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投影通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王朝 » 第十五章 收复台湾(下)

第十五章 收复台湾(下)

    书接上文

    【三藩之乱结束后,清朝的统治更加稳固,收复台湾事宜就被提上了日程。康熙帝玄烨对收取台湾的事务十分热心。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帝恢复福建水师体制。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康熙帝任命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至是年年底,福建水师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郑经和清朝的战争失利,放弃厦门、金门,退往台湾。福建总督姚启圣打算趁势进攻台湾,但遭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加上一些大臣支持万正色的看法,康熙帝也顾虑在西南的吴世璠未解决,决定暂缓进攻。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郑经中风而死,郑氏台湾内部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

    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但万正色仍反对出兵。姚启圣知道施琅仇视郑氏王朝,必能帮助他击败郑军,便向康熙帝推荐施琅。康熙帝也不满万正色反战的态度,便同意施琅担任水师提督,万正色调任陆师提督。

    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初五,清军抵达铜山岛,姚启圣和施琅却在争执出兵时机,姚启圣主张利用冬天的北风,施琅主张利用夏天的南风,导致清军无法顺利出兵。

    最后康熙帝于11月15日裁定施琅负责前线作战,姚启圣改任后勤作业,才让施琅如愿取得统帅权。十一月初三施琅率领约21000人,军舰238艘前往兴化平海卫训练军队。

    期间,姚启圣试图和明郑政权谈判。但负责谈判的刘国轩不接受剃发易服,谈判破裂......】

    评论区

    刘国轩:“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接受剃发易服,真的!~~o(>_<)o~~”

    郑经:“我只是不想剃发,有这么难吗?”

    康熙:“不行!整个大陆都剃发了,就你台湾不剃发,算什么?”

    始皇帝:“别吵!继续看视频。”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发,姚启圣也拨3000人同施琅出征,清军24000人,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居船65艘。十五日,郑军哨船发现清军已到花屿、猫屿一带。

    二十二日早七时,施琅发动总攻,将舰队分成三路进攻,剩下约80艘当后援部队:

    中路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主力进攻娘妈宫。

    右路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后会合中央部队夹攻郑军。

    左路50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地登陆。

    天亮前,开始刮起台风。辰时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西北风,郑军顺着风势进攻,一时处于优势,清将朱天贵被炮击而死。

    到了中午,台风受到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开始吹南风,风向转变成对清军有利。施琅命令全军反攻,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并且以数船围攻郑军一船。

    郑军全面崩溃,江胜战死、邱辉自焚。共毙伤郑军12000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刘国轩眼见大势已去,率领残余部队从北面吼门退往台湾,澎湖各岛郑军都向施琅投降。清军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

    施琅战胜后,考虑台湾水道非常险恶,进军困难。施琅决定暂缓进攻,采取攻心战术,让郑氏王朝从内部崩溃。施琅在澎湖禁止杀戮,张榜安民;发布《安抚输诚示》。

    派原刘国轩副将曾蜚赴台。派人医治受伤战俘,并配给他们衣服、粮食,再将士兵送回台湾。还拉拢郑军将领为内应,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琅,其他将领也跟进。

    郑军战败消息传到台湾,人心开始不安。为了延续政权的生存,有将领提出进攻菲律宾,得到冯锡范同意。却传出远征军只想抢劫,还打算逃往海外,因此刘国轩阻止此计划。七月十三日(9月3日),施琅率军在台湾登陆。后来在刘国轩大力主张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剃发易服,明郑政权正式灭亡。

    郑克塽投降后,清廷为了是否把台湾并入版图产生争论,不少大臣认为台湾孤悬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花费不小,主张弃守。最后施琅以台湾战略地位重要,说服清廷将台湾并入版图。

    清朝统一台湾后,施琅恳切陈辞,阐述利害,得到大学士李蔚、工部侍郎苏拜、都察院左御史赵麟等人的赞同和支持,于是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

    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官管辖。并派兵8000人驻防,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澎湖亦派副将一员统兵2000人驻防。就这样,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也重新归附于大陆......】

    康熙:“真的收复台湾了耶。”

    顺治:“玄烨真棒。”

    康熙:“这是姚启圣和施琅的功劳。”

    姚启圣:“皇上谬赞(* ̄︶ ̄)”

    施琅:“夫炎徼僻壤,职方不载;天威遐播,遂入版图。推恩陶俗,销兵气以光文治,端有望于官斯土者。”

    玄天教主:“对于康熙收复台湾,本教主必须点个赞。(* ̄︶ ̄)”

    杨文魁:“从兹不特各省沿边获享敉宁,而化外来依赤子,快睹帡幪;土著蚩番,渐濡声教。诚盛化无远不届,廓千古未有之弘模、启千古未辟之遐陬也。”

    刘良璧:“大业疏天派,肤功列上班。龙旗开敌垒,虎竹贲仙关。浪静平瓯越,烽晴靖海蛮。朱甍辉玉钥,碧甃灿金环。谟烈青编著,贤良紫诰颁。勋名萦两浙,世泽衍三山。颂溢鳌峰上,讴兴鹿岛间。东南槎万里,长此奉王颜。”

    高拱干:“台以海外地,明季通商,始有汉人。迨郑氏遁踞,旧家世族或从而东,生聚有年,而弦诵犹未广也。越至于今,输诚纳土,岛民得睹天日;分设郡县,招徕愈众。十余年间,声教大通,人文骎骎蔚起;即深山邃谷文身黑齿之番,皆知向风慕学。有识之士,咸谓治以道隆、道随治广;从此海波不扬,内外如邹鲁矣。”

    夏之芳:“台湾僻处海隅,自入版图历今,垂五十载。旧制:郡邑守令外,以观察使领之。康熙六十年,始以台臣出司巡视,满、汉各一员,岁一更替;盖重海疆也。我皇上御极以来,文德覃敷、声教暨讫,休风雅化,已遍遐陬;犹于临轩遣策,如意遴选,再三训诫,俾奉命诸臣得所遵循,以为观风训俗之轨,则圣明洵周且至矣。”

    丁绍仪:“至是台湾荡平,民再康矣。台湾灭而天下无事,诏息天下兵。”

    王莽:“好家伙,这么多夸奖的人w(゚Д゚)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