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宋朝三百年传奇 » 38.文臣

38.文臣

    李处耘帮助赵匡胤登基有功,收服荆南、湖南更是功上加功,他平时做事也不太注意,比较专横,居功自傲。

    慕容延钊是一个武夫,他两人在襄州就产生了矛盾。当初宋军到达时,街面上很多卖饼的人大都逃走了,卖饼的越来越少,军士只得出高价买饼。

    李处耘让军士捉住为首的两个高价卖饼人,送到慕容延钊那里,请他处罚,但慕容延钊不管。这样往返了三四次,李处耘一气之下,下令在街上杀死他们示众。

    慕容延钊平时对自己身边的军士管理不严,他们有的竟然侵入民宅,引起纠纷,李处耘作为监军对此严加惩处,鞭打违反军纪的军士。

    慕容延钊觉得脸上挂不住,发怒杀死了犯错的军士,但对李处耘的不留情面也赶到怨恨,从此两人不和。

    ……

    李处耘作为监军,上奏朝廷指责慕容延钊军纪不严,慕容延钊知道后,也上奏指责李处耘专横专权。

    慕容延钊自恃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亲近,二人年轻时就在一起玩耍,赵匡胤担任殿前司都点检时,经常以兄长之礼优待慕容延钊,慕容延钊自然也不会受李处耘的气。

    赵匡胤看到奏折很为难,他不希望两位主将不和。慕容延钊是老臣,禁军高级指挥官,在高平之战、潞州叛乱中立下大功劳,朝廷没有追究其治军不严的过错。

    963年九月,平定湖南半年后,枢密副使李处耘突然接到新的诏令,赴淄州上任,担任淄州刺史(山东淄博一带)。直接由朝廷二品大员贬到地方州官。

    蹊跷的是,三个月后,慕容延钊因病去世,终年51岁。赵匡胤悲痛之极,追赠他为中书令,追封河南郡王。

    ……

    淄州的鲁山上,李处耘时常来这里向西眺望,久久不愿离去,那里是去往汴京的方向。

    “我为大宋王朝立下了不世功劳,如今却在这里独自苦熬。”烦闷的李处耘无处发泄,经常借酒浇愁。

    他自认为人处事有度量,一直想着为朝廷做事,建立自己的好功名。既然担任监军,就该监护军队,没想到却得罪了皇帝的功臣,落得贬官的下场。

    李处耘越想心里越乱,“罢罢罢,不争辩也罢,不在京城也罢,免得再落得贬官的后果,过一天算一天吧,只要我对得起大宋的百姓。”

    李处耘因害怕不敢申辩,在淄州为官三年,最终于966年抑郁而死,终年47岁。

    赵匡胤得知他的去世,也非常伤感,追赠他为宣德军节度、检校太傅。

    李处耘没白死,赵匡胤常常悼念他,还让弟弟赵光义聘娶李处耘的第二个女儿李氏为晋王妃,李氏后来成为明德皇后。

    李处耘的儿子李继隆也最终成为大宋的戍边良将。

    ……

    大宋稳定之后,赵匡胤对文臣也逐步削弱权力,重用自己的亲信。

    当初,赵匡胤任命范质为昭文相、王溥为史馆相、魏仁浦为集贤相,三相并设,不设副宰相。

    范质很忠心,上奏说:“自古帝王开创基业,都分封子弟,皇室宗族一旦兴隆,国家就可长久巩固。皇弟泰宁军节度使赵光义有将才、有名望,嘉州防御使赵光美注重修养行善,好声誉日有所闻,请都赐给爵位。我作为宰相,应当推举贤能之人辅佐天子,端明殿学士吕余庆、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国之道,请求授给他们朝廷要职。”

    赵匡胤很赞许的点头,采纳了他的意见。

    范质等三位宰相都很聪明,明白皇帝的心思,他们都是周朝遗留下来的大臣,影响力大,不能长时间掌握实权。

    一天,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商议妥当后,上表说:“臣已老矣,精力不再充沛,旧经验也不能包治百病,希望朝廷选拔有才能的贤人管理朝政,我等愿意主动让贤,归隐山林。”

    赵匡胤当然是一番挽留之词,希望他们继续留任,为国出力。但三人态度坚定,坚持请求退职让位。

    ……

    到了964年正月,赵匡胤早朝时,对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的高风亮节大加赞赏,并让传旨官把他们三人的奏表宣读一遍。

    同一天,赵匡胤免除了范质、王溥的宰相之职,让他们继续担任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类的闲置。

    魏仁浦暂时仍担任尚书左仆射。

    权力不会轻易流入外人田的,赵匡胤任命最亲信的赵普担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命李崇矩担任枢密使。

    不久,朝廷又任命皇弟赵光义为中书令、太尉。

    皇弟赵光美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子赵德昭为贵州防御使。

    范质辞去宰相后又过了大半年,就因病去世,终年54岁。他担任大宋宰相共4年,口碑很好。

    范质临终前告诫儿子范昱,不要向朝廷请赐谥号,不刻墓碑。赵匡胤闻讯后很悲痛,追赠他为中书令,赐绢五百匹、粟米和麦子各一百石,给范家办丧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