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从夺舍扶苏开始 » 第122章 天下畔秦,能者先立

第122章 天下畔秦,能者先立

    尘埃落定之后,李良等人的面上都有惭色。

    李良素贵,是赵国的大功臣,今日却被一个妇人如此欺辱!

    李良手下的从官纷纷站了出来,群情激愤道:

    “就算是赵王,也对将军礼遇有加。”

    “如今这个女人,见到将军跪在路边,竟然不闻不问,扬长而去,是可忍孰不可忍。”

    “真是欺人太甚,大将不可辱,我们绝不善罢甘休!”

    “末将请求为将军追杀之,以泄心头之恨!”

    “天下畔秦,能者先立!将军,咱们反了吧!”

    “反了,反了,杀进巨鹿!”

    “我等愿拥立将军为王!”

    ......

    等着众人的劝说,李良迟疑了。

    刚才,京华夫人的所作所为,确实给他气够呛。

    他何曾受过如此侮辱,奇耻大辱啊!

    但就为了这点事直接造反,也犯不上吧?

    听着部下的劝说,联想到前几日羌瘣的书信,李良心动了。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正是因为他居人之下,才会受到京华夫人的无视与怠慢。

    这一次,他是真的想更进一步了。

    赵王,武臣做的,我为何做不得?

    目前,赵国的人马全都分散出去了,巨鹿城中人马并不多。

    而李良,掌握着赵国大半的军队,这些军队都是他一手拉起来的,对他忠心耿耿,近乎李良的私军。

    这从刚才众将的表现就看出,这些嫡系心腹只知有李良,不知有赵王。

    绝佳的机会,反还是不反呢?

    李良陷入了沉思之中。

    ......

    很多人认为,历史上的大事变,全都是经过精心谋划、密谋许久,这才最终爆发的。

    其实不是这样的,许多事情都是突然发生的,事前没有任何征召。

    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的历史,人性是不可控的。

    历史是无数偶然组成的必然,这正是历史的有趣之处。

    就拿李良造反这件事情来说他,就是这样一件偶然事件。

    他之前果断的拒绝了羌瘣的招降,根本没有什么异心。

    这次他返回巨鹿,面见赵王武臣,报告邯郸的战况,准备顺便请求赵王增派兵马,然后一举攻下邯郸。

    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攻取邯郸的事情。

    在路上,突然遇到了一个醉酒的女人,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在将士们的怂恿之下,李良经过了半个时辰的“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举起叛旗。

    赵国最能打的将军——李良,他反了!

    ......

    既然已经决定要反了,那就事不宜迟。

    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那个可恶的女人,表明决心。

    李良站在一颗巨大的松树之下,开始调兵遣将。

    “陈高,我命你追杀武京华,拿她的头颅回来祭旗。”

    最先劝李良造反的瘦子应了一声“喏”,他是李良的亲卫,所以刚才的反应最为激烈。

    “李玉,你速速赶回邯郸大营,调集人马前来支援。”

    一个身着白跑的将领应了一声“喏”,在这些人中,他的骑术最好,战马最快,由他回去调兵,再合适不过了。

    两个人领命而去。

    李良将其余的军官聚在一起,准备下达最后的命令。

    他这次带的都是有战功的军官,准备回巨鹿接受赵王封赏。

    随行兵马只有三千,不多,但也够用了。

    此刻的巨鹿城十分的空虚,只要他们打着赵军的旗号,出其不意的进城,一切就都好办了。

    说干就干,他给部下们分派了作战任务。

    城门、王宫、武库、衙署等等重要的地点,全都派给了得力的将领。

    仔细复盘了一遍整个计划,感觉没有什么纰漏,李良的军队出发了。

    ......

    居然如此顺利的就进入了巨鹿城,这是李良没想到的。

    一般情况下,武将进京,并不允许携带太多人马。

    而且,这些人马全都要驻扎在城外,武将只能携带少数几个部下进城。

    可能是李良的声望名声太大了吧,当他亲自斩杀城门吏的时候,守卫们都被吓傻了。

    几乎没有任何的反抗,就按照李良的命令,“大开城门”了。

    三千铁骑蜂拥而入。

    他们按照之前的计划,各自奔向本部的目标地点,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一场政变,发生的是如此的突然。

    赵国,要变天了。

    ......

    最早知道李良造反消息的是张耳和陈余,当时他们两个正在下棋。

    他们是赵王武臣建国的大功臣,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就势埋下了许多暗桩。

    如今,这些耳目起作用了。

    当他们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李良才刚刚进入巨鹿城。

    两个人重谢了报信人,虽然他只给两人争取了很短的反应时间,但在这种生死一瞬的时间节点上,一分一秒都价值千金。

    两个人凑在一起,小声商量着对策。

    平叛,他们没有这个实力;留在城内,生死难料,谁知道李良最后会怎么处置他们。

    最后,两个人短暂的合计之后,达成了一致:“咱们跑吧。”

    ......

    这个明智的决定,救了他们。

    李良大军进城之后,很快就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权,城中守军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

    在很短的时间内,李良就拿下了巨鹿城。

    随后,他封闭了城门,严禁任何人出去,就是一只小雀儿也别想飞出城去。

    赵国各地的驻军知道邯郸陷落的消息之后,必然赶来支援,所以他关闭城门,严密防守,等待着自己大军的到来。

    巨鹿城中的君臣们,全都成了李良的阶下之囚。

    赵王武臣自知命不久矣,李良是绝对不会饶他的,于是破口大骂,直道头颅被砍的那一刻才最终闭口。

    唐唐赵王,就这样憋屈的死去了。

    本来,处死他这种身份的人,不该用这种刑罚。

    但李良被他骂了个狗血淋头,特意用这行刑罚来折辱他。

    赵人有肝胆。

    赵王麾下的官员,只有少数选择了投靠李良,大部分都宁死不屈,最终被李良杀害。

    特别是右丞相召骚,李良对他礼遇有加,近乎谦卑,一再请求他相助自己,并许下了给他封侯的承诺,都被召骚拒绝了。

    召骚口中吟唱着屈子的《离骚》,从容就义,就像一个大英雄。

    有的人本可以偷生,但却选择了死亡,这是有些人一辈子都理解不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