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我到梁山立庙堂 » 升华

升华

    秋收过后,一切准备就绪,学堂开课。

    当初参加报名的家长趋之若鹜,经过多次商定,招收了一百二十多名八岁到十四岁的孩童,至于十四岁以上的,允许在学堂外旁听。

    从本乡请了两个落魄书生,每人每月五贯薪水,外加五斗粟米。

    请了家中的护院兼职教授武术,按照西门卿的要求,每天都有一个时辰的站姿、跑步训练。还有半个时辰的基础武术课。这样,半天时间就打发了。

    下午则是文化课,主要是《百家姓》《百家诗》。

    西门卿终于明白为何文化在这个时代是有钱人的专属了:薄薄十多页一本《百家姓》居然要一贯六百文。

    一贯六百文钱,是一个精壮劳力,不吃不喝一个月才能攒出来的。

    学堂购置了《百家姓》《百家诗》各一百本,就将剩下的钱基本花光了。

    纸,在这个时候,是比粮食贵得多的奢侈品。

    更不要说笔墨砚。

    好在西门卿和宿老们达成共识:先让学生们识点字,懂点做人的道理。培养向学的氛围,然后再考虑其他的。若有特聪明的好苗子,自然也可以集资供养……方法多的是!

    这么一来,事情也就简单了:可以先用树枝木板替代笔纸。

    以西门卿可以动用的资金,其实完全可以做到人人笔墨纸砚齐全的,但考虑到这些钱不是自己亲手所赚,慷家人之慨,救他人之穷,实在不心安。

    毕竟救急不救穷,这些学生如果得来太容易,会不会珍惜呢?

    毕竟年龄小,见识有限,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

    对于学堂里清一色的男孩,西门卿也有些微词:“这学堂里怎么没有女孩子啊?”

    “女娃家家学这些干嘛?最终不还是别人家的人!”

    西门卿道:“女孩懂些道理,对子孙后代的作用更大,你们想想,一个母亲识字,又知书达理,另一个呢是嘛都不懂的疙瘩蛋,这两个母亲生出来的孩子,带出来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据我所知,咱们这四邻八寸,大家互相联姻,亲戚关系,盘根错节。就算女孩子学了点知识,只要没嫁到外地,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几位推选出来总管学堂的宿老也都露出了沉思的神情。他们原本还以为西门卿是别有用心,这么一想,确实挺有道理的。

    西门卿见几人表情慢慢肃穆起来,知道自己说到点子上了,又加了一把火道:“当然,女孩嘛,和男孩不一样,只用下午先跟着先生识识字,听一些道理。又用不了多少时间,一天,也只有半天时间而已。”

    其实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低是事实,但还远远没到明清那种变态恐怖扭曲人性的地步。

    尽管如此,要想和男性平起平坐,距离还是很远的。

    大范围的习俗恶俗的改变,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只能一点一点,慢慢推进。

    “卿哥儿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大见识!老朽白活几十几了。”

    “那咱们就发动一下,让女娃们也来认认字?”

    “这事好是好,就是,这学堂嘛……难不成还要再建个女学堂不成?”

    西门卿道:“无需,一起学习得了。”

    “这男娃女娃一起,不好吧?”

    “没什么不好的。州府里面大户人家开私塾,让子女读书,男孩女孩都是一起的。”

    “人家是一家人,自然没有避讳了。”

    “人家是一家人,你们这些真要认真算起来,基本上也都沾亲带故吧?我就不相信,平常你家的孙女就没有和村里任何一个男孩一起玩耍过?也没有和什么表哥表弟的说过话?绝对不可能的!”

    “卿哥儿说的有道理!虚头巴脑的礼节,遵守他干啥?下午就让我家孙女跟着他哥哥一起来学堂。以后,我家孙子说人,没上过学堂的,不要!”

