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的大宋大有问题 » 第四十章 招闲阁

第四十章 招闲阁

    神宗一时间被赵佶给绕进去了,等赵佶以出门,神宗细细思索就发现了不对的地方,首先赵佶就不应该搞这不着调的招闲阁也就不存在该不该来找神宗报备的事了,其次就算搞也是赵佶的私事和神宗是没多大关系的,最多也就是听到这事会略微有些生气,要是所有事情都来找他,那神宗就不用休息了。

    其实赵佶这次就是要加深一下人设,顺便和神宗拉近拉近关系,没想到神宗居然火气这么大,为了避免挨揍,只能用诡辩应对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赵佶还是觉得,这招闲阁万一被神宗理解成了招贤阁那可就不妙了,还是要先给神宗打个预防针。

    “招闲阁中来了什么人?让你魏忠贤特意禀报。”

    这段时间汪直好像另有安排,最近都没在王府,也不知道人去哪了,正好趁着这段时间好好在赵佶面前表现表现,等手下带那霹雳堂中人返回就又是大功一件。

    这招闲阁开了有一段时间了,几乎汴梁城里都知道了这端王殿下,寻找奇人异事为他解闷化解无聊。这些日子不是没有自认有那么一两手绝活的胆大之人前来应聘。

    刚开始赵佶还是满心欢喜的,但被带到赵佶眼前后,没有一个让赵佶感到满意的。不是胸口碎大石就是各种江湖骗子,想在他这捞一笔,又或者自认为会绝技,其实屁用没有的,就比如有一个人能一张口吃下一只羊。赵佶又不是养饭桶的,要这种人有什么用,再有就是什么用鼻子写字的以及各种杂技艺人。对于这些人赵佶赏了些银子也都轰走了,至于那些江湖骗子,正好开矿的第一批消耗品就是他们了。

    因为不断的失望,赵佶也就对那招闲阁并不放在心上了,但今日魏忠贤却主动提起,那就意味着现在出现的人才会引起赵佶的兴趣,魏忠贤做人可能不行,但看人的眼光一定是很行的。他都觉得是个人才,一定有着独到之处,赵佶无论如何也该见上一见。

    魏忠贤吩咐人去将招闲阁中的人带来,赵佶也就得空问了魏忠贤到底是什么人。

    “殿下,是一个书生。”

    书生,难道是满腹才华,不过就算是学富五车,你魏忠贤那文学素养真能发现看出来?从开设这招闲阁一来,倒不是没有文人来投,现在的大宋文风昌盛,有的是士子文人,许许多多的风流才子自诩怀才不遇,几乎年年都有来自各地的青年学子来到这汴京之中,以图大展才华,但大都泯然众人。有许多不好意思直接返回家乡,就在这汴梁城中留了下来,寻找合适的机会。

    招闲阁中给赵佶找乐子看起来并不是是什么风光的事,但接触到了赵佶这位端王殿下,也就有机会接触其他的高官乃至皇帝陛下,虽然希望渺茫总比没头苍蝇在这庞大的汴京中乱撞有机会的多。至于名声,大不了以后再想办法赚回来。因此赵佶没少收到各种失意的书生投递的文章,但大多都是酸文滥调,一拧全是酸水那种,看几眼赵佶就读不下去了。连赵佶都看不下去,也不怪赵佶怀疑魏忠贤能看第二眼实在不可能。

    “殿下,那书生倒不是投递什么诗词文章,而是话本小说。”魏忠贤入宫之前虽然不识字,但跟着赵佶混,相当文盲不可能,直接找来老学究,一天八个时辰教书,直接关在小黑屋里,学不会就不要出来了。魏忠贤脑子还是很好使的,在这地狱训练下,以一天三百字的速度迅速学会的读写,当然也可能关小黑屋还不给饭有关。

    虽然识字了,但魏忠贤还是本能的排斥读书,但自家殿下需要,没办法还是强迫自己去背四书五经,出口成章不可能,但至少能知道了别人用的典故是什么不会闹出笑话来。

    我就说你不可能有闲心能去读投递的文章,小说那才是对得上他的本性。

    不过小说就是小说吧,这年代娱乐太匮乏了。赵佶这么专心研究,也有着转移注意力的意味,要么现在成天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干呆着。心无旁骛的研究能够帮助他减少对娱乐的需求,赵佶倒是想去勾栏听曲,但先决条件就不足,这身体还没发育完,更关键的是就算真去了,一旦被神宗和陈美人知道,他腿能完整保留一条都算那两位留情了。

    话说是不是可以搞出来麻将,扑克之类的,也不知道这年头麻将有没有被发明出来。赵佶百无聊赖的想着。

    “殿下,人带到了。”

    “还有这是他写的话本。”魏忠贤取来了一个薄薄的书册交给了赵佶。

    “带他进书房来吧。”

    赵佶也就随手拿过那话本,翻开第一页,上面以苍劲有力的笔法写着四个大字。

    赵佶诧异的看了看书,又抬头看了看眼前之人。这本书的作者看起来三十来岁,倒是给人有些儒雅的感觉。赵佶低头看书,抬头看人,反复数次。

    “殿下,学生脸色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吗?”书生见赵佶不断的大量自己,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

    “这书是你写的?”

    “没错,是学生写的,殿下有何问题?”看起来书生对自己的书很骄傲。

    “好书好书啊,对了本王还没有问你的名字呢。”书生感到自己智商或者眼神总有一个有问题,眼前的这位端王殿下只看了第一页就说好书,多少有些不对吧。还是这位殿下有着什么法术波动速读的本事,能够直接看完整本书,虽然才写了没多少内容,但林林总总也有着几万字吧。

    “学生罗本罗贯中拜见端王殿下。”那四个字就是三国演义。

    “好名字,一以贯之,忠心为国。这都是本分啊。”罗贯中有心想说自己的中不是那个忠,但气氛都烘托到这了,也不好去纠正。赵佶当然知道这中字是哪个,但是一时之间也想不出来另一个中字怎么和贯字组合,不如就将错就错,先把好感拉满再说,以后还能成功趣谈。当然大人物的小差错是趣谈,普通人那就是文盲了。

    “贯中啊,这书你写的很好啊。”

    “殿下过誉了,学生不过是读那陈承祚的三国志和裴世期做的注有感,胡乱写的入不得高雅之眼的杂书罢了。”罗贯中谦虚的表示,实际上他对自己的这本三国演义十分重视,但是现在在这汴梁城里消费太高他又没有什么门路,再找不到出路就得饿死,活都活不起,而他也不想灰溜溜的返回家乡,实在无颜见家乡父老啊,没办法了只能把它当做日后的敲门砖了。

    “贯中,你这是谦虚了,你这书本王希望你还要继续写下去,不过要换个地方写。”

    “那殿下,要在何处写啊?”罗贯中以为赵佶把他要留在王府中专门写书,虽然不怎么光彩,但好歹是为这鼎鼎有名的端王办事,总比去给小帮派之类的当账房先生体面得多。

    “本王最近构思了一物,名为报纸,你这小说正好可以作为本王报纸的流行起来的助力。”

    赵佶之前就想过要弄报纸,但是一直事务缠身,总是被抛之脑后,再加上时机也不太成熟。在神宗那存在感刷的太过了,赵佶也就想着给他降降温。而现在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报纸的计划已经可以提上日程了。

    其实大宋已经发展出了报纸诞生的土壤,活字印刷术已经被发明了出来,纸张也不是昂贵的奢侈品,完全可以制作出来最原始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