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四方劫 » 番外篇:十分钟读完第一卷《天位之争》

番外篇:十分钟读完第一卷《天位之争》

    写在前面:本文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四方劫》第一卷《天位之争》的时代背景、人物和情节,同时对下一卷《琅琊惊梦》有少量预告。习惯慢阅读、不喜欢被剧透的读者慎入。

    一、本书的历史背景

    《四方劫》的主体故事情节发生在公元804年至820年间,即唐德宗贞元末年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唐朝已被安史之乱的余波折磨了半个世纪,存在着三个主要矛盾:

    1、中央与地方之争

    学过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最大的后遗症是藩镇割据,最终导向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

    唐代的藩镇割据严重到什么程度?

    很多节度使自己掌握辖地的财政,自己任命官员、招募军队,除了名义上还臣服于皇帝,其他来自中央的命令,只要于己不利,一概恕不奉诏。

    这些藩镇实际上已经是“国中之国”,类似于战国时代的诸侯国。

    而且上有悍将,下有骄兵,有不少节度使因为约束不了部属,被哗变的士兵杀掉。

    这些地方遵循的几乎就是原始的丛林法则,力强者胜,毫无法度可言。

    其中割据最为严重的几个藩镇,就是河朔三镇成德(今河北中部)、魏博(今河北南部)、卢龙(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以及淄青道(今山东)和淮西道(今河南南部),在本书中统称为“五大强藩”。

    中晚唐时期,唐朝皇帝一直在试图解决分裂主义问题,而唐宪宗可称为其中的翘楚,所谓“元和中兴”的主要功绩,就是令四境宾服,权威重新归于中央。著名诗人刘禹锡曾经写道:“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就是一个有力的旁证。

    可惜因为一系列原因,这样的承平岁月,很快就沦为镜花水月。

    本部小说以《四方劫》为名,就是取自一个虚构的朝野同盟“四方盟”,这个联盟自唐代宗时代(约公元770年前后)由郭子仪建立,后来在元和年间由武元衡、岳穆清等人光大,为平定强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皇权与宦权之争

    中晚唐的皇帝走出宫门要面临藩镇的压力,走进宫门要面临宦官的压力,实在是压力山大。在本书第一卷《天位之争》中,藩镇的压力实际上隐在暗处,但宦权的压力是明确表现出来的。这一块我们在后文中将做更详细的解读。

    3、唐与吐蕃之争

    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后果,是唐朝将西域军队调回内地平叛,于是吐蕃坐大,直接鲸吞河西走廊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丝绸之路断绝。万国来朝的中华盛世,从此成为历史的背影。

    历史上的元和年间,唐与吐蕃之间的关系已经趋于缓和,两国之间只有小战而无大争,而收复河西走廊,是四五十年以后才由张议潮来完成的。

    小说中,将会虚构一段经略西域、恢复丝绸之路的故事,这将为唐宪宗平定藩镇提供坚实的财政基础,但这段故事不是主线。

    二、第一卷《天位之争》讲了什么故事,主角是谁

    大部分小说采用的是单主角模式,且主角同时也是视角人物,读者很容易形成代入感,沉浸到剧情中去。

    但阅读《天位之争》的读者可能会有一个困惑,即故事的推进变化经常发生在不同角色身上,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主角可以“代入”,阅读的“爽感”也因此而减弱了。

    比如小说开头的情节是侠客易飞廉救起了身负绝密的武元衡,这时读者可能会认为,主角就是易飞廉;但到下半卷,情节的重心转入朝堂,易飞廉就不再是主要的视角人物和情节主导人物了(虽然偶然还能发挥作用,比如在长安城外生擒杨志廉),我们更多地看到了李纯、高崇文、武元衡等人的行动。

    这样安排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全书的第一主角是岳穆清,但在第一卷中,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对于局势毫无影响力(反而是因为卷入修武馆事件而被迫拜入琅琊剑派)。他既“看不到”剧情,也“无力推动”剧情,因此不能围绕他来写。

    第二,《天位之争》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尽量完整地呈现《四方劫》世界的基本格局和人物群像,为后续情节发展搭好框架。

