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往事农村 » 第七回:打卡农村

第七回:打卡农村

    农村老辈人朴实勤奋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是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农村没有早八晚五,只有春夏秋冬。

    五一劳动节在农村也行不通,农村奉行的是:……

    劳动不丑,戴草帽行走。一锹一锄头,丰收让时光倒流。

    勿向困难低头,身体里没有那根骨头。

    春雨夏日,秋叶冬风吹走。

    雨纷纷,落心头。

    四十码丈量地球。

    强哥这个年龄段的农村人,虽也是正儿八经的农民,但千年流传下来的农村谋生手段却没有继承下来。小时候虽然也参与干农活,慢慢读书完也就逐渐疏远了农村,都出去打工谋生了。农村社会的一套靠田地谋生的技能,也就慢慢遗忘了。无限制的积累造就了尴尬的社会地位,“农不农,城不城。”

    2020年春节前后疫情的突发,使许多务工农民都不能正常回到工作岗位,滞留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顺应国家的方针政策,强哥村子也坚守防疫阵地,打赢了抗役的斗争。同那些为守护强哥他们的医者来说,他们算是幸运地。几十天不出门强哥也留下了文字表达对医者的敬意:

    ——致医者

    荣耀传千古,他朝志更高。万人朝拜日,天下尽良宵!

    凯旋筑大道,班师亦归朝。举国沸腾皆欢笑,君已越领山高!

    春风杨柳绿,扶栏笑弯腰。若问细叶谁裁出,妙手回春似剪刀。

    盼处处传佳音,又挂诸君安好?江城一役,千古独领风骚!

    通过疫情这个伟大的斗争,强哥认为:

    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在什么时间,只有顺应历史的潮流,跟紧国家的大政策方针,再大的困难都会过去。

    顺流不是随波逐流,是顺应历史的潮流……

    然而农村有些习俗已传千年,落后思想观念一定要得到改变。

    之前提过农村有些老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山村,没在农村待过的朋友也许很惊讶。毕竟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怎么的也要去围城外干点别的事啊?不然怎么生活,衣食住行;及其它方方面面的事。也许是您没考虑到,农村处事的圈子很小,自然基本上也都是芝麻绿豆的小事……本身农村现在年轻人就少,老年人的生活也千篇一律:今天问你家白菜种子有没有;明天问三狗子媳妇身体好些了吗?后天是七爷的老年证办了没有……

    强哥带你走进真实农村,了解一下不一样的生活场景。

    农村里待过的朋友都知道,每个乡里都会有几个神人,这些神人传的神乎其神。医院治不好的病,神人能治;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事神人能帮你点拨。

    强哥自己也有幸去见识过几次,譬如:农村的老头老太太身体不舒服的话,首先肯定是睡几天扛几天,实在不行就用一些土办法,拿碗盛些水;再找几根筷子;用一些简单的手法使筷子站立在盛水的碗里;这样就知道自己为什么病了,强哥那里的土话称之为:杵嘿——此处为音译。这个手法强哥自己也会;在外地打工的时候他自己也用过。行不行的通,也不知道,所起到的效果也只是在生病期间给自己的心里暗示罢了。

    病情再稍严重些,就要去找地方那种有道行的大神们了,费用是患者自己的心意,说是这样说,其实也就是别人给多少你给多少,相当于医院的那种专家号。

    去的时候大神们这番操作就不是普通人能说明白的了,只知道结果大概是这个样子:拿捏的很到位;说的也基本符合患者的心理需求;代入感很强;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往往令人满意。临走时还客客气气地表示感谢,这种感谢而不是面子上的感谢;而是发自肺腑的感谢。有些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怕,而是从心里敬重;虽然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就是感觉存在。

    农村里的这些事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也大概就是传统吧。每月的初一、十五,村里人都会去小土地庙里祭拜,祈福家人;祈福美好生活。这种现象在农村早就见怪不怪了……

    遇到农村的红白喜事,村里人也会去寻求大神们给看日子,挑个吉时讨个彩头;通常这个时候,求解的人会比较大方,给的钱要比平时给得多一些。也许是心理得到了最大的安慰吧……

    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这些个类似之活动,毕竟农村的保守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就行。人类的发展强哥探讨不了,但却能亲身经历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谋生细则,多少会影响到后辈们处事的行为方式。

    时间只能管住普通人,空间只能限制普通人,农村人本就很平凡,生活的形式是农村人生活内容的载体。我们不去深究;也不用过多去揣测。平平安安过日子就行!

    这些年,农村的医疗保险也逐渐完善起来了,信息也越来越发达,通过电视、网络、农村人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科学知识。有病看病,还是越来越受推崇,去医院看病的也多起来了。在不久的将来,城镇化建设必定会淘汰这些几千年来留下的弊病。

    期待农村有进一步发展,扬长避短,去除糟粕,走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潮流大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