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神舟逐梦 » 南下寻梦 第三篇第三十一章

南下寻梦 第三篇第三十一章

    于县长在任三年,为当地的老百姓解决了不少难题,做了不少实事,前任的县长留下的难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各部门的纪律涣散,工作拖沓,办公应付的毛病了有效地控制。政府的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于县长要求,全县的二十八个乡镇,每个乡镇必须有专门的人负责,以便及时解决农民出现的问题。用于县长的话说:咱们处在鲁西、北平原,不靠山,不临海,没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只有用我们的双手,用我们辛勤劳动,从祖先留给我们这片土地上想办法,国家改革已进入了快车道,我们的农村也需要转变种地方式,如几家可以联种联收,有技术的可以靠蔬菜大棚,还可以种植经济类的果梨等树木。种植药材也可以,总之,在自家承包的这块土地上,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发,争取在多创效益的前提下,科学的种植,资金上有困难的人可以申请贷款,技术上有困难的,县里的农技站人员会定期给你们解答问题。我们县官就是专门为农民服务的,成绩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我们必须定期的走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于县长上任的第二年,全县大旱,这对于以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就是天灾。青苗正值生长期,需要大量水分,因天旱,死掉的很多,于县长马上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的问题的办法,最后决定打井供水。仅仅那一年每个乡镇都多了几十口井,这一下可解决了农作物用水的大问题,就是老天一年也不下雨,也不会旱死一棵庄稼苗。有了这些水井,老百姓种地心里踏实多了,大家都塞着劲的在地里忙活。

    在工业方面,国营一些如棉纺厂,造纸厂,铸造厂受到市场的强烈冲击,经济效益逐年下降,工人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市场需要有技术,有能力,有眼光的人来对老企业进行改革。如有新的项目,县政府将全力支持,免除三年的赋税,并可以申请贷款。

    玉秀她叔就是这一批中的一个,他的昌隆家纺受到县里的高度重视,他的企业建立,不仅解决了二百多个年轻人的待业问题,还让人们看到私企所带来的活力与竞争力。于县长鼓励人们多建立这样的企业,只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事情,他都乐于支持他们,所以县城三年来小型私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大的缓解了因待业青年而带来的社会压力,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三年的任期转眼间就到了,于县长舍不得这片厚重的土地,舍不得这里的老百姓那憨厚的笑容,三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全县二十八个乡镇的每一条街道,每个乡村的收成如何,每块地贫瘠情况他都记录在册,以便日后尽快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县城里他不坐那辆吉普车,一辆老金鹿骑起来平地生风,不知道还以为是哪个厂子里的门卫呢。于县长骑自行车不是兜风也不是摆样子,他是为了方便了解民情。工作之余,抓起自行车到外边转一圈,每次回来都能得到不同的消息。

    于县长说过:只有走出办公室,深入到群众中,才能真正聆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三年的时间,于县长的自行车不知换了多少内外胎,但他记录的老百姓的声音足足有二十几个本子,里面全是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调令虽然没下来,但三年的期限眼看就到期了,于县长决定,临走前再看一眼他所治理的这座县城,看一看这三年来这座城在自己手中的变化。

    于县长在街上推着自行车,不时地和行人打着招呼,沿街店铺都认识这个热心肠的人,满脸慈祥,什么事都问,遇到哪个不讲理的,他都会上前热心的调节,有不少人听到他的教诲,走上正途。人们只知道他姓于,都叫他老于,也有人叫他老余,说:“老伙计,不关你的事,管那么多干啥,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呢吗?”于县长笑着说:“正事也好,闲事也罢,只要不符合道理的人人都可以站出来摆一摆道理。若不然,何来良好的社会风气啊!”

    这天,老于推着自行车来到福德街,忽然想起自己有半年没来看潘老太了,不知道她的病如何了,于是他买了点心,径直朝她家走去。

    到了门口,老于没有直接进去,他在门口站了好一会,看着进进出出的人们,好奇的问出来的人:“潘老太家出什么事了?”

    那人一看是个老人,忙说:“这位大哥,你是来瞧病的吧,看你气色不好,也是多年的老毛病了吧。”

    老于笑着说:“妹子,你说的这都哪跟哪啊,我是来看看潘老太的,怎么成看病的了。”

    “大哥,我看你不像是本地人,这么给你说吧,潘大姐早些年得了些病,花了不少钱,去过不少医院,也没治好。”

    于县长说:“这个我知道啊。”

    那人说:“你别打岔,你先听我说。”

    于县长微笑着点点头说:“好的,你说。”

    于是这个妇女就把最近玉的事给老于说了一遍。临走时,老于向她道了谢,便提着点心走进去了。

    星期天正值学校没课,本想回家的孙玉念及潘老师及他娘的衣服没人洗,就没回家,直接到了潘老太家中。按她的想法:今天洗完衣服,买肉给他们娘俩包饺子吃。老太太早就想吃顿饺子了,可是今天人很多,连洗衣服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了。

    玉在给一个病人拔罐的空间,趁机洗几件衣服。这时候老于进来了,一看潘老太都能下地干活了,非常惊讶,忙上前问道:“潘老妹,你这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啊,半年不见能扔掉拐杖走路了?”潘老太回头一看,吓了一跳。别看此人粗布青衣,他可是全县大名鼎鼎的于县长,只是很多人识名不识面,潘老太可认识于县长。

    潘老太微笑着忙将老于让到屋内,倒了杯水给他,并说道:“于书记,你这么忙还抽空老看我这老婆子,真是咱老板姓贴心好书记呀!”

