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风云1起兵建唐 » 第十三章:战薛举威服四方(1)

第十三章:战薛举威服四方(1)

    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一月,当李渊成功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似乎应该和李渊的一众手下一样激动万分,为李渊的天子梦想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而欢呼雀跃。

    然而,当我们打开地图便会发现,李渊入主长安却似跳入了一个隋军、义军、变民军、匪盗武装的包围圈。

    此时,李渊的北边有突厥大军、马邑的刘武周、河北的窦建德,西边有秦州(今甘肃天水)的薛举、扶风的唐弼、朔方(今陕西靖边)的梁师都,东边有洛阳的隋军王世充、瓦岗军李密,江东有被遥尊太上皇杨广的骁果卫大军、农民武装杜伏威、辅公祐,占据苏浙皖一带的李子通,南边有占据重庆、湖南一带的萧铣等,这些势力都需要逐一扫平。

    这么看来,天下仍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李渊入主长安这才刚刚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大部分地盘被群雄占据,还有一部分依旧掌握在隋朝军队手中,最终鹿死谁手还是未知数。

    李渊进攻长安时,京兆郡(今陕西西安)、冯翊郡(今陕西大荔)都已归附,唯独长安西边的扶风郡(今陕西宝鸡)一个名为唐弼的匪盗头目闹独立。

    李渊要想平定天下,拿下东都洛阳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但东都洛阳的两大势力兵马甚多,要想拿下,就得全力以赴。当务之急是,首先解决掉西边的薛举和唐弼两个重要的对手。

    这两个人不解决,李渊的后方就不稳定,搞不好东都洛阳还未攻下来,长安就被别人占领了,到时候可就没有根据地了。

    一向谨慎又很有卓识远见的李渊决定,进攻洛阳之前,先解决掉薛举和唐弼。

    然而,还没等李渊动手,唐弼就被薛举收拾了。

    原来,大业末年甘肃地区的贼寇像雨后春笋一般,作为地方父母官的金城(今甘肃兰州)县令郝瑗张贴榜文招募义军,很快募集军士一千余人,准备交给薛举统率讨贼。

    讨贼之前,郝瑗大办酒席,为壮士出征饯行。令郝瑗做梦都没想到的是,他辛辛苦苦募集的这一千余士兵,为其手下做了嫁衣裳。

    事情是这样的:郝瑗手下有一位猛人,名叫薛举,此时为金城校尉,也就是郝瑗的手下。这个人武艺绝伦、凶悍善射,因家境富有,为人大方,又喜欢结交豪杰,所以江湖上的朋友很多。

    一直以来,颇有野心的薛举感觉一直屈尊于一个小小的县令手下,心有不甘。但苦于手下无兵,只好等待机会。

    猛人薛举得知老板要举办酒席甚是激动,因为他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召集儿子薛仁杲以及十来个江湖兄弟,在酒席上把郝瑗等一众隋朝官员控制了起来,并告诉众人,他是奉诏拘捕造反者的,与其他人等无关。然后开仓放粮,迅速把控了局面,并且引得贼寇宗罗睺望风而降。

    从此,薛举炒了杨广这位大老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自立为西秦霸王,建元秦兴。

    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来说,仅占有金城一隅那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此时薛举的手下仅有两三千人马,但并不影响他袭取天下的野心。

    他想要的不仅是陇西(今甘肃一带)之地,而是整个天下。

    他给自己划了条军事路线:由西往东,先拿下整个陇西,然后东进,拿下长安,最终夺取天下。

    第一个攻取的目标是枹罕(今甘肃临夏)。

    据《资治通鉴》记载,驻守枹罕的隋将叫皇甫绾,拥兵一万。而薛举此时来攻,兵力仅有两千。那个时候处于冷兵器时代,打仗大多靠的是人海战术。

    两千对一万,可以说薛举一点胜算也没有。

    可是,历史就是这样,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不胜枚举。

    这次也不例外,薛举胜了,胜的原因当然与他出色的作战指挥能力有很大关系,但真正的原因,还要归结于天气――大风!

    我没说错,是大风!

