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年华如刀 » 第十四章 初回小城

第十四章 初回小城

    话说龙源这个地方本是个广东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城市,甚至连许广东人听了都在地图上指不出它在哪里。可是这里在八十年代发掘的了“炒车”行业,却让龙源在内地很有名气。而这个行业,也产生了开放以来当地的第一代富豪。

    何谓“炒车"呢?那年代,进口汽车是个抢手货,在内地省份有着极大的需求。犹其是公家机关,有哪几个头儿不以配个进口座驾为荣?皇冠、蓝鸟,最是抢手,可是买进口汽车得有配额,难得呀!

    于是有人发掘出这条渠道,在境外把整车切割拆散,香港谓之“㓥车”。通过海路或各种古怪的途径从运进龙源来再重新焊拼组装成整车—当然也有用"大飞"车运进来的全新整车,那价格就不一样了。喷漆翻新,再想个办法弄牌证请个司机开到内陆省份去卖。这可是暴利行业,当年龙源到处都是汽修厂,也到处都是送车的司机。据说那些司机送车到了目的地,老板都是给坐飞机回的,一趟下来三两千块钱跑腿费就到手了……大部的当地富豪就是这样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那时候好赚钱呀!一部车赚十万算少的。我们最多的时候一次上了十五台车,打着什么考察团的标志排着队出省…车的质量?那就看运气了。有时候一辆车组装完成了,多出一斗螺丝都不知道是哪的,常有的事。”在办公室闲聊,当年为周总做事的刘厂长一脸的怀念。他指了指隔着落地玻璃坐着的周总司机李哥:“他那条腿,就是在送车的时候出事故瘸了的。”

    “后来查得严,省界都设卡抓,就不好做了。赚到钱的富豪们纷纷转型上岸。有开酒店,有搞房地产,也有做商场搞商贸,开矿山。当然,有些转型成功,但是大部分是成了仁……这就看个人修为了。”

    而叶泉进入的这个工贸公司,也是炒车老板转型的平台,本质上是挂靠在国企下的一个私营经济体。之所以疯狂招人是正在做一个招商引进项目,引进香港一个服装企业合作建厂。

    刚报到不久的叶泉,几乎被新的环境洗了脑。他想:从深圳回来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天宇工贸招商公司四五十多个上班的员工,全挤在一层不大的办公室里,整天无所事事—由于找不到空位坐,很多人上班来晃一下就跑出去玩,这也没人管。

    管着干啥呢?连三个打扫卫生的阿姨都找不事干呢!

    他被分配给一个姓杨的副总做副手。说副手,也就是个拎包的小跟班。这个副总律师出身,清瘦斯文,管公司的行政。后来听说,他因为前些年受周总聘请,北上解决了一桩关键的纠纷表现出色,而被挖过来做的副总。

    当被领到杨副总前时,杨副总刚来上班。他嘴角有颗长着长毛的黑痣,个子不高,瘦瘦的。听了引见人介绍,他抽出一支“三个五”香点着深深地吸了一口烟,一边缓缓地吐一边对叶泉说:你就暂时跟着我跑吧!

    可是杨副总貌似也是个闲人呀!还有那个矮胖的副总张青,管招商业务的,估计也没事干,偶尔冒个泡走了。这个张副总看样子可不是什么善茬,整天板着脸像谁欠他几百万似的。

    只有那个朱助理看来忙些,经常和周总一块招呼客人—其中有位客人几乎天天来。楊总称其为利总,说是上级城建总公司总经理。

    很奇怪这么大的老板身边怎连个跟班都没有?他个头高大,夹着一个放大哥大的小皮包,嗞着一口黄牙走路一晃一晃,却显得平近人。

    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张玲,几乎天天都在准时上下班。她总是化着精致的妆容,衣着时尚,属公关部。话说是公关部,也就她一个人,只属周总管。她有一张专属的小办公桌,可从没有人去坐她的座位。

    她总是有吃不完的零食,也不怕发胖,天天大包小包往办公室带,见人就招呼一块吃。据说公司里的一般职工就数她收入最高了,领着补贴每个月能有八九百块钱呢……可是虽说工资高,这么个吃法这也支持不住呀!叶泉想。

    话说叶泉太单纯了,犹其在人际方面单纯得几乎天真⋯不客气地说就是有点傻!他不会去琢磨这些复杂的人事关系,更谈不上加以利用了。也是直到一年多后利总调管市国土局任上出事被查,那张玲连夜回了AH老家时,叶泉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天真……国企环境这水,可真深呀!和深圳的那眼镜厂完全是两个世界。

    而那个合作的目标工厂,此时还正在搞基建中,在同步开始做机械设备安装。叶泉偶尔会陪着仓管刘句生送东西去工地。

    “周总说了,将来,我们的职工要分房,工厂旁边那块地就是预留来建职工房的。”刘句生年长几岁,对前途一脸的憧憬,希望将来公司发展了也跟着过上好日子。叶泉听了便笑笑,也不质疑……看他就是个乡下青年,刚卷裤脚上岸的那种。他自己说也是老板娘家的人,去年刚乡下出来上的班。

    刚刚入职时叶泉惊讶地发现,等待派进厂的这四五十个职工里居然挑不出几个真正在生产企业里呆过的,更別论管理经验了。怪不得一听叶泉曾在深圳的大公司工作过好几年,周老总就毫不犹豫地在他的档案上写下"安排到制衣厂参加管理"一行指示。当然,厂还没投产,就先跟着副总吧!提提包,学学东西!

    人才匮乏,这真是当年龙源商界的惰况。可假如不是这样,又哪有机会让叶泉这样的小人物看到更大的世界呢?

    公司里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飯堂。所以从深圳回来时两个姐儿塞的那六百块钱,派上了大用场。

    "等厂子建得差不多了,就要忙了。"副厂长陈叔,戴着老花眼镜。他低头眯着的小眼睛越过眼镜框看着叶泉,安慰他别急躁。这老头都快到退休年龄了,以前只做过农村的生产队长,怎么会进这公司做副厂长呢?一说,原来他是杨副总的舅舅。

    而厂长李宏才,他比叶泉还小一岁,但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谈吐却老气横秋,是个让人觉得是个能成大器的年轻人。他据说是老总娘家那边的人…总之,能进一这个公司的都有关系背景,哪怕是清洁工。就数叶泉的关系最疏远了,仅仅是他表哥和老总是老朋友关系,这几乎都可以忽略。

    叶泉落脚稳定后,便想办法联系在市区的同学故旧,可以多些行走。一联系,还真不少:刘武和叶中兵,在火车站上班,这两人工资可高了,天天下班就打麻将;老朱,在证券公司上班,说正在考证做基金经理人;那前边说过的“四人帮”之一柳儿姑娘——哦!现在己经不是姑娘了,己结婚了。在安监局上班呢!至于玲珑姑娘,不在市区,在某个镇的中学做教师。好久不见了,得找个时间去看看她,她这一年多己经不给叶泉写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