    老于说:“老妹子,我给你买了包点心,你尝尝好吃不?外面的女孩是谁啊,我以前来过几次,从没见过她呀。”

    潘老太说:“是给我治病的孙医生,别看年纪轻轻,医术可是了得,人品更是不可挑剔,我的病多亏了她,她的推拿,针灸这一套可是相当管用,你看,我现在经过她的治疗,已经能扔了拐杖走路了。”

    老于一听,心想:县城里果真有这么年轻的中医医学才俊,我们绝不能埋没了人才。”

    “外面这些人,是干什么的?”老于不解的问。

    “都是来找孙医生看病的,孙医生耐心的给他们说明病因,病情以及用药情况,可细心啦!比那些大医院的大夫们还仔细哩。”

    老于说:“那么多人生病,为什么不去医院?”

    潘老太微笑着说:”我们这些老胳膊老腿的,都是经年累月落下的毛病,需要慢慢的调理,西医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中医虽慢但能触及病理。我们的玉医生走的是老中医的路子,和我们这些陈年老病正好对路子,这不一传出去大伙都来了。看来老天爷还不想收我这个老婆子呢。”

    老于笑了笑,说:“那是人家老天爷嫌你骨头硬,腿脚不利索吧!好了,看你这么高兴,身体状态这么好,我就放心了。”

    说完,起身就往外走,正巧和玉打了个照面,笑着问道:“你就是孙玉医生?”

    孙玉点了点头说:“不敢称医生,只是个学徒,偶而能为乡里乡亲办点事,也算尽点本分。”

    “你是哪个学校的?”

    “咱县里卫校的。”

    “哪个乡镇的?”

    “三木公镇的。”

    老于笑着说:“后起之秀,年轻有为啊。”说完,就离开了。

    潘老太把老于送到院子,回头对玉说:“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玉摇了摇头说:“看他的气质,像一个学者。”

    “他是咱们县人人称赞的于书记。”

    玉一听,有点不敢相信:“大妈,是真的吗?”

    “这还能有假,自从于书记调到咱们县以来,咱们县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全县二十八个乡镇,每个乡镇他都亲自去过,他可是咱们县里的好书记啊。三年来,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却瘦了;街上的风景美了,他的头发却白了;乡里的弯路铺直了,他的脊背却弯了;县里的交通发达了,他的脚步却越来越蹒跚了。”

    玉听着潘老太的话,由衷的赞叹到:“真是人民的好书记啊,咱们百姓过去离不开他,现在离不开他,将来也一定离不开他。

    潘冬杰老师周六一上午课,放学后赶忙收拾东西往家赶。到家门口一闻,饭香扑鼻呀。他悄悄来到厨房一看,原来是玉在炒菜,动作也是非常的娴熟,心想:这要是我的媳妇该多好啊。温柔贤惠,还能照顾老母亲。他自顾自的想着,不由得羞红了脸。

    玉炒完菜抬头一看,潘老师正在厨房外的墙角站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忙说:“潘老师回来啦,饭菜已经做好了,你就和大妈将就着吃吧,我也不怎么会做。”

    说完就准备回学校吃,可潘老师死活不让她回学校,握着玉的双手一再表示让她务必吃完饭再走。玉心里暖洋洋的,她也不想走,只是想试试潘老师的态度。从潘老师急切的表情里玉的感觉得到了证实。果然是心有灵犀。

    这些潘老太都看在眼里,高兴地说:“你俩先吃着,东院的老张头今天说给咱一瓶自制的辣酱,我去拿,可好吃了。”说完,拿起拐杖就往外走,

    潘老师赶忙扶住老太太,说:“娘,要吃饭了,要什么辣酱,要去也是我去啊。”

    玉也赶紧过来说到:“大妈,潘老师说得对,让他去拿就好了嘛。”

    老太太笑着说:“老张头和东杰最不对眼哩,还是我去吧。”

    两个人端着饭碗,互用眼角余光注意对方。玉平时爱说爱笑,这时也不知怎么的,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只觉得心跳的厉害,脸似发烧一般的烫。潘老师也是,平日里潇洒帅气的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今天也是异常的拘谨。

    玉一甩秀发,正一正身子,扬起火烧云般的脸对潘老师说:“潘老师,你觉得我们同时这样脸红心快的,到底是为什么呀。”

    潘冬杰也知道自己不该闷着了,于是猛地站起来,拉着玉的手,说:“玉,恐怕也只有一种情况能解释了。”说完,一把抱住玉,两片火热的唇急切的吻在了一起。

    潘老太在自家的后窗下听了一阵,笑着说:“我这老婆子临了临了还能见到这么好的儿媳妇,还真是托了这身病的福,真不知上辈子是积了什么德。哎,做人啊,还是多做善事好啊。只是家里条件不好,怕是要委屈了玉。也只能把家里的那个家传盒子拿出来换点钱,给她们置办嫁妆了。”

    说起这个家传几代的鎏金花梨木盒子,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此盒子没有锁扣,只有丝扣。然而却从来没有人打开过。就这样一直封着,一辈一辈的传下来。按老辈人的意思,只是往下传,只有等到国家太平之际,此宝才能现世。

    为了这个花梨木盒子,潘老太家里不时的有一些不明身份的人来打听此盒的下落,但始终没有人找到这个木盒子,据说海外的某些组织从没放弃对此盒的追查。那时候潘冬杰也不大,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恢复了高考后,潘老太坐在炕上缝鞋垫供东杰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潘冬杰终于考上了省师范院校,毕业后当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再苦再难的生活,老太太始终咬牙坚持,从来也没有过抱怨。

    今天,看着两人高兴的样子,潘老太猛然想到了这个花梨木盒子,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它一不浸水,二不怕火。早些年,潘老太为了保住盒子用塑料袋一层一层包着,装在坛子里,埋在了家中老槐树的根部,才得以保全。后来,国家太平了,潘老太又把盒子重新收藏好。等将来有一天让东杰上交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