    “风,大风,是逆风!不好!”当时,两军刚摆开阵势,这时大风突起,飞沙走石,大风裹挟着沙砾冲着薛举的军队直吹,官兵被风沙吹得睁不开眼睛。

    稍有作战经验的将领都知道,当大风朝着对方军队猛吹的时候是有利于自己的军队进攻的,一方面,敌军被大风吹得看不清;另一方面,羽箭在风速的助力下不仅箭得远,杀伤力也大;再一方面,可以采取火攻,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顿时就能把对方击溃。

    但此时偏偏遇上了个没有这方面作战经验的书呆子。

    书呆子皇甫绾见大风起时,无动于衷,坐在马上定定地看着薛举那边的一举一动,好似我不能占你薛举的便宜一样,否则那就是胜之不武。隋朝派这么个书呆子守城,也可见当时已无将可派。

    老天想帮你,你却不领情,那就怪不得别人了。

    上一秒,薛举的兵士们还很慌,两千对一万,又遇上逆风,这不是送死吗?眼看薛举的军队就要崩溃了,然而,就在这最为关键的一刻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

    皇甫绾的无动于衷似乎激怒了老天,正在薛举大感形势不妙之时,风向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掉过头来朝着皇甫绾的军队猛吹,并且风声“呼呼”作响越来越大。

    薛举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这不是我说的,是后人对薛举的评价。薛举见转了风向,吹向了皇甫绾,立即率军冲入敌阵,皇甫绾的军队一冲即溃,最终兵败。

    就这样,枹罕战役结束了,城池落入薛举之手。在此次战役中,薛举胜了,虽然胜的有些侥幸,但最终还是胜了。相信薛举的对手皇甫绾也不得不佩服他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因为,薛举以弱于对手五倍的兵力取得了大胜。

    一战成名。

    薛举一时间名声大躁,羌族首领钟利俗带着二万兵马望风归降。

    趁着兵锋甚锐,薛举接连攻克了鄯(西域古国,今新疆若羌附近)、廓(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州,陇西之地许多郡县也尽皆归附于他。

    十多天的时间,薛举的兵力大增,拥兵十三万,尽有陇西之地。

    攻下枹罕之后,薛举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扶风。

    扶风有个拥兵十万的赋盗头目,唐弼。

    唐弼是个比较迷信之人。当年《桃李章》这首童谣盛传之时,唐弼深信不疑,拥立了一个叫李弘芝的人当皇帝,而自己自称唐王。套路依然是老把戏,玩得是傀儡政权。

    要说唐弼这个人也真够倒霉的,与其说是倒霉不如说他在识人方面不行,对形势的判断和把握不准确,分不清敌友,盲目行动,导致他先后投降两个人都失败了。第一次投降丢掉了大军,第二次投降丢掉了性命。

    第一次,唐弼听闻薛举大军来攻时,觉得自己不是薛举的对手,就把自己拥立的傀儡李弘芝杀掉,率军去归附薛举。然而,薛举并不想让唐弼入伙,只想要唐弼的十万军队。薛举派儿子薛仁杲假意招降唐弼时出其不意,乘机吞并了唐弼大军。唐弼被围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仅率几百人马逃出了包围圈。

    第二次,唐弼兵败后无处可去,又打算投降隋扶风郡守窦璡。作为一个贼寇头目,本是隋朝庭剿除的对象,虽说现在天下大乱,不管是义军、变民军还是贼寇武装投降成功的例子也不少,但前提是你得有部队啊。而此时的唐弼就一光杆司令,窦璡当然瞧不上他。而不巧的是,窦璡正想归附李渊为大礼犯愁,他就送上门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窦璡斩了唐弼,拿着唐弼的首集归附了李渊。

    薛举进攻扶风后,把京都迁到了天水。扶风位于西安的西部,就是今天的宝鸡,距离西安约200公里。

    薛举把京都迁到天水进而袭取扶风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攻取长安。

    当薛举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长安开进之时,远在长安的李渊着实被震惊了。

    薛举大军的不断东进,虎视长安,严重威胁了长安的安全,李渊意识到自己遇上了真正的敌手,一个强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