    比如,要让读者了解:

    **朝堂格局——藩镇林立,宦官掌兵,两者暗中合作,插手帝王废立,阻止名将复出,以维护自身利益。

    **武林格局——(西)推思堂解散,(中)少林寺隐伏,(北)陆家堡(南)苏家庄带着一群小弟搞对抗,(东)琅琊剑派很无奈。

    **两者交织,形成了四方盟的历史脉络——起于郭子仪时代,盛于李晟时代,后因皇帝猜忌而分崩离析。

    有一系列重要人物需要出场,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抉择来立住“人设”,比如:

    **皇室一系的李诵(坚忍、厌恶宦官专权)、李纯(雄心勃勃、高屋建瓴、礼贤下士)。

    **文官集团的武元衡(经典的板荡忠臣)、杜佑(老谋深算,忠于国事)等。

    **武将集团的高崇文(富有号召力的百战名将)、郦定进(被宦官压制的骁将)等。

    **宦官集团的俱文珍(阴险而嚣张)、杨志廉(阴鸷沉稳)、第五守亮(暴躁)、吐突承璀(忠于李纯,心思玲珑)、梁守谦(善于隐藏的双面间谍)等。

    **武林集团的谷听潮(德高望重、虑事深远)、易飞廉(传统的正义之侠)、塞北异客(武功高绝、知错能改)等。

    **身份成谜的乙丑(武艺惊人、立场诡异)、尹凤梧(远见卓识,但身份和立场仍然有谜团)等。

    这些人物群像很难通过单一叙事线来完整展现,势必涉及到多场景的切换。

    那么,第一卷的核心叙事是什么,本卷的主角又是谁呢?

    先直接说结论,本卷的主角其实是身份一年三级跳(从广陵王到太子,到摄政皇太子,再到皇帝)的唐宪宗李纯,而他的对手方,也就是第一卷的主要反派,则是权宦俱文珍。

    如卷名《天位之争》所示,本卷的核心叙事,就是讲述权宦如何与藩镇勾结来试图控制皇权,而广陵王李纯又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计谋实施反制,并最终登上皇位。

    本卷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卷发生在唐帝国的东南部,寿州、扬州、滁州等地,主要情节包括霍邱县救人、扬州城寻将、修武馆夜战、江都县灭门、琅琊派收徒等。

    这部分的视角人物是易飞廉,通过他的行踪变化,我们先看到了唐王室试图通过召回名将来重振禁军,而宦官与藩镇勾结,意图通过刺杀名将来维护自身利益。这部分有较多的背景介绍,因而前期节奏稍慢。

    随后,少年岳穆清、赵云旗意外卷入两派争斗,先后加入琅琊剑派。这里交代了两人的身世背景。他们进入江湖的初衷并不相同(岳是为了寻找归属感,而赵是为了复仇),由此,他们将来的选择也可能出现分野。

    在云峰阁议事中,通过好几章的笔墨描写了乙丑、塞北异客等人的事迹,回顾了四方盟和江湖的历史。这里面的一些故事,看起来和当前主线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各有用处,有些是用来丰满背景的,有些是用来埋下伏笔的。

    下半卷发生在长安/长安附近,主要情节包括(太子系的)结盟与密议、太极殿夺位、(易飞廉等)潜伏神策军、长安攻防战、河中府平叛、擒杀俱文珍等。

    这部分是第一卷的主线情节,一系列重要的朝堂人物次第上线,李纯与俱文珍之间的矛盾开始明朗化。他们矛盾的核心,是由谁来掌握最高权力。

    两人之间的第一次交锋在扬州。即上半卷中宫苑宗试图刺杀高崇文,李纯则率王府家将全歼宫苑宗杀手,并将高崇文带回长安,暗中保护起来。

    第二次在唐德宗驾崩之夜。太极殿上,俱文珍试图推出舒王来继位,原因是太子李诵一直有削弱宦官权力的意图,而舒王李谊则比较好控制。结果是文官集团集体对抗宦官,太子系拉出东宫六率和广陵王府卫兵包围大殿,迫使俱文珍屈服,太子成功继位。

