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群雄之路,从刷任务开始 » 第39章 大军压境

第39章 大军压境

    杨泉抓紧召开军议,研究再一次进攻禄福县。

    此时的禄福县已经不再是段煨做主了,而是换成了梁契,后者是凉州刺史左昌的得力助手。

    杨泉不了解此人,以前也没有听说过此人。不过此时他也许根本不需要管对手是谁,重要的是整合一支能够打胜仗的队伍。

    所幸现在杨泉坐拥一郡加两城,经过郭田这段时间的竭力整备,加上近期从敦煌郡抽调过来的兵马,目前杨泉能够动用的部队大约接近四千骑卒。

    这个数量的部队对上混乱的酒泉郡,杨泉可以说胜券在握。

    所以此次再攻禄福,杨泉没有像上一次那样小心翼翼,再不必在两条路上选来选去,而是准备兵分两路,两路都要拿下,争取从南北两面进围禄福。

    前一次战役中张利走的大道,王渠走的小道。杨泉考虑到他俩对地形的熟悉程度,便依旧如此安排。

    让王渠带一半人马从山道进攻,自己则和张利一起,带另外一半人马从隘口进攻。

    军议结束之后,杨泉立即给贾诩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自己即将挥师东进,要他做好自保,静候破城。

    ……

    梁契此时还沉浸在荣升太守的兴奋和喜悦中。就在太守府坐着,不断接待着来访的各色官吏商贾,一边做着假惺惺的承诺,一边收着访客送来的孝敬之物。

    贾诩心有所属,自然不在其中,所以在梁契那里根本挂不上号。自己成天猫在府邸里面,也不出门,悠然自得。

    这种清闲日子没有享受多久,杨泉密信便已送达。与密信前后脚功夫一起传来的,则是一则紧急军报:玉门守军倾巢而出,正向禄福挺近。

    这个消息一下子让禄福县城炸了锅,特别是还在蜜月期的梁契,更是不知所措,便赶紧召集一众大小官员商议,应该如何应对杨泉。

    这一次会上,抢风头的还是陈迄,作为坚定的主战派,上一次吃了亏,正憋着一肚子鸟气,如今见杨泉又来生事,便极力劝谏梁契将所有部队都交给他与杨泉决战。

    梁契犹豫不定,如果说前任太守段煨还时常游移于主战和主和之间,那梁契可不一样。他来这里接任太守,还是个临时太守,只是为了收刮钱财的,哪里可能愿意来此抛头颅撒热血。

    贾诩作为曾经的主和派旗手,在梁契的会议上尊口紧闭,一句话都没有说。

    他知道梁契不想打,但此刻一是已经被人边缘化,二是根本不想和陈迄等人对线。于是懒得说话,全程吃瓜看戏。

    梁契无法抉择,议事草草结束,暂时只让陈迄率兵整理城防,欲要做好坚守准备。

    待众人都已散去之后,贾诩立即折返回来,单独面见梁契。

    “贾诩,你何故返回?”梁契见贾诩不请而回,有些诧异。

    贾诩拱手回道:“贾诩实在不忍看到梁太守受难,故而回来告知太守。”

    梁契一听受难二字,心里面一阵紧张感又油然而生,大敌当前最怕的就是这种感觉,便赶忙问道:“文和,你所指可是玉门起兵伐我一事?”

    贾诩点了点头:“正是此事。”

    那梁契赶紧便问:“我听说上一次化解杨泉进犯,实际全仰赖先生功劳,一直没有找到机会请教。先生赶紧坐下,敢问此番可有破敌良策?”

    贾诩也不客气,既然太守让坐便安然坐下,再慢腾腾地拱手回道:“贾某确有一计,可保太守无虞。”

    梁契一听到贾诩有办法,兴奋地一拍大腿:“请先生赐教。上次战役在山道破敌,这一次我们应该如何退兵?”

    贾诩摇了摇头说道:“今时不同往日了!上一次杨泉只有两千兵马,佯攻隘口,实则取山道进犯,被我悉数洞察之后,集中全力防御山道,形成局部战场上的规模优势,方能获胜。”

    “但这一次情况有所改变。杨泉从敦煌调集了大量兵马前来助阵,情报显示其分两路大军往禄福而来,不再分主次,两条路线皆配精兵强将,这将导致我们难以重点防守一路,优势不再,防守难度大增。”

    梁契听完心跳加速,感叹时局艰难,便问道:“陈迄等人认为杨泉并不善战,如果我们分兵两路,一一防守,胜算几成?”

    贾诩哼笑出来:“不敢欺瞒太守,胜算恐不足一成。陈迄说杨泉不善战,那他自己呢?上一次会战,如果不是段煨及时援助于他,恐怕他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和您对话了。”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守两路又守不住,又不可能只守一路?”

    贾诩见梁契失了主见,便教他:“既然没办法有效防守,不如放弃防守两条线路,将战线往回收回,让我部人马集中在城里坚守,避免被杨泉各自击破,徒增无谓伤亡。”

    梁契思考了一番,觉得贾诩说的有道理,心下作出决定,准备守城,不要主动出击防守。

    但是赶忙又问:“那然后呢?坐等杨泉攻城吗?一旦攻城战打响,我们被围困,那可是两败俱伤的事情。禄福城防并非牢不可破,如果杨泉铁了心,恐怕难以持续抵挡啊!”

    贾诩摸了摸胡子,做出一副正在思考问题的样子,隔了好一会儿才说:“太守勿慌,我们可以以拖待变,往左刺史处请求援军。只要左刺史愿意协调张掖郡守军来援,酒泉定能安枕无忧。”

    贾诩语罢,梁契表情颇有些不忿,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酒说道:“不瞒你说,我已经在协调此事了,但是左刺史一直未有明确消息。你知道现在凉州腹地暗潮涌动,韩遂、边章等人蠢蠢欲动,实在难以调动官军过来酒泉。”

    贾诩隐隐邪魅一笑,似乎全盘掌握,立刻装出一副同情的模样:“梁太守,你实在是太难了,这一次来酒泉碰上这么一个烫手山芋。”

    梁契再喝几杯,自言自语起来:“有些时候我真想一走了之!这酒泉关我什么事嘛,留在这里担惊受怕,不如回我武威安享清福。”

    “不可不可!梁太守切莫动了这个心思。”贾诩赶紧劝阻,“酒泉事小,只是如果刺史怪罪下来该作何解释呢?”

    梁契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先生有所不知,相比起对付杨泉,我更有把握应对刺史呢。杨泉要的是命,刺史要的则简单多了。”

    说完梁契突然好像想通了似的,神情轻松了不少。

    话未挑明,但是贾诩哪里不知道,左昌颇为爱财,梁契说的应付左昌,无非就是舍钱免灾罢了。

    此事正合心意,贾诩当下便小声说道:“梁太守如果不嫌弃,我贾某存有碎银些许,愿助太守逢凶化吉。”

    “噢?贾先生这是什么意思呢?”梁契一听贾诩上道,眼睛一亮,但心下还有些防备,便斜着眼睛有此一问。

    “贾某不才,只能在这酒泉做一小官,实乃心有不甘。所以别无他求,只求太守未来能在左刺史面前替我美言几句,谋个差事,贾某定当倾尽所有,回报太守。”

    梁契一听贾诩有所需求,才放下了心,哈哈大笑,回道:“贾先生才学兼备,未来定能光耀门楣,哈哈哈哈!那先生好意,我梁契就不再推脱了,来日定帮先生转交刺史,以图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