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风云1起兵建唐 » 第十四章:半生夙愿终成真(1)

第十四章:半生夙愿终成真(1)

    随着唐弼败亡、薛举战败,李渊的大后方暂时消停下来。

    李渊不但暂时稳定住西北这个大后方,还影响推动了北方许多郡县的归降。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二月,涿郡太守罗艺以及渔阳、上谷、北平、柳城(今北京、天津一带)等诸多郡县归附李渊。同时,李渊又在洛阳西边设置了宜阳、新安二郡。

    至此,李渊控制了大隋约三分之一的疆域,为他称帝增加了一分保险。

    尽管如此,李渊仍旧不敢松懈。

    至义宁二年这一年,宇文化及除掉杨广先是立秦王杨浩为帝,后率骁果卫到达河南魏县时杀掉杨浩自己称帝,国号许;

    王世充立越王杨侗为帝,是为皇泰主;

    马邑刘武周称帝,国号天兴;

    甘肃一带的薛举称帝,国号西秦;

    青海一带的梁师都称帝,国号梁;

    湖南、湖北一带的萧铣称帝,国号梁;

    河北的窦建德称帝,国号夏。

    另外还有一众称王称霸的。

    这年三月,当李渊整日忙于处理政务、思考着下一步棋该如何走时,传来一则重大消息。

    李渊听闻顿时大喜,但又不得不在众人面前,特别是杨侑面前表现得十分悲伤,不得不与杨侑等人在大兴后殿举哀,痛哭流涕。直到此时,李渊还一直演戏给众人看,生怕落一个不忠不义的恶名。

    原来,这则重大消息从江都传来――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隋大业十一年,杨广雁门被围危机解除之后,他带领文武大臣、后宫等一众人马,在骁果卫的护卫下去了江都。

    当时天下的形势是,北有突厥虎视眈眈,西有吐谷(yù)浑狼环鹰视,中原有义军遍地狼烟。据《新唐书》记载,那时的起义军至少有48支,大隋江山岌岌可危,局面基本失控,可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杨广这个人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遇到逆境便会随波逐流、自暴自弃、逃避现实。这一人性弱点,成为杨广走向覆灭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天下大乱之时,杨广不是千方百计收拾乱局,而是偏安江都一隅得过且过,等老受死。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杨广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整日醉生梦死、荒淫益甚。

    白天,他游走于离宫别苑,留连沉醉于美春美景之中,唯恐不日之内这眼前的美好不复存在;夜晚,他沉迷于美酒美色之中,宫中一片玉体横陈、酒池肉林之状。

    酒醒后,他时常盯着不修边幅、颓废日久的铜镜里的自己,对萧后说:“你看看,多好的一颗头颈啊,不知会被谁砍了?”

    此时的杨广心里明白,亡国之日已经不远了,帝国大厦随时会崩塌,除了对镜顾影自怜,他已毫无办法。

    他所拥有的只剩心中那些怨恨,怨恨关陇集团对他的不忠,怨恨身边没有力挽狂澜的能臣,怨恨天下百姓违法乱纪,怨恨君臣之间的恩恩怨怨以及对他的离心离德。

    然而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杨广此时还没有完全沉沦和彻底放弃,从他去江都到生命最后的这段时间里,也曾派兵支援洛阳解决义军问题,但天下局势并没有得到好转,而是越来越乱。

    所以,当杨广看到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关中地区无法收拾之时,便有了“划江而治”的打算。

    据《资治通鉴》记载,帝(杨广)谓萧后曰:“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陈叔宝),卿不失为沈后(叔宝妻沈婺华),且共乐饮耳!”

    杨广有这样的打算,除了当时局势所迫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杨广的媳妇萧氏是南兰陵(今江苏连云港)人。他当年留守江都,后又平定了南陈,对江都一带有深厚的情感。

    因此,他想学南陈后主陈叔宝“划江而治”并不奇怪;他用江浙方言“吴语”对话萧皇后大概就是他留守江都时间久了的缘故。

    如果根据当时不太可能扭转的局势看,杨广选择“划江而治”,慢慢积蓄力量,伺机收复失去的江山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然而杨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随他来江都的文臣武将、骁果卫士兵,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关中人,他们的亲人都在关中,有没有成为李渊的人质,甚至已经家破人亡,不得而知,他们更是不敢想。因此,杨广不想回家不代表其他人不想回去。

    不仅如此,他还拒绝听到一切关于义军、匪盗的消息,甚至对大臣说,“一点儿乌合之众,掀不起什么风浪。”

    直到义军蜂起、局势难以控制时,杨广选择逃避现实,对那些妄言义军、匪盗的大臣轻则免职,重则当朝杖毙。一时间,人心惶惶。特别是骁果卫将士,已经蠢蠢欲动,想要逃离。

    那么,杨广对手下这些人的想法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稳住军心,杨广下了道诏令,允许手下将士于江都当地纳妾。既便如此,人心依旧不稳。

    这时以虞世基为首的佞臣给杨广出了个馊主意,迁都丹阳(今南京)。这一提议正合杨广的心意,杨广立即决定,修建丹阳城,准备迁都。

    这个决定,引起了轩然大波,最为不满的当属骁果卫将士。

    随杨广来江都之前,骁果卫将士得到的命令是巡幸江都,意思是到江都巡视一番,用不了三两年就回家了;迁都消息出来之前,他们还抱着一丝希望,期盼着在满朝文武大臣的建议下,杨广会带领他们回家。

    然而,迁都的事儿一定,他们慌了,心中仅存的那一丝希望破灭了,板上钉钉的事已经无法更改。

    怎么办?一个字,逃!

    骁果卫中有个叫窦贤的小头领,纠集了一帮弟兄,趁着月色逃离驻地,一路向西,狂奔而去。结果不出所料,他们这一伙人确实是奔向西边老家跑的,但却是去了西天。

    无论何时,当逃兵都是令人不耻的,也是令上司愤怒的。得知窦贤一伙人背叛逃离,杨广很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为遏制这一歪风邪气,杨广一声令下,窦贤一伙人没跑多远,就被追上来的精锐骑兵送上了西。

    一般情况下,遇上逃兵的事儿,作为大老板要第一时间做官兵的思想教育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安抚军心、稳定局面。

    但历史再次告诉我们,杨广的确不是一般的人,绝不是那种“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不是给将士们讲道理、讲奉献精神之类的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话,而是采取高压政策,对胆敢叛逃者一律处斩!

    如果放在平时,这种高压政策或许管用。但此时的时势已不同,骁果卫将士们已经预感大隋江山遥遥欲坠、名存实亡,跟着杨广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

    况且,他们早已知晓关中沦陷于李渊之手,华阴李孝常因为叛隋而降李渊,杨广便逮捕了李孝常的两个弟弟,准备处死。骁果卫将士们的亲人大都在关中,如果他们的这些亲人也如李孝常一样叛隋,那么自己岂不是性命难保?

    骁果卫将士们不得不考虑,如果不趁早给自己找条出路或留条后路,是断然不行的。

    因此,杨广的高压政策一宣布,不但没解决任何问题,还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骁果卫将士们心中的怨气和愤怒不减反增,在这种令人深感无奈、无望、恐惧的情绪支配下有了这样的认知:逃跑或许有生的希望,不跑恐难逃覆灭的厄运。

    所以,尽管逃跑的风险很高,尽管逃跑失败会被砍头,但他们中一部分胆大的毅然决定铤而走险。于是,杨广颁布的禁令形同一纸空文,屡禁不止,大有失控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