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被演义尘封的三国英豪们 » 第三十七章 矫诏讨董

第三十七章 矫诏讨董

    “先生之策真乃面面俱到,本将实为敬佩。若不是天意助我,恐怕今日坐在这馆驿中的就是本将了。然鄙人着实爱惜先生之才干,望日后还需仰仗先生帮在下一同治理汉中。不知先生考虑的如何了?”在杨任的劝诱和引导下,原本略有抵触的阎圃也放下成见。开始考虑起自己的前途和族人。

    别人可能并不知晓,但阎圃却是个极具大局观的人。“臣对将军并无抵触,能赢不光是天意所归。更是将军胆识过人,若不是将军出其不意出城反攻。找到了我部治军不严的弱点,光靠骑军突袭还不足以动摇我等。然卑职常年累月居于张天师门下,其对下官也多有提携之义。在其治下,汉中百姓也算安居乐业。事已至此,臣只有一事相求。”

    “但说无妨。”

    “臣请将军善待汉中百姓,且不得伤及公祺大人一家所属。这两者若是缺一,汉中将无从治理。还请将军成全。”对他来说,汉中百姓是他日后工作的核心。张鲁在此人望太高,若是动了。他宁愿无事一身轻,随张鲁而去。而不是去面对满腔怒火的汉中百姓,背上两面三刀的骂名。

    “这是自然,公祺先生功高盖世。也未曾有反叛汉室之意,若是执意屠戮。恐遭全汉中百姓厌恶,必然叛乱四起。那后续治理那就更是无从谈起了。然张天师在汉中一地影响过大,继续留任恐有后患。后本将准备将天师一脉,尽数迁往帝都洛阳。让他老人家颐养天年,不再妨碍国事。”对于张鲁的处理,那自然是得谨慎加谨慎。他在本地的号召力实在太高。若是一不小心出了差错,那叛乱将永无尽头。最好的办法还是将他迁走,在汉中百姓的注视下远行而去。

    “那在下就恭候音讯了,天师出城之日。就是微臣归降之时。”说完阎圃也不再理会我等,继续坐于窗边整理书册。

    得到如此保证,心里总算是有些底子了。看来这阎圃着实有些才干,而非溜须拍马之人。处处皆为汉中之稳定思虑,而非意气用事宁死不降或偷奸耍滑。能得到这样的大贤相助,实乃鄙人之幸。

    数日之后,吕布与徐荣两位大帅带着部曲再次回到了阳平关内。在平定汉中周边祸乱之后,汉中之战也算是告一段落需回京复命。这近十万部曲若是长期流落在外,朝中又不知会生何异变。根据当初地域之规划,徐荣留下两万于汉中城内。一万于阳平关中,其余则随他一同回京述职。而后再赶回汉中驻防。张鲁一系也一并随军进京,在万众瞩目之下。车架愈行愈远。

    还未等再次前往馆驿,阎圃就已然在城主府中等候了。徐荣太守不在,一切就都由我徐毅负责。将杨任留给徐晃,一同管理阳平关内大小事务,让其恢复秩序。其余人等则一并随行,来到了今后的治所。汉中城。

    本以为总算能安顿一会,但没想到局势变化远超所有人的预料。刚打完汉中之战,五大防线也相继步入正轨。但我军显然错估了各大世家的底线,从一开始讨逆之声就连绵不绝。董卓为了稳住地方,也是苦下了一份心思。将各地封赏给本土豪族妄图宁人息事。但他小看了世家大族对他这个西北莽夫的蔑视以及袁家这么多年在全国各地埋下的根基。

    董太师至今还记得那个妄图行刺于他的曹姓小人,本以为仅是一浮夸公子。但却未曾想到,正是这个连滚带爬如丧家之犬般逃至陈留的曹操。带来了举国之变!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跳梁小丑的一时造作,但未曾想到在袁氏一脉的全力推波助澜之下。仅月余,就在关东汇集了数十万大军。各地州牧太守及袁家的门生故吏纷纷响应,光是军力能左右董卓判断的就有十二阵。更别说其他趋炎附势的了。

    北侧袁绍与王匡屯兵河内,张杨亦率数千人投靠。东侧张邈、刘岱、桥瑁、袁遗与鲍信屯兵酸枣,曹操则属于张邈军下。南侧袁术屯兵鲁阳,孙坚从长沙赶往与袁术会合。

    被逼无奈董卓只能选择收缩防线,调太原胡轸所部骑军回京。董越与牛辅合兵一处,基于河内南侧与东侧从冀州沿河而下的义军对峙。

    调汉中驻军一万进京,与徐荣剩下的三万部曲合兵一处。转战虎牢,以对正面之敌。

    再调河南尹吕布所部三万与胡轸合兵一处,提防南侧各诸侯之兵。同时拱卫京师。

    对董卓来说,其他两个方面都不是问题。但南面集和袁家历代心血的嫡系袁术所部以及未受过多黄巾波及的江东荆州地区潜力过大,兵足将广。是为心腹大患。

    “文优,我等该如何是好?”董卓这两日被三方势力压迫烦透了心思,三边互相肘制。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别说朝内还有大量心思各异的文武百官。

