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宋朝三百年传奇 » 43. 扶不起

43. 扶不起

    965年正月,张全斌率领宋军在剑门关的正面(北面)驻扎,当得知王昭远的主力撤走后,宋军从北面发起攻击,史延德也从南面夹击蜀军。

    蜀军兵少,即使占据关隘也难以抵挡宋军的大举进攻,而且没有了主帅,偏将难当大用。军士们纷纷弃关投降,宋军夺取了剑门关,随即又攻占了剑州城,此战歼灭蜀军一万余人。

    王昭远、赵崇韬此时也无心拼死抵抗,带领蜀军一路向南逃走,王全斌派轻骑追击,最终在三台县再次打败蜀军,擒俘此二位败军主将。

    皇太子孟玄喆率军才走到绵州,他与父亲一样,喜欢游山玩水、饮酒作乐,根本不是将才。当他得知剑门已失守,吓得再也不敢前进,率领军队撤回成都去了。

    ……

    刘光义、曹彬率领的东路宋军同样进展迅速。

    宋军乘战船从秭归出发,沿着长江三峡溯江而上,接连攻破蜀军在巫山县的几处营寨,歼灭蜀军水兵和步兵共一万多人,缴获战船二百多艘,逼近夔州(重庆奉节县)。

    但夔州防守严密,阻挡了宋军的进攻。

    曹彬率一支宋军在距夔州三十里处弃舟登岸,绕到江对岸,一直绕一个大圈子,侧翼包抄到蜀军的背后。

    随后,宋军从水路、陆路夹击蜀军,蜀军腹背受敌,只有招架之力了。宋军一举击溃蜀军的外围防线,夺取夔州以东的过江浮桥。

    宋军进逼夔州城下,(夔州)宁江军节度使高彦俦、监军武守谦,二人都很忠勇,但意见总是不合。

    主将高彦俦建议据城死守,他对副使赵崇济、监军武守谦说:“宋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我军不如坚壁以待之。”

    高彦俦想依托长江三峡的天险与宋军对峙,但监军武守谦不同意,他想趁宋军立足未稳主动发起攻击,并率军打开城门与宋军交战。

    刘光义、曹彬屯兵在白帝庙西,派骑兵将官张廷翰等人引兵与武守谦在猪头铺交战,武守谦根本不是宋军的对手,战败逃回城内。宋军也顺势紧追不放,城门还来不及关闭,宋军就已冲进来。

    十二月六日,刘光义率大军随后赶到,高彦俦在城内惊慌失措,判官罗济劝他赶快逃往成都。

    高彦俦说:“我昔日已丢失天水,今又不能守夔州,纵然蜀主不忍杀我,亦何面目见蜀人!”

    罗济又劝他投降宋军,高彦俦说:“我老幼百口都在成都,若一人偷生,辜负全族,吾今日止有死耳!”随即解下符印授给罗济,整理衣冠向西北的成都再拜,登楼纵火自焚。

    刘光义进城后,张榜安民,几天后找到高彦俦的骨骸,以将军之礼收葬。

    夔州州府所在的奉节县历史悠久,据荆楚上游,控巴蜀东门,历来是渝川陕鄂要道,宋军夺取这里等于击破蜀国布局在川东防御体系的枢纽。

    ……

    蜀国失守夔州后,刘光义、曹彬率领的东路宋军势如破竹,继续沿江东上。

    迫于宋军的威势,蜀国的万州(重庆万县)、开州(开县)、忠州(忠县)、施州(湖北恩施)四州刺史都献城请降,宋军迅速占领峡中的所有州县。

    刘光义、曹彬率军继续西进,前进至遂州(四川遂宁市),遂州知州陈愈主动开门投降。

    而此时,宋军北路的王全斌也进展神速,剑门关丢失后,蜀国已是一马平川,四川盆地近在眼前,宋军放马奔驰,如入无人之境。

    梓州(三台县)、绵州(绵阳市)的蜀军稍事抵抗就望风而逃,宋军没有在这里停留,继续只奔成都而来。

    北路、东路的宋军就像赛跑一样,谁先攻下成都谁就立头功。

    ……

    蜀主孟昶得知前方一败再败,六神无主,请各位大臣赶快想办法。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先表态。

    老将石君说:“宋兵远来,不能长久驻扎在此,应当聚兵筑墙坚守,等待时机”。

    孟昶哭着说:“朕与先帝以温衣美食养蜀国之士四十年,一旦临敌,没人为我向东边放一箭,就算坚壁据守,谁为我守城呢!我继位已34年,待诸位不薄,为何在紧要关头都不能为我消除灾祸啊。”

    众大臣还是都耷拉着脑袋,他们也脸红啊,都想着怎么讨好宋军,为将来博取一身宋室的官服。

    还是宰相李昊站出来说:“宋军前锋已到成都地界了,我军数万主力丧失殆尽,枢密使王昭远也被擒获,生死不明。王全斌不知在战场上杀了多少蜀军军士,我们还是纳土称臣吧,这样尚能保住你我君臣及全家性命,百姓也可免遭刀剑之灾。”

    孟昶一直在哭。大臣们心里在说,你平时游山玩水,骄奢淫逸,后宫三千,怎么就不多为国家着想,现在着急了,晚矣!

    后蜀皇帝孟昶最终无奈,只好让宰相李昊写降表向宋军投降。当初,李昊担任前蜀皇帝王宗衍的翰林学士,王宗衍战败时,李昊在成都为他写降表,现在他又为孟昶写降表。蜀地人夜间在李昊的门上写“世修降表李家”,当时传为笑话。

    965年正月初七,孟昶派副宰相伊审征奉表到魏城(绵阳东北)蜀军大营驻地,王全斌接受了降书,并把降书立即送往汴京开封,同时派先头部队赶往成都进行安抚,大军随后启程前往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