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的大宋大有问题 » 第三十五章 做大蛋糕

第三十五章 做大蛋糕

    “父皇,儿臣觉得水泥此物可以交于朝廷专门售卖,所获得的利润可以用于雇佣贫寒士子讲解大宋的律法这些士子如果真的成为官员早晚也需要了解我大宋的律法,同时聘请一些士子教授穷困百姓的孩童学习文字也不要求能够理解圣人经典,至少能够认出自己的姓名和一些常见的简单文字。”

    说到这赵佶顿了顿,看众臣们没有反对才要继续说下去。主要是没有触及这些大人们的核心利益,这水泥是新事物,没有和他们有什么冲突,单纯识字和帮扶贫困士子对他们也没什么影响,反而在士林之中还能捞个好名声。

    “如果还有富余,儿臣希望在各地建立图书馆。”

    “这图书馆又是何物?”其实听名字能猜个大概齐,但还是要赵佶详细解释一下,免得闹出什么误会。

    “这图书馆是收藏各种书籍的建筑,因为种种因素这先贤的文章总有遗失,或许在某些家族之中还有保留,但难免不会出现一份文章十余种版本的结果而且距离越远相差越大。儿臣就想在各地都修建这图书馆,聘请那些囊中羞涩的士子进行抄录圣人文章,这样一来既使得先贤的教诲得以流传也能资助这些贫困的士子,这抄录圣人文章赚取生活所需也不算堕了读书人的身份。其实不只先贤的文章,诸位先生也是文采斐然之辈,各位先生的文章也可收录其中以供后辈士子学习瞻仰。”

    “殿下此计甚妙,兴盛文教功莫大焉,臣等愿鼎力支持。”范仲淹立马站了出来给赵佶站台,他代表的就是寒门士子的利益,赵佶这些计划对所有寒门士子都是有利的。

    见范仲淹这么快跳出来定了性,也就没人敢出来提异议了,因为你找不到反驳的点而且也没有损害任何人的利益,甚至能传播他们的名望何乐而不为呢。要是敢阻挠,那就是阻碍文教的兴盛是整个士子阶级的敌人。赵佶敢提出来就是因为这事情百利无一害,无论哪个阶级都不会反对,这是做大了蛋糕而不是去分割已经分完的蛋糕。提高识字其实军方最开心,因为至少识字的人更容易理解命令,最早的义务教育出现在普鲁士,他最初的目的也不是什么社会福利,而是为军队提供优秀兵源。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朕准了,以此作为你的奖励对你不公平,换一个。”神宗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命令道。

    “那儿臣只能提请求一个比较珍贵的奖赏了。”

    “无论什么,朕都允了。”水泥这么多的利润赵佶都让了,神宗觉得得好好补偿他一下,否则他心里也过意不去,再说再珍贵的赏赐在神宗眼中都算不了什么毕竟他已经拥有了整个天下。除了权利,但赵佶也不傻肯定不会触神宗的霉头。

    “儿臣日后修炼的一个关键需要大量的煤炭,还请父皇赐予儿臣一座小型的煤矿。”

    “可以,等到散朝后再让你挑选吧。”煤矿而已,不像盐铁这种战略资源,不过是一种燃料,神宗直接答应了下来。

    “但是殿下,这水泥的配方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早晚传播开来,其利润应该也会下降那就无法维持您的那些规划了。”范仲淹在结束兴奋冷静下来后,发现了一个严重的漏洞,这短时间是没什么,时间长了,配方一旦被破解,迟早无法维持士子的工资图书馆的运营入不敷出。

    “范大人所言极是,因此本王还请父皇与诸位先生通过一项律法。”

    “此法名为专利法,儿臣这水泥就是专利,任何人对其仿冒就是违背专利,轻则处罚财产,重则打入大牢。而以后再有人发明有益我大宋的物事之时,也可以申请专利的保护,有违背者同样处理。”谁敢盗版他的水泥,谁就是和整个寒门士子阶级作对,要是真敢假冒伪劣他的水泥,刚到手的煤矿正好还缺人呢,当然迟早会有人冒着风险盗版,但赵佶也没准备一直把持这条财路,到时候有的是其他来钱的手段。

    赵佶这次来就是一箭三雕的一来提高识字率,说什么不需要学会圣人经典,其实赵佶也不想自己未来的百姓学那些玩意,有了识字率,工厂才能顺畅的运行;二来提高士子阶层的好感度为了以后的支持率做准备培养出一批支持他的学子,开办图书馆是为了文明的传承;三么就是为了这专利法,赵佶以后肯定会有更多的新技术不如早些点出专利法省的日后再费心保护自己的利益。

    “父皇,儿臣觉得这贩卖水泥之事应当另行成立一个部门,毕竟这是全新的事务,还是重新组建一个新的机构负责为好。”

    盐铁司和户部正准备扯皮去抢这块肥肉,看安置在谁的门下,没想到赵佶直接给他们来个迎头暴击。

    “说说你的想法。”神宗也在考虑交给谁更合适,听到赵佶的提议,正好借鉴一二。

    “父皇,儿臣认为可以组建新的部门,部门中的负责之人由宗室出人,再加上盐铁司和户部与宫中共同负责监督保证不会出现纰漏,至于人生可以从皇城司抽调。”所谓纰漏主要还贪污,这水泥的利润一看就是极其庞大的,赵佶也没指望能彻底杜绝,但越多的监管就能越少的贪污。

    “倒是有可行之处,但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定下了的,还需再议。”神宗算是赞同了赵佶的观点,但也没有直接全盘采纳,事关重大必须全方面的多角度的将各种可能的因素都纳入其中。

    “父皇,水泥不只用于官府,也可销往民间,儿臣相信总有乡贤会需要的。”这时代虽然住宅还是全盘木质结构,但因为不知道从哪就会冒出来的流寇,坞堡这种建筑有不少有钱的家族都会修建,水泥可比石材容易应用太多了,这水泥缺口绝对小不了,那些流寇建筑就是赵佶销冠。不仅如此,普通的院墙,寺庙的高塔都是潜在的蓝海啊。

    这水泥对于大宋来说,利润还不是放在首位的,最重要的是减少了对道路、桥梁和堤坝养护的费用,这些占了每年的很大一部分支出,而且每年还不能断了,就这赵佶还一路上时常颠簸不已呢,有些路有和没有没有区别。为了维持对各地的统治,养路的费用没人敢停,水坝则是尽可能减少水患的威胁,兴修水利历朝历代都得干。

    其实修路最好还是油柏路,但是这大宋还没有那么大需求,用不到铺设油柏路,更关键的是赵佶也没学过沥青的提炼技术,更别提去应用了,至于面板,前置科技一个没点,更不用想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和赵佶无关了,文武百官大多都散朝离去了,赵佶也跟着他们一同出了宫。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宫里只留下了一些庙堂重臣和神宗一同换了个地方仔细讨论如何处理水泥带来的这一系列的影响和如何对其进行售卖以及应用。是先修路还是先修坝,这钱最开始从哪里出,到底应该由谁负责,又有谁监管。

    赵佶回到家中,也开始奋笔疾书了起来,但他所写的内容并不涉及神宗他们在宫里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管理规定,以及一些规模化生产的章程,赵佶计划给日后的工业化打好底子,他前世都没有这么认真过,仔细回想起工厂的一些安全规则和生产流程,赵佶一一的落实在了纸面上,感谢徽宗留给他的天赋,前世的他写字可真就是蜘蛛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