    万事开头难。

    但只要有人开了头,接下来,就容易多了。

    村中德高望重之辈都把孙女送进了学堂,那其他人自然纷纷效仿。

    上行下效,最为简单易行。没几天时间,学堂里便多了三四十个女学生。

    秋老虎走了,天高气爽,风轻云淡。

    一眨眼,西门卿在乡下休养了两个多月,该回城了。

    收拾好行李,安排好看房的人手。老吴驾着驴车开始回阳谷。驴车还没有出村,就被村人给拦住了,随后,得知消息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围了一圈又一圈。争着抢着同西门达夫妇夸卿哥儿,还有家中有学生的受益者,抓了一只鸡,兜了几个鸡蛋,热情地往驴车上放,拦都拦不住……

    随后,学堂里的学生们也停了课,都过来送行……

    在村人热情洋溢的包围下,驴车艰难地出了村。

    附近村子的人也都知道了消息,不少人自发的赶过来,各条乡道上过来的人络绎不绝……当然,更多的是看热闹的人。

    无论西门达夫妇、西门卿如何拒绝阻拦,驴车上还是塞满了各种心意。那些东西,虽然不值几个钱,西门卿相信却是他们能拿出来的最好的礼物了。

    直直折腾了大半个时辰,好不容易才让所有送行的人止了步,三辆满载礼物的驴车开始行驶起来。

    后面,村人们依旧在向他们挥手。

    一群朴实无华的人!

    驴车上,躺卧着的西门达笑得很开心,从被村人拦下开,脸上的笑意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想他西门达,这一生也没有得到过这样高的礼遇。没想到他的儿子——卿哥儿,原本以为是个不成器的纨绔,居然比老子厉害多了。

    小夫人也是泪水涟涟:卿哥儿真的长大了。

    吴梅娘和丫头小莲也都异常吃惊,大感不可思议。

    西门卿本人感触最深,和前世的蝇营狗苟不同,眼界豁然开阔了许多,心灵得到了升华。整个人产生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似乎觉得自己有责任肩负起更多的东西来——只为了那一张张笑脸,一双双感激眼神。

    回到阳谷,依旧是熟悉的生活。

    慢慢悠悠的烟火气。

    当然,因为学堂购买书籍的不容易,也让他第一次认识到书籍的昂贵。简单的调查过一番后,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纸张制作不容易,尤其是质量好的,不易折烂的纸张很贵,另外就刻版不耐用,造成印刷成本高。

    一页带字的纸,成本最低也得一百多文。

    这么算来,西门卿还是很庆幸自己穿越到了这样一个富裕的家庭,这半年多,光他如厕方便消耗掉的纸就用掉了四五贯钱。

    想想,武松在码头辛苦劳累两三天,才够西门卿方便一次。这贫富差距当真不是一般小。

    现代造纸材料,以及工艺步骤,西门卿前世有接触过,还能回想起来。只是没有实际操作过,当真要做出来,也只是多试验几次,成功是早晚的事。

    之所以没有行动起来,还是身体上的原因。在身体没有完全康复得像正常人以前,西门卿不想太耗费心神。

    只想安安静静的做个美男子!

    练练武(扎马步),读读书,写写字,逍遥自在的。

    风欲静而树不止。

    小小的吴家庄,自己修建了一个比县学还大的学堂,这个消息像一阵风一样迅速刮遍了十里八乡,最后传到了县城。

    宋朝,是一个文化极度繁荣的朝代。

    陈寅格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文化繁荣,原因在于他的文教政策。

    一是设立专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二是颁置学田作为地方学校的固定经费。再者注意发展地方教育,形成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奖惩制度……

    阳谷,作为一个中下等县,只在县城立有学堂。

    下面乡村,若要想后辈子孙学习文化知识,要么到县城来,要么请先生到家坐席,或者进落魄文人开设的私塾里,三五七八人,勉强度日。

    这种政策,比起唐汉前朝是有着巨大的进步,但也有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吴家村、牛家村……这些基数众多的普通人穷困家庭想读书还是徒手登天一样,根本无路可走。

    西门卿在吴家庄义建了一座比县学还大的学堂,对县里的学官教谕来说,甚至是县令来说,都是一项了不得的政绩。如果操作得当,一些人官位挪一挪还是有可能的。

    这些人,确认了这个消息后,如同豺狼嗅到了猎物一样,立刻扑了上去。

    何县令及县学的几位高官,在衙役们的带领下,一行十多人,不辞劳苦,远赴牛家庄,亲临现场指导教化工作。

    大宋承平日久,对人命的看重超越前朝。任期内出现人命案,都是了不得的大案要案。

    如果不能破获,绝对是政绩中难以遮掩的污点。

    两个月前的街头斗杀案,至今连犯人的影子都没有摸到,甚至连那日据说和杀人犯一起的小女孩都消失不见。更不要说弄清杀人者姓什么叫什么哪里人了。

    这桩命案简直成了毫无头绪的死案。

    何县令为此大发雷霆,狠狠责罚了衙役捕头,依然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