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往事农村 » 第三十六回:农家小院

第三十六回:农家小院

    早些年家家户户的院子是用篱笆墙隔开的,一般都是由树枝、木头棍子或竹子,或者碎石头搭建而成,都是为了防护鸡鸭鹅之内的牲畜进院子里来,村子里晒的东西也多,有些稻谷、玉米、芝麻之类的,防止这些鸡鸭鹅偷吃;再一个也是为了方便区分各家的领地范围。

    篱笆大都不高,正常都是齐腰的样子,小孩子长的快的也能探出头来看到院外的景象。这种篱笆容易坏,日晒雨淋的,时间长了树枝竹子就发霉烂掉了,多半到后来都是拆了拿去当柴火,然后再重建;建好后的篱笆靠近地面的地方一般都有很多洞,猫狗之类的也喜欢钻来钻去,再加上小孩子也淘气,把不喜欢吃的饭菜也藏在篱笆的缝隙中,老鼠、鸡鸭这些小动物自然闻着味就会去找,这里一处那里一处,渐渐地就千疮百孔。

    后来随着做红砖,空心砖的厂多起来,也慢慢地改成了有空心砖垒起来或是红砖砌起来的院子。红砖砌起来的院墙,外面都会批上一层水泥,这样就比以前的结实了很多,有些家庭会用碎玻璃镶在水泥的表面上,摆成一些图案或是当年修建的年月字样。那时候院门通常是不修建的,只留一段间隔不用砖砌,方便进出,农忙季节晒稻谷时就用普通的木板稍微挡一下防止牲畜进去。

    走进院子就是正屋了,以前村子里的房型户样基本都是一致的,坐北朝南,偶尔也有几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坐西朝东,都很简陋,客厅的地基本是以土地为主,冬暖夏凉,尤其是夏季光着脚在上面走路有股清凉感。

    八十年代建起的房屋,内部结构都是以木质结构为主,选那种较粗的木头四周和中间做柱子撑起整个房屋的主框架,靠房屋外侧的柱子与柱子之间直接用石头垒成一面墙,内部的柱子与柱子之间则用木板做成的隔断使之分隔成客厅,房间和厨房;顶上多是建成人字型屋顶,主框架也是木头为主;屋顶则是用椽子钉起上面铺瓦。

    屋顶与地面之间的中间位置通常用厚木板做成楼板,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房间天花板,铺设好后上面可以储物件,平时不用的东西大都放在这个楼板上;楼板也起到很好的防晒隔热效果。

    客厅的柱子与柱子之间也是用长木板铺设成一面面木墙,基本的作用就是美观,同时也是起到隔断的作用,这样屋子的房间自然也就形成了一个个单独的实体空间。每逢过年木墙上会贴上年画,正对大门的那扇木墙则挂上一副中堂画;再用红头绳四周拉起固定住中堂画;那个时候这个区域就相当于现在家庭的背景墙了。

    屋后通常都是三间小房,柴屋一间、厕所一间、猪圈一间,后院一般可供活动的面积不大,基本上摆满了农资用具。有些后院是开放式;便于农具的搬运,有些也是有小院墙围起来。

    村里的房子小院大多类似,大同小异;没有规划过,但胜似规划,错落有致。

    小小的一块地方,建起了暖暖的家,一年四季有炊烟,一年四季有欢声笑语。村子里密密麻麻的房子紧凑在一起,一个美丽的村落就诞生了,生生不息。

    一座座小院子,下起雪来,美的像一副画。下起雨来,滴滴答答,跟时钟同行,同时代同行!

    想想现在年轻人为了能有自己的一套房,着实多了几份奔波……

    一曲相思泪,白了少年头。卧榻仅三尺,夫复又何求?

    小院留别意,新愁浇旧愁。愁更愁,更上一楼,一生何求?

    春暖花开日,按揭账下走,一屋解千愁,美人落心头。

    了却一番心思,怎又多了忧愁……?

    ……

    生活像一壶烈酒,品也要多分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