    “臣以为我军当西迁长安,避其锋芒。现如今身于洛阳,三面受敌实为不利。就算能抵挡此次进攻,那么下一次呢。连续消耗之下,只会此消彼长。若西归长安,则只需守住南侧阳平和东侧潼关即可。而两者皆为依山而建的万丈雄关。不是靠常规进攻就能轻易破开的。而汉中之地才经战乱,粮草歉收。无力支撑如此庞大的联军。彼时,各联军只有屯兵弘农。两侧皆有山河阻挡,根本施展不开。时间一长自会一哄而散。”李儒非常清楚这些所谓大义凛然的诸侯要的是什么。不过是名望罢了,牵头的袁家兄弟根本不在乎汉室死活。

    而现在要做的就是为西迁腾出时间。但董卓显然不是很满意,“难道要我近20万雄兵,就要据关而守,坐以待毙?到时候让关东那帮贼子以为我董仲颖怕了他们!”

    “太师息怒,我军久经沙场。就算让各军安然守备,也是绝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半而机之,出其不意!三支叛军分别驻扎在河内,枣酸,阳人三处地界。距离孟津,虎牢关,大古关都有相当一段距离。若是前移,则各诸侯政令不行首尾不能相顾。在此时半道击之,收获决然不小!就算不能一击既溃,也可敲山震虎。”李儒自然是有考虑过这些问题的,坐以待毙乃是下下之策。只有出其不意,才能真正撼动这关东联军的根基。

    “嗯,当是如此。那谁来负责?”

    “臣以为,北部孟津侧由牛辅将军为首,董越辅之。先剿白波,震慑袁绍。令其踌躇不前,待其缓缓行军接近孟津之时。再以六万之众加上收编之白波贼,以铺天盖地之势碾压北路诸侯。

    东侧则以徐荣将军为首,徐毅辅之驻防虎牢关。待敌军前移靠近之时,利用南侧丘陵突袭冲杀敲山震虎。

    南侧,以吕布将军为首,胡轸辅之。驻防大谷关,因地形特殊北高南低。非常利于骑军冲锋,于袁术行军途中半道杀出搅乱阵型。若是能一击即溃自是最好不过,然南方将士大半未受黄巾波及,袁术此人更是袁氏嫡系。兵强马壮。若是不行则也可利用骑兵特性游猎于汉室皇陵之间,足够拖延许久了。

    最后,以段煨将军为首,全权负责搬迁事宜。驻扎弘农的三万精壮外加八万禁卫确保西迁万无一失!”照常理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合理地分配了,但奈何李儒身份特殊。以至他只懂急智,却不识人心。

    随着洛阳的全面掌控和太师地位的确立,牛辅的野心早已不仅限于区区五将之首了。他要做名正言顺的首位继承人!任何会威胁的他地位的因素,都会被他不遗余力的铲除。而最大的威胁除了李儒,就是他董卓的族弟董越。吕布虽然新秀,但在西北军中毫无根基,若是董卓归西。吕布只能说拥兵自重,而没办法威胁到他牛辅在西北军中的地位。

    而董越在吕布的加入之后,发现了牛辅已然略有失势。他早已不再安分,随时有取牛辅而代之的想法。天子沦陷,早就冲昏了他俩的头脑。现在一心只想着争权夺利,而全然不顾外部之敌。这么多年未尝一败,他们俩还真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

    过去若是牛辅与董越配合,那是同流合污皆以劫掠为乐。但现在他们早已势同水火。而李儒这个靠着联姻一步登天的孤僻之人,却根本看不透这关系厉害。

    而南侧吕布胡轸处的争端就更大了,吕布虽说保全三万并州将士。但并不是说,他不眼馋董卓手下的军队。只是过去身为外人实在难以插手。但相对于其他各部,吕布对骑兵的执着是任何人难以比拟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想,把自己的大手伸向董卓的精锐飞熊军。

    而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胡轸。

    他巴不得胡轸当场毙于非命,但碍于外人的身份又不能亲自下手。只得不断寻找机会让其意外死亡或者革职。再在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前,将这三万精锐尽数编入自己的麾下。如果说吕布不贪图权力,那是做梦。他巴不得牛辅董越李儒等人全部毙命好让自己名正言顺地拿下董卓基业。但现实不会给他这个机会。而他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拿下更多的筹码!

    如果仅是如此,那么就算有所对立也不是难以调和的麻烦。但令李儒未曾想到的是,这个在他看来是最优解法的命令。却成了牛辅吕布的催命符!从牛辅吕布的视角来看。这是明摆着的驱狼吞虎之计!两者无不赞叹李儒之狠毒。原本分裂对立的几派,竟神奇地在对李儒所部的报复上达成了一致。先把李儒一脉踢出局,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本是一场简单的防区交换,却未曾想给李儒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