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投影通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王朝 » 第十七章 军机处(中)

第十七章 军机处(中)

    书接上文,最先感受到这种烦恼的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

    公元1626年,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不过,其他几位和硕贝勒拥有几乎和他一样的权力。

    为了确保自己君权至上,皇太极设立总理一切事物的八大臣,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封王,并令除八旗固山额真继续兼议政大臣外,每旗另设议政大臣三员。

    在清代历史上正式出现了“议政大臣”的职名。皇太极有意识地抑裁大贝勒们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们的地位,当时奉谕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当然还仅限于满洲贵族,但其爵秩资格已经降低为可以委派贝子级的贵族充任。

    这也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正式确立和形成。

    为了进一步削弱和皇室宗亲对皇帝权力的影响,公元1636年三月初六日,皇太极仿造明朝的制度建立了内三院和六部,分别掌管起草诏书、发布命令和处理日常政务,但这样的改革并没能改变后金政权的民族特征。

    熟悉儒家经典的文臣们不能参加有关国家事务的会议,没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力,同样也无法阻止议政王大臣们对权力的争夺。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在八旗诸王都有资格作为候选人的情况下,在朝中手握重权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将年仅六岁的福临扶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

    局面出现主少国疑,手握大权的多尔衮和他所掌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满洲八旗成为中原正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对于年幼的顺治皇帝来说,多尔衮却成为了清廷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

    顺治四年十二月,在满汉大臣的请求下,多尔衮被允许不对皇帝行使跪拜大礼。

    第二年十一月,顺治又晋升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评论区

    多尔衮:“呃......-_-||”

    皇太极:“熟悉的一幕又回来了。”

    顺治:“@多尔衮皇父,注意身体,少骑马(狗头)”

    多尔衮:“摔死那道坎是不是过不去了-_-||......”

    王莽:“xswl。”

    顺治:“(¬◡¬)✧”

    玄天教主:“安静看投影,别评论。”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三十八岁的多尔衮病故,一位凌驾于君主之上的权臣突然去世,却是年仅十四岁的福临亲政的意外机会。

    他把多尔衮的一系列罪状公之于众,清除了多尔衮的亲信,启用了被多尔衮罢免的大臣。

    刚刚亲掌皇权的顺治皇帝,急需在制度上打破祖制的束缚,减少在决策上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依赖,但在已经日趋完善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面前,年轻的皇帝并没有太多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已经成熟的明朝专制体制自然成为顺治皇帝不得不学习的榜样。

    公元1658年,顺治下令,在内三院的基础上建立内阁,试图将一个马背上建立的国家,改组为一个稳定的文治政府。但仅仅三年后,他就驾崩了!

    随着年仅八岁的玄烨,登上皇帝的宝座,顺治帝的改革尝试也宣告终结。

    根据顺治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位并非宗室亲贵的以政大臣被任命为辅政大臣。

    四位辅政大臣上台伊始,便立刻下令废除内阁,将顺治皇帝做出的汉化改革一一废除。而四大臣中原本排位靠后的鳌拜也逐渐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

    公元1669年,康熙八年五月,在一举铲除专权跋扈的鳌拜集团之后,被迫中断的改革在年仅十五岁的康熙手中得以继续。第二年八月,康熙下令重启内阁,并按照明朝内阁的体制将制度细化完善,使得清朝内阁真正成为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中枢。

    来自全国各级官员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之前都要由内阁大学士先行批阅,再把他们的批阅建议和处理意见连同原先的奏请文书一起送交皇帝钦定,这种被称为票拟制度,曾经是明朝内阁最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内阁大学士们最核心的权力。

    但鉴于明朝内阁首辅权重的教训,康熙授予大学士的权力极为有限。

    在康熙建立的权力格局中,没有实权的内阁成为名义上的负责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的最高机关。但在首崇满洲的既定国策下,议政王大臣会议仍然保留了议奏军国重务的特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手中的皇权,康熙尝试从明朝承袭的政治体制中寻求突破。

    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从翰林院内选择了博学尚书的年轻汉族官员,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新的办事机构‘南书房’。

    南书房原本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场所,而入职南书房的官员们每日的工作便是陪伴皇帝讲经论史、诗文唱和以及编校图书。

    尽管康熙曾多次告诫入值南书房的官员们不得干预外朝处理的政务,但是,有事也让他们参与特颁诏旨的草拟、书写工作.

    从南书房向北,穿过一片空旷的广场,便是康熙平时居住和处理政务的乾清宫,与皇帝的关系越亲近手中掌握的权力就会越大,这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中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手中权力的增长就是对帝王皇权的削弱。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从这幅雍正皇帝亲笔手书的对联中便能感受到他对集权的渴望.....】

    评论区

    始皇帝:“原来如此,这样看来,军机处的确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很好的稳固性。”

    玄天教主:“论历朝历代,就属清朝军机处是中国五千年封建皇权达到最顶峰了!”

    玄天教主:“军机处总揽机要,还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权限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其官员互不统属,皆直隶于皇帝,军机大臣的罢置也听命于皇帝,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它的设立是清代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君权。随着许多机密大事、军国要务都由军机处办理,“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汉武帝刘彻:“比朕的独尊儒术要霸道不少。”

    永乐帝:“怎么跟朕的内阁功能那么像啊,那你们清朝设了内阁又设立军机处,内阁不就成了空架子了吗?”

    【公元1722年,当45岁的雍正走上皇帝的宝座时,已是清军入关的第七十八个年头。历经康熙皇帝六十一年治理的大清帝国,已经初步呈现出盛世的局面。但二十多年实办政务的历练也让这位正值盛年的皇帝十分清醒。

    康熙末年,政务松弛、积弊丛生!在两次废黜太子之后,夺取皇位的斗争也影响了政局的稳定。而清朝历史上曾经两次上演的少主重臣政治格局更让雍正皇帝对内阁或议政王大臣会议心有余悸。

    终于在西北军情刻不容缓之时,能够帮皇帝总揽军权的军机处,成为雍正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在创设了军机处得以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种能够将更多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工具。

    公元1722年,雍正皇帝即位之后,立刻下令将有权进呈奏折的官员品级扩大到五品,京内外官员无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主持和尚也可以上奏折事。

    军机处在向皇帝呈奏折时,凡有秘密要事都会存放于雍正皇帝命令能工巧匠特质的存放奏折的匣子。

    为了保证奏折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泄露,匣子上的小锁只有两把钥匙。一把发给得到皇帝特许上折奏事的官员,另一把则由皇帝自己掌控......]

    评论区

    汉武帝刘彻:“奏折匣啊,朕得记下来。”

    永乐帝:“好好学习。”

    康熙:“胤禛啊,让你学习,没让你超越,结果你搞了一个军机处还弄出了奏折匣-_-||……”

    雍正:“......”

    玄天教主:“总而言之,军机处容易加大专制腐朽的风险,清朝就存在明显的腐败问题(~^~)ゞ”

    永乐帝:“+1”

    洪熙:“+1”

    宣德:“+1”

    崇祯:“+10086”

    雍正:“呃-_-||……”

    查士丁尼:“默默吃瓜∠(ᐛ”∠)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