的发现国外的汽车已经多到了会堵车,每到高峰期时他总是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车流惊叹不已。

    他想起了自己从小生活长大的风京城,那个当时洪国最发达的城市!高楼还是“门面“,汽车是奢侈品,除了长安街,到处都是四合院和小胡同。

    看着那满街金发碧眼的外国老百姓们吃着汉堡,开着汽车,谈笑风生的走在路上,他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他要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们也过上这样的生活。

    进去学校开始理论学习与研究的时候,他感受到了更大的震撼。

    他在这里接触到了很多前沿理论和奇思妙想,以前在国内不仅没人研究,而且很多还闻所未闻。他深刻的体会到了“代差“所带来的压迫感,对于国内落后的科研环境和理论水平充满了深深的担忧。

    他立刻就投入到了紧张而枯燥的学习中,像一个永远都吸不够水的海绵,疯狂的攫取自己能够学到的一切理论知识。

    他没有休假,不分昼夜,除了吃饭和睡觉,就是待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将能用到的每一分钟都用在了自己的学习中。

    他的同学们都以为他是一个怪人,几个关国同学更是嘲笑他是“典型的东方书呆子,跟他们祖上那些考进士的读书人一样!“

    张问森没有搭理他们,他明白任何语言的胜利都微不足道,他能做的就是要超越他们——不管是学业上,还是个人成就上,甚至是国家的未来上。

    而且,他确实太忙了,也没有时间跟他们打嘴仗。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不仅很快的补上了自己跨专业带来的专业知识短板,而且开始跟着导师进入到了一些比较前沿的理论课题研究中,最后他凭借着一篇发表在当时世界权威刊物上的论文,获得了所有同学老师的认可。

    那几个之前嘲笑他的关国同学也被他折服,一次一个家伙操着不太流利的洪国语言好奇的问他:“张,为什么你们洪国人都这么努力?你们难道不知道人生还有很多其他的乐趣吗?为什么你要一天到晚的钻到书本里呢?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

    张问森想了想道:“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老百姓吃不饱肚子,他们应该跟你们的老百姓一样,过上一种富足的生活。”

    那家伙用不可思议的眼神望着张问森那坚定的目光,许久才道:“张,你很伟大!”

    张问森却笑笑道:“不,我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洪国老百姓,而且像我这样的老百姓还有很多。”

    硕士读完后,张问森继续留在国外读博士。这次他又换了专业,选择了当时最为前沿的一门基础物理分支学科:量子力学。

    当时的量子力学研究方兴未艾,学术界的普遍观点是:量子力学很可能是自相对论后又一次划时代的物理理论,其研究成果将会把整个人类社会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当时很多的知名学者,张问森耳熟能详的学界大佬,都投入到了量子力学的研究中。

    硕士阶段的学习经历给了张问森充足的信心和底气,所以他想:反正来也来了,要学就学最先进的,我们不能一直落后这帮老外!

    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后,他发现由于自己硕士阶段的理论知识足够扎实,所以现在的学习反而轻松了不少。他也一下子有了不少空余的时间。

    于是在这些空余的时间里,他开始了踏遍关国的旅游。

    他经常在周末或者休假时,一个背包,一双旅游鞋,天南海北的乱走。

    他买了一个CD机,听着从国内寄来的光盘。在国内一帮摇滚人的嘶吼中,行走在异国的土地上,有一种很奇妙的时空错乱感。

    他听着《假行僧》走过壮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听着《无地自容》走过繁华的纽约、洛杉矶,听着《大地》走过美国宽阔的乡村农场。

    看到农场上那叼着雪茄人高马大的农场主,他会想到那个可爱朴实的大大王本忠;看到那大片的机械化的肥沃农场,他会想到那片靠着镰刀与老黄牛耕种的支离破碎的黄土地;看到关国街头那些衣着光鲜的时髦男女,他会想到京城街头的白衬衣、喇叭裤……

    路上休息的时候他会读历史。自从那次黄土地上与父亲的谈话后,他对历史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自己不多的课余时间全部耗费在了那些历史书籍中。

    在这样的一段岁月中,他那始于对王本忠一家艰苦生活的同情而萌芽的朴素济世观,很快变成了一种济世安民,复兴国家的宏大理想。

    他也曾自嘲过:自己一介草民,平头百姓,何德何能将国家与民族扛在自己的肩上?

    但这个想法一旦产生便挥之不去,除了偶尔的自嘲外,这想法让他感动很是安心和踏实,并且不断激励着他爆发出了惊人的精力。

    读博期间他又发表了两篇论文,在全球学术界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也成为了量子力学领域小有名气的新星。

    在博士毕业时,他的导师真诚的挽留张问森,希望他留在关国,与自己继续在量子力学领域的研究。

    张问森的导师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不修边幅,发丝飞舞,胡子拉碴。他充满煽动性的对张问森讲道:

    “张,相信我,以我的经验和你的智慧,如果我们两个联手,我们必将会创造出一套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成为与马顿、麦克斯韦、爱为斯坦等那些伟大的名字并列的伟大人物,被人类历史永远铭记。诺贝贝评奖委员会那些老家伙会跪在地上求着我们去领奖,你和我讲成为这个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张问森看着这个小老头闪过了一丝的犹豫,但很快他便拒绝了他的导师。

    这个小老头身上有着一种不一样的学者气质,在带着张问森几个博士生的几年间,他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总是想着来问我,你们这几个杰出的头脑应该可以很轻易的把那些该死的问题解决掉的。对于研究方向,我只强调一点:真理是简洁的,不要把它搞得那么复杂。”

    他平时从不干涉张问森他们的研究,但在他们的研究遇到瓶颈时,他又总能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

    他平时总是忙于自己的研究,他也是这一领域的权威。

    张问森的父亲本身也是从事科研的,张问森曾不止一次听他在母亲面前抱怨国内学术圈的因循守旧,官僚主义,尸位素餐。所以张问森深知国内学术研究环境之恶劣。

    所以从内心深处,他更喜欢关国这种轻松、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在这里他至少可以安心的从事自己的研究,即便达不到那个小老头口中的那些伟大名字的高度,但凭着他的努力,搞出一套量子力学理论,产生应用成果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而一旦回国,他将一下子面临很多的困难:硬件、资金、人际关系以及那个令他想想就感到头疼的学术氛围。

    所以当时他犹豫了下,但也就那么一下。很快的他便收拾行囊归心似箭般踏上了归国的飞机。

    他这个怀揣梦想,漂泊异国的游子在学成之后到了回归祖国,实现自己胸中壮志的时候了!

    当然,他之所以这么着急,还有一个原因:他想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