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大脑使用手册 » 给意识开后门 负反馈

给意识开后门 负反馈

    在行为一点点在记忆上,开始一系列的架构时,希望每一个行为,最好的结果是,正向的反馈。

    可自然,并不是总会以一个意识的所向,来发展和延伸。

    我们要承认,接受负向的反馈。

    不论是行为的构成,节律的起伏,心理的构建,负反馈。都是必要的。

    不过。

    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是你心理还没经历过真正的挫败。

    当事物间的复杂度,超出了你的认知范围。这时,失败,大概率,会导致你,收获更多的失败。

    只需一次失败的经验,便会建立在你的大脑神经网络之中。

    第二次,第三次,便会不断的强化这个路径。

    而如果在时间,连续性,和模糊的逻辑认知下。这条失败的路径,便会沉淀入你的行为和记忆当中。如果,没有及时干涉,可能的结果,就是不断重复这个路径。

    但是,失败,和成功。在大多数时候,不是非黑即白的对错。而是介于好,和坏之间,极为模糊的合适,或者是将就,或者是凑乎。很难去直接去判断。

    这时候,有两条路,精准的直觉,或者,高度的逻辑思考。对于有限的数据和条件,逻辑思考,可能也会变的有限。所以,其实更多的时候,只剩下直觉。(足够的直觉,积累出的感知,到认知,会逐渐的拼出逻辑的。但很明显,也需要积累)

    不过这也是为什么,要尽量获得正反馈的原因。培养你的大脑,对有限条件下,对好坏,优劣的选择,和模糊的感知。而这,所带来的直觉,有时候,被叫做幸运。

    虽然负反馈,在行为和心理结构上,是必要的。但规避负反馈的陷阱,其实是必须的选择。但,太多人,在这里,因为太相信自然的平衡,平等,而选择了忽略。比如,一份工作,高收入,高付出;低收入,低付出?其实,很现实中,这种线性的关系,只会在一个小范围内,有限的范围内出现。而因为自然的偶然性,和不均等,再加上一个首位效应。其实,更多的工作,会是高收入,低付出;低收入,高付出。

    这里,不得不引入个模型。

    首位效应:

    无差别的个体,在均等的概率下,可以获得一个资源。在一定次数的概率轮动后,对每个结果的资源,进行一次统计排名。

    理论上,因为均等概率,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也近似均等。但结果是,在第一轮的轮动结果后,就基本的确定了资源获取最多的个体。不过,最后一个,却有很大概率,在获得连续的资源后,从最后,达到了靠前的排名。

    而这里,由于这种自然的选择和叠加存在,对结果影响的存在。所以,要尽量,去选择正反馈结果的行为。

    而内心,也要建立出,对好的选择和偏好。不要被自私,公平,利他的道德心理而束缚。公平和利他,应该是个体在积累了足够充分的力量时,能够接受一连串的试错,才能真正的承担,和帮助一个一直获得负反馈的个体。(不过,对于社会来说,公平和利他又必须要存在,才能保证整个矛盾体的运作。一个,是社会拥有足够帮助和改变个体的能力,一个是因为,社会,需要共同的存在,组成有机的矛盾体)

    负反馈。有时候,依赖不怎么准确的直觉,今天迈出的第一步是左腿,可能会因为一系列的因果,就让你踏入了负反馈陷阱。

    那进入负反馈,怎么办?

    首先,尽量去避免意识,进入负反馈偏差。当一次试错,有了成本时,要尽量去寻找再次进入正反馈的路径,信息和方法。而不是,匆忙的再以此为起点,去走下一步。

    所以,走错路了,就不妨先停下来,看看周围,或许,你能看到有人在另一条路,迈出的正确的步伐。

    (朝远方看,别去环顾周围,那样你只会看到更多的人,在用不同的方式,走这一条错误的路。当然,不排除有人可以从这里走出。但对于他,记忆到的是,怎么在错误的路途中走出正确。)

    要学会返回起点,和推倒重来。其实,这是重新走回正轨,最简单的方法。但,试错成本,看着不妨有些可惜。但这些已经发生,变成了沉没成本。你不能让这些失去的东西所束缚。相反,如果想要追上别人,你要抛弃掉这些负反馈包袱,找到正确的路途,然后大步向前。

    其实现实中,舍弃一些,忽略一些,重回起点,在四维世界的时间轴线上,不可能真正的发生。但,你的认知,在这里,就需要给予双向的成长。

    但现实中,即要面对和承认失误和失去,还要保持内心的动力和之前的活力。记忆一定会刻下每次失误。内心,也一定会在反复的磨损和刻蚀下,有所改变。去保持一颗真诚炙热的内心,真的很难。不知,有多少人,已经心如死灰。但,至少,留下一丝希望的火苗吧。内心,需要,再强大一些。

    当然,正/负反馈,一定是并存的。

    作为多数个体,很难保证自己的意识,在外界影响下,一直获得正反馈结果。而边界的形成,和情绪波动,也需要负反馈的存在。

    那么,很重要的,就是平衡正负反馈,结果在记忆,行为,心理,和偏好的影响。放大正反馈影响,缩小负反馈的影响比例。(缩小,但不是让它减弱到消失)

    但,似乎这又和生物的天然选择相背。大多数个体,会更在乎负反馈的结果。这是一种本能的选择。对于不好的,总是更在意,会更希望避免和逃避,并形成更深刻的记忆。放大负面的影响。

    要和天性相违背吗?

    其实与其说违背天性,不如说,生物的本能认知体系,占用神经网络小,相对快速,而情绪调节就会变的更有效。改变情绪,或许很难。但,认知体系。似乎有一个我们留下的标记记忆。从这里出发,放大这个认知体系。好像,有点效果?

    (与其惦记一个难忘的初恋,不如更好的准备迎接,一个真正的,命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