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仙罹 » 第43章:启程

第43章:启程

    数日之后,一辆马车驶出了聚贤门总坛,沿着官道向北而去。

    马车内,陆离象征性地带了个包裹,而一应重要物件,俱都被他存进了储物袋中。

    陆离后续在一些文献中找到了关于储物袋的记载,余杭留下的这个储物袋,算是普通容量的初级储物袋。

    文中描述,储物袋由自身的储物容量分不同的品级,寻常初级储物袋的容量大多在四五尺方圆的范围,而中级储物袋的储物空间能达到方圆四五丈。

    若是高级的储物袋,不光储物袋本身能够装下十丈方圆的物体,而且高级储物袋能够设下灵识标记,不管它到了哪里,储物袋的主人都能感应得到,更有甚者将高级储物袋祭炼成法器,使其不光能存储物品,在与敌人对战之时还能借储物袋的功能,收走对方的法器。

    但不管储物袋等级如何,都不能往里面存储活物,一旦将活物放置入内,无非变成两种结果,一是活物过于弱小,被储物袋内部空间给闷死,二是活物本身足够强大在储物袋内释放灵气,只要灵气充满内部空间,储物袋便会自行崩毁。

    另外,储物袋也不能叠加使用,一旦将一只储物袋装到另一个储物袋内,不管二者等级如何,俱都无法承受空间的双层叠加,导致损毁。

    马车先是到了县城,陆离将这段时间特制的一些伤药交给了李九言。

    此时的李九言早已放开了之前固守的观念,在巩固武师修为后又连续服下了两枚蕴灵丹,这也致使他在这段时间内修为突飞猛进。

    细算下来,陆离自余杭与季先生处得到蕴灵丹后,自己仅留存了两颗,其余的都给了李九言。

    当万刃堂的堂主柳白找上李九言之时,原本还计划着考察一番,然后收他为徒的柳白,一时间被李九言的修为给震慑住了,收徒之事自然就没有再提起。

    武师的境界,放在任何一家江湖门派中也能讨个护法的差事,要知道,就连聚贤门内的正副堂主也不过是武师巅峰的修为。

    到得如今,李九言虽然还挂着队长的头衔,可实际的职务已经变成了堂主的副手,若非陆离与他是兄弟关系,光是拜访通报都得费上不少时间。

    辞别李九言后,陆离坐上马车朝着东北方向进发,待出了吴县地界,山路崎岖,这马车也就不能继续行走了,陆离只得弃了马车,步行上路。

    时值七月,骄阳似火。

    蜿蜒的山道上开始还能遇到附近村庄的村民进山打柴又或是采集山货,待行走大半日后,山道上便只剩下了一些行脚商人以及前往泯州府赶考的读书人。

    陆离原本还使用疾行术赶了一段路,但一来容易惹人注目,二来灵力消耗不小,赶路途中还得占用休息时间打坐吐纳,难以顾及自身安全。

    由此一来,陆离只得步行前往。

    夜幕将临,崎岖的山路上,一行六位身背货篓的行脚商人正沿着山道缓慢行进。

    这些背篓里装满了各类的山珍奇货,有风干压紧的菌菇、有数十年份的上好药材,更有泯江特产的淡水花胶。

    要行经这类荒野小径,赶路的人多是结伴而行;人一多胆气就壮,林中的豺狼虎豹便不敢打他们的主意。

    行商队伍中有一位背着货篓腰挎弯刀的中年汉子,此人姓杨,单名一个开字,本是吴县马帮的趟子手,后来走南闯北多了,便脱离了马帮,自己组织了人手成立了小商队,专往一些官道难以通达的小城互通有无。

    一行人来到一处山坳前,有位名叫阿炳的汉子手指前方:“杨头,前面就是螺口坳了,若继续赶路说不得要在荒山中过夜,那坳口内有一间棚户,是供过往的行商落脚的,我看今晚我们就在那里过夜吧。”

    又有一位肥胖汉子附和道:“是啊,杨头,这条路我走过,若是错过了这个落脚点,往后还有一大段山涧要走,那里毒虫很多,不适合过夜。”

    杨开点头,大声招呼身后的伙伴:“诸位,我们今晚便在前面落脚,明天一早再出发。”

    后面数名汉子齐声应喏。

    众人行了片刻,天色已然向晚,果见前方有一处十来丈方圆的山坳,近山脚下有一个占地将近一分地大小的木棚。

    这棚子就地取材,选用十数根杉木做支撑,上方用树皮和黏土做了遮风挡雨的棚顶,棚户外围丈余处还围了四尺来高的栅栏,显然是用于防备豺狼野兽的。

    整个建筑虽然简陋,却还远没到破败的程度,供小队行商临时落脚已是绰绰有余。

    而此时,棚户内已经点起了篝火,隐约可见一位身穿青衣的年轻人正往篝火内添柴。

    一众人进了栅栏,为首的杨开看到年轻人一身青衣服饰有些错愕,他早年混迹江湖投身马帮,知晓这身青衣是聚贤门的服饰。

    不过他此时已是自由之身,错愕之后便朝年轻人拱手:“我等六人俱是赶山路的行商,今夜在此休憩,若有叨扰小先生担待则个。”

    一听到对方称呼自己为“小先生”,那年轻人不由得莞尔一笑,实在没想到,出了聚贤门后还会有人会这么称呼自己。

    不错,这位在木棚内落脚的年轻人正是要赶往青云坊市的陆离。

    陆离拱手回礼,笑道:“这本就是无主的所在,诸位自便就是。”

    众行商将货篓放下,有人过来跟陆离借了火种燃起了篝火。

    有两人自行组织起来去捡拾木柴,另外几人忙着给棚户修缮,这是行脚商人约定俗成的规矩,路遇落脚的庙宇、棚户,都得在能力范围内修理一番,方便往后过往的行人。

    行商中有人搓草为绳,有人削木为楔,对棚户的梁柱进行加固,更有一位体型较瘦的汉子爬到了棚顶给上面添盖茅草和树皮。

    待整理一番后,那体型较胖的行商取出了铁锅,往里面放了些米和水,开始熬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