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季汉阿斗 » 第十六章 是他!

第十六章 是他!

    瞧着死士脸上的缅怀之色,徐庶摇了摇头:“这个人,真是一个高明的骗子,这么大的福报,得有多少人情愿一死,换的儿孙享福。”

    不过,这话听起来很是耳熟,徐庶还回身问二官,是否听过相识的言论。

    贾穆和夏侯尚想了一下,随即面色大变,二官相觑,异口同声的答道:“武帝!”

    魏武帝,当然是指曹操!

    想当年,曹操在铜雀台大宴文武,谓诸臣道:如国家无孤一人,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要说想让曹丕死,那肯定首推蜀、吴二主,因为曹丕死了,就少一个人跟他们争天下。但要说对待曹操的态度,不用说也知道二主定然是一口一个曹贼,绝不会如此推崇他说过的话。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推崇武帝,兼志在天下,陛下一旦驾崩,又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属何人也?

    贾穆眯着眼睛,脱口而出:“平原王?”,不,说完,贾穆就开始摇头。

    曹睿虽然因其母被赐死而非善终,内心愤愤不平,但无子的郭后对其慈爱有加,他也慢慢放下心结,每天定省问安,对郭后异常恭敬。

    退一万步,就算平原王心中不平,可陛下毕竟是他的生身之父。而且殿下年幼,又有高堂隆、毌丘俭、何曾、吉茂等一干贤臣辅佐,定然不会干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事。

    夏侯尚是曹睿的族叔,也是看着他长大的,自家的孩子自己清楚,他的脾气是执拗了一些,但却不会弑父。他可以官职爵禄,甚至项上人头为平原王作保。

    而这厮信口胡说,让人浮现连篇,其歹毒之心不言而喻,就是想让陛下杀子,断了大魏的国祚,背上弑子的恶名。他说的话,断不可信!

    可徐庶却摇了摇头,然后一本正经与二官说,他这些年审过的案子,没有三千,也有两千八百,什么话是真的,什么话是假的,他一看不便知。

    徐庶可以确定,死士说的实话,指使他来行刺之人,的确说过与武帝相同的话。可他没说,这个觊觎皇位,意图杀君篡位的人是平原王!

    平原王是嫡长子,正位东宫,继承大统只是时间的问题。他没有必要这么做,更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这次刺杀不能以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定。

    陛下为什么如此重视此案?除了是谋逆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担心平原王走上歧路。父子人伦,人之亲情,岂能为人挑拨!

    可平原王不会这么做,那其他人就不会了吗?

    三个月前,任城王曹彰在府中暴毙,其中内情没人比贾穆和夏侯尚更清楚其中的细枝末节吧!

    二官可以试想一下,曹彰死了,谁最害怕?

    南阳的豪族中,又有谁,既然对陛下不满,又有实力培养这种死士呢?

    “何晏”

    “曹植”

    贾穆和夏侯尚还考虑都不用,当即脱口而出。当年,陛下与曹彰、曹植争夺世子之位,明争暗斗,多少腥风血雨,他二人都是亲生经历过的。

    虽然,在外人看来,时过境迁了。但疙瘩系的太实了,不是说解就解的。陛下为什么宁可被汴太后怨愤,也要杀了曹彰,就是怕他拥兵谋反。

    去岁,三十一岁的曹植被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但到了封地后,他还是依然我行我素,与一些士子聚在一起名为以诗文会友,实则抨击朝政。

    陛下本欲重处,但因为太后的原因,也只是在今年初,又迁其为雍丘王,还派出吏员,宣谕旨意,让他修身养性,好自为之。

    但听完徐庶的分析,再看看那死士惊诧的面孔,二官知道了,曹植这修身养性的真好,都敢谋划杀君弑兄了!

    当然,他们也得佩服徐庶的智谋,仅凭只言片语,细枝末节,便可以推断出真凶来。难怪武帝在时,时常夸赞徐庶之能,这家伙隐藏的够深的,活脱脱的老狐狸。

    “我说二位,徐某有伤在身,这回宫禀报之事,就劳烦二位!”

    徐庶不抢功,不掺和皇族内事的态度,更是让二官高看一眼,夏侯尚赶紧让狱卒小心伺候,把徐中丞扶上马车,万万不敢让中丞抻着伤口。

    目送徐庶离开,夏侯尚叹了一句:“如今算明白了,当初武帝为什么废那么大的劲,也要把徐庶从刘备那里挖过来!”

    可贾穆还有疑虑,这疑虑的原因,自然是徐庶的出身。这话不管怎么样,从他嘴里说出来,总觉得有些挑拨离间的意思,谁知道他安的什么心。

    而且,贾穆不相信他,理由说不出来,反正就不信,徐庶能因为陛下的礼遇,态度就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当年,武帝给他的礼遇,还少吗?

    但夏侯尚一脸阴沉的说:“你我信不信无关紧要,关键看陛下怎么想!”

    当年争储之时,结下仇怨的可不只是他们兄弟,就算是夏侯尚与何晏也是生死大仇。那个假子,不仅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连陛下也很少正眼去瞧。

    如今,形势逆转,优势在我!只要陛下点头,他不介意亲自充当刽子手,送那个假子上路。

    ......

    贾穆与夏侯尚交谈之时,没走多远的徐庶,马车窜上来一个黑袍青年,询问事态进展。徐庶在回答之后,还夸了夸他带出的人,都是一等一的好汉,刀砍斧剁亦不该其志。

    黑袍青年闻言,长叹一口气,慨叹道:“只希望,他们不会白死!能够用曹植的命,激化曹丕与太后的矛盾。”

    而徐庶则是非常肯定的告诉他,曹植死定了。

    “为什么?”

    世人多以为,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矛盾,是因为大位之争。其实不然,他们兄弟真正的矛盾在于甄后,兄弟二人皆倾心于甄后,这在市井之中可是有流言的。

    而曹丕得了郭后之后,甄后便倍受冷落,深宫苦楚,曹植又时常入宫与太后说话,慢慢便有了曹植盗嫂的流言。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不管是否属实,这都是莫大的耻辱,曹丕当然要计较一番。但奈何汴太后死保,曹丕又没法过分忤逆母亲,只能以怒兴事,鸩杀了甄后。

    而为了给朝野一个交待,才不得不伪装成甄、郭后宫争宠的假象。对曹丕本人来说,杀曹植就是一种执念,他缺的是一个能堵汴太后嘴的借口。

    况且,谋逆这种事,什么时候需要真凭实据了?戾太子之案,有确凿的证据吗?这种事,越是朦胧越好,臣子们也不是傻子,谁会逮着这种事不放与君父为难,不想活了吗?

    “回去对你家主人说,成了大业,千万别忘了徐某今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