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南唐从一个骄横皇子做起 » 123、龙颜大悦

123、龙颜大悦

    淅淅沥沥的秋雨笼罩着江宁城,而在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的皇家园林北苑,雨汽和山色将一片精致的亭台楼阁氤氲在了一副美轮美奂的《平林霁色图卷》之中。

    此时,御用画师董源正在北苑半山的一处精舍中挥毫泼墨。

    而在这间精舍中,自称大唐,后世称为南唐的皇帝李璟正穿着一件赤黄色的圆领袍服,戴着个宽松的软脚幞头,坐在画案旁边抚琴。包括钟皇后在内的几个后妃则静静地坐在一旁,有两人正在对弈,一人正在轻柔的摆弄着茶炉。

    除此之外,几个年幼的皇子公主也都在其间,此处最为年长的六皇子李煜天赋过人,在画技上已经可以和董源切磋探讨。

    而七皇子李从善则似乎对绘画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而是拿着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在读。那小册子的封面上分明写的是《大唐玄奘法师西游记》一行小字,而比他更小的皇子公主,就坐在他旁边,等他读完一段,便给他们说上一段。

    精舍中浮动着添加了南海外邦进贡的阿末香在内的淡淡熏香,整个场景若是再有一个画师画下来,又将是一副传世佳作。

    一曲终了,皇帝李璟微微一笑,对画师道:“董卿,你为这幅画已殚精竭力,且歇一歇,品一品林昭容亲手调煮的建州北苑茶。嗯,北苑使北苑林中品北苑茶,又是一段佳话。”

    董源被封为北苑使,是南唐的专职宫廷画家,皇帝李璟一边打趣着画家,一边站了起来,走向画师董源的画案。

    南唐先后有三任皇帝,除去烈祖李昪外,元宗(也称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都是多才多艺的大艺术家。后来的赵宋道君皇帝把皇帝这个职业做成了兼职,把艺术创作做成本职,也许就传承自他家征服的南唐。

    这就像是,历史随意开的一个玩笑。

    元宗皇帝李璟自己就是丹青圣手,董源作画时,也常与皇帝交流探讨。此时的李璟走到董源的画案边,看着还没有完工的画卷,微笑着赞道:“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董卿真真妙笔,此图可名《平林霁色》。”

    董源微笑拱手:“谢官家赐名。”

    李璟转过头去,那煮茶的昭容林氏在两个宫女的协助下已经将茶具布置好,正含笑等着皇帝的品评。

    林昭容自然就是皇次子李弘茂的生母,已经三十一岁的她自从李弘茂封王外镇建州之后,本无心在后宫争宠,怪就怪她越是不去争宠,皇帝还越是流连于她的寝宫,不但把她从婕妤晋封为昭容,而且她现在腹部隆起,已然有了几个月的身孕。

    画师董源并没有立刻停笔品茶,反而又动笔添了几处淡墨,晕染出林中的一处阴影来。皇帝也丝毫不怪罪他,看着画卷反倒愈加赞赏。

    这时,太监总管朱廷禹双手拢在袖中,面带喜色地走到了皇帝面前,躬身说:“大官,福州捷报。”

    李璟转头看了林昭容一眼,表情有些无奈,当然更多还是高兴。无奈嘛,也是围绕着福州方面一系列的变故,大臣们在朝堂上吵得他很心烦,但是当皇帝的,哪个又不喜欢看到自己统治的国家能够开疆扩土,征服新的土地和臣民呢?尤其是取得这种辉煌成果的,还是他自己喜欢的皇子。

    南唐的风气还是比较开放的,皇家园林也不是后宫,所以尽管有几个后妃在,但这样的场合不但画师董源可以出现,在书画上同样也有很高技艺的宰相冯延巳自然也少不了。不仅冯延巳在场,官不是很大,但是名气很大的中书舍人韩熙载也在场。

    李璟拿过朱廷禹手中的奏报,看了一眼在场的几个大臣,道:“先做君子之约,此间乃是雅舍,今日只谈书画,不谈政事。”

    他实在是被吵得烦了。

    像冯延巳这样的才子,倘若不谈朝政,只谈风花雪月的话,那才是最对李璟的胃口的。韩熙载也同样如此。当然这也只是李璟个人的愿望,这些人读这么多年书,当然也不是只把自己定位在让皇帝高兴上面,冯延巳固然已经位极人臣,但他也还觉得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呢,韩熙载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了,既然是捷报,大家表面总是要恭贺一下皇帝的。

    李璟看了捷报,随手放在了一边,云淡风轻地道:“福州战事已定,叛臣李达(他已经取消了给李达的赐名)残部已降,叛臣李达及罪臣留从效正押解京师。吴越援军大溃而逃,如今正被困在两国边境的青阳谷,唯降一途。”

    “为官家贺!为大唐贺!”冯延巳赶紧起身朝李璟行礼祝贺,不管他心里想什么,这种时候不赶紧表态,是傻了吗?

    李璟很高兴,他最怕的是麻烦二字,如今福州战事已经落下帷幕,这件事总算是可以告一个段落了。

    韩熙载动了动,李璟赶紧一抬手,阻止道:“韩舍人,朕方才说了,不论政事。”

    韩熙载笑了笑,拱手道:“非谈政事,臣亦为陛下贺。”

    冯延巳斜眼看了韩熙载一眼,心中鄙视,你不是正人君子吗?怎么也拍起马屁来了?

    韩熙载不但拍就皇帝的马屁了,顺势还说:“陛下,福州大捷,全赖陛下圣明,三军用命,福州虽只一隅,然克复天南,重现盛唐之风,指日可待也。”虽然是拍马屁,但韩熙载也还是比较含蓄的,说的也只是一种期望。

    冯延巳一边在心里大骂韩熙载不要脸,一边赶紧补充道:“官家圣明,内安黎民,外拓疆土,如今我大唐国富民强,全赖官家用贤任明,比贞观之世,亦去之不远也。”在把李璟这个二世皇帝疯狂抬高到和唐太宗比肩的同时,也顺便抬高了自己一把,皇帝善用贤明,谁是贤明?那当然是我这个堂堂宰相了。

    李璟老脸一红,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把他比作唐太宗,他还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不过话说回来,福州大捷靠的是谁?那是他的亲儿子啊!而且年初的时候,让皇子掌军,外镇督守地方,那不也是出自他的圣意吗?唐太宗只是自己厉害,在培养儿子上,可不见得比他更好。

    然后他眼睛的余光突然看到林昭容脸带担忧之色,就知道她这几个月来一直都在为李弘茂提心吊胆的,尤其是战事开启之后,前方传来的消息是,李弘茂亲冒矢石,杀上了第一线,还不止一次。试问又有哪家皇子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于是李璟沉吟一下,看向宫中的太监总管朱廷禹,问道:“二郎此番功勋卓著,按制可以进一字王了吧?”

    这种话朱廷禹不敢乱答,只能俯首道:“大家,此事须宗正寺、礼部、吏部共同议定。”

    “这有什么好议的。”李璟很难得的果断了一把,说:“二郎进一字王,大郎为长,当在二郎之前,皆进上国王。便以大郎进吴王,二郎进越王,六郎年岁渐长,可封二字王,也该以两位兄长为范,拜侍卫诸军都虞侯,习掌军事。”

    于是乎,李弘茂在前线立功,由二字王进封一字上国王,他的长兄李弘冀啥事没做,只因为是长兄,也顺带着进封上国王,就连弟弟李煜也沾了光,从郡公直接封二字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