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逐梦白于山 » 逐梦白于山

逐梦白于山

    苦难是滋生辉煌的土壤,白于山的贫脊,毛乌素的荒凉,势必会给永不言弃的逐梦者一个走向辉煌的机隙......

    第一章

    1

    左手一指白于山,右手望去毛乌素。

    这曾是怎样的一种苍凉和肃穆哦。白于山的荒寂,毛乌素的猖獗。生存在这里每一个人小时候的记忆里都留下过嵌入心扉的伤痕。

    白于山那边的老人们都曾有过这样一种经历:面对流落来的乞丐,善良的他们宁愿嗟给两碗炒面,也不愿给半碗水喝。

    可见,那时水之稀缺,是很多人都难以想象得来的。于是,乞丐们也互相打趣——“宁到贺兰山下吃石片,不到白于山里讨炒面!”

    曾经,有关部门组织国内知名的一些专家到白于山考察。那些专家转了几天,一致皱着眉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里根本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同时,这些专家们也觉得奇怪抑或不可理解,就是这么一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却坚强地繁衍着一代又一代的白于山人。

    这些人的肤色更接近于黄土地;这些人稍稍上了一些年纪、甚至才30岁刚过不久,脸上便呈现出黄土沟壑般错落的皱褶;这些人的生命力强,比他们生命力更强的是不屈不挠抗争自然的韧性。

    这些专家们就奇怪了,仿佛他们在白于山发现了现代版的“山顶洞人”。

    因为自然环境的奇劣,虽然白于山人有失俊美,但他们绝对不缺坚毅。这从他们能一代代繁衍生存的奇迹中便得到了印证的。这令那些专家们咋舌。

    令他们咋舌的还有毛乌素。对于白于山下的人来说,毛乌素又何尝不是一个梦魇呢。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稍稍上了年纪的白于山人,他们耳畔的风沙鸣叫声成了一种永恒的记忆。或许,他们自己,他们的兄弟姐妹,他们的儿时玩伴,都有被风沙吹散丢失,甚至是被吞噬生命的灰蒙蒙的心悸。

    于是,种草植树成了那个时代一种无意识的自觉,不需要别人去引导,不需要什么去鼓励。

    白于山人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生存!

    也正是这个单纯的目的,硬生生地在干裂的黄土沟壑间、在张牙舞爪的沙漠里捂出了酸楚却也不失震撼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就从边城的一个小乡村开始。

    在白于山脉,边城算是比较有名气的一个地方,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旱码头”。

    所谓的“旱码头”,就是指陆上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的简称。因此,这里势必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相对于周边环境来说算是比较发达。

    正是因为以上的历史积淀,让边城既有边塞文化的魂,又有游牧文化的影,还是黄土文化的根。毫不夸张地说,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集多元文化的黄土高原小城。这里是声嘶力竭信天游里的西口,这里是赶牲灵的驿站,这里生存着自在多情的人儿。这是一块被黄河遗弃了的黄土,这是一方干裂待哺的沟壑,这是一个疲于奔命的汉子......

    这就是边城,这就是边城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