    第三次是在长安攻防战。李纯是用利益交换稳住俱文珍在城内不举兵,又任用高崇文统帅城防,抵抗住了神策军的进攻,而事先埋伏在神策军中的易飞廉等人直接擒贼擒王,干掉了两个护军中尉。

    这里李纯实现了对神策军的实际控制,而俱文珍则认为他至少仍保有一半的控制权(当时他以为梁守谦是自己这边的),而且取得了想要的权位,同时实现了李诵的下野和王叔文的“消失”。

    第四次是在河中府平叛。俱文珍故意挑动杨惠琳叛变,真实意图是将高崇文带离长安,利用梁守谦的兵权来先斩后奏。但李纯将计就计,让梁守谦公布了他的真实立场,反而将俱文珍抓捕起来。当然,藩镇派出的高手随即将俱文珍灭口,所以隐伏在俱文珍背后的藩镇至此尚未暴露。

    通过四次事件的精密筹划,李纯不但扳倒了权力最大的宦官,而且实现了坐上至尊之位的目标,至此,“元和中兴”拉开了大幕。

    三、关于唐代的宦官专权

    可能有些读者会疑惑,作为皇帝的直系继承人甚至皇帝本身,想要打压一个宦官,为什么会这么难,以至于要反复谋划,多次安排,才能实现目的?

    答案很简单,因为中晚唐宦官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

    我国历史上有三个时期,是宦官专权最为酷烈的,即东汉、中晚唐和明朝。

    由于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以及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名气太大,许多读者会以为明朝是宦官权力最大的时期。

    其实不然。

    论宦官权力的巅峰,非中晚唐莫属。

    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东汉还是明朝,宦官本质上是依附于皇权的,宦权是皇权用来制衡其他权力的一种力量。

    比如东汉,东汉的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权,其实是长大后的皇帝不肯受制于外戚,所借用的一个制衡力量。就算干政乱政最厉害的十常侍,袁绍曹操冲冠一怒,就带兵进宫将他们全杀了。

    到明朝,宦权是皇帝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一旦皇帝反目,宦官只有死路一条。即便刘瑾被称为“立皇帝”,正德帝朱厚照一听说他要造反,就将他抓起来凌迟了,刘瑾毫无反抗能力;魏忠贤虽然被叫做“九千九百岁”,但天启帝朱由校一死,崇祯帝朱由检就直接抓了他,魏忠贤也只能自缢。

    唯有中晚唐时期,由于宦官内控宫城、外掌禁军,所以宦权时常凌驾于皇权之上,废立君王、屠杀官员这些事,唐朝宦官全做过,而且做过不止一次。

    中晚唐的皇帝,从唐肃宗算起,共14位皇帝,被宦官拥立的有9位。这些皇帝里面,也有希望打击宦官、收回权力的,但是下场都很惨。

    比如小说中的唐顺宗李诵,他重用王叔文等人,反对宦官专权,实行“永贞革新”,结果没几个月就被宦官逼迫退位。

    唐宪宗李纯(是的你没看错)、唐敬宗李湛,都是因为得罪了宦官,而被宦官密谋杀害。

    唐文宗李昂发动“甘露之变”,希望一举歼灭宦官集团,结果失败,自己被宦官软禁,臣下被杀一千余人。临死之前,想让太子监国,结果直接被宦官篡改了遗诏,废掉了太子,改立其弟李炎。

    《资治通鉴》对此评价说:“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只能说,大开眼界。

    四、关于下一卷《琅琊惊梦》的三言两语

    从下一卷开始,本书的视角将集中在真正的主角岳穆清身上,故事线将会相对简单集中一些。

    《琅琊惊梦》,顾名思义,讲的是在琅琊山上发生的故事。

    寄身于琅琊山的岳穆清,将迎来他人生中的关键成长。这种成长,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

    但他的未来不会局限于琅琊山上,只是,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

    在号称东南翘楚的琅琊剑派,他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根据这个卷名,读者或许可以有所猜想。

    至于具体的故事,我们且慢慢往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