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世子无德 » 第84章 兵制改革,募兵制

第84章 兵制改革,募兵制

    李又廷看看阮仲,后者笑而不语,示意他继续听下去。

    许天衣道:“细分农田是重要的举措,但《难民十二疏》真正遇到的最大问题,其实在后面的‘安置难民,消除隐患’中。”

    崔服龙已是聚精会神。

    许天衣道:“除了战乱之下逃荒的难民,北方干旱,颗粒无收,南方大涝,稻食无果,这也是为何难民疏导效果显著,却数量仍居高不下的原因。”

    “朝廷设立救灾司,收容、安置和救济流离失所的难民,派官员前往受灾地区勘察灾情,提供食物,从庙堂角度来看是对的,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缓解效果,但光靠朝廷之力,治标不治本。”

    “社会救助体系不够完善,《难民十二疏》指出了让一些富商豪绅掏腰包,有钱人们也确实是掏了,但掏得心不甘情不愿,暗中频频使坏,阻挠救济,朝廷杀一儆百,算不得良策。”

    “改善之举措为当地官府主动宣扬豪绅们的善举,将朝廷逼迫他们捐赠的行为变为富甲一方的他们看不得民生疾苦,关爱百姓,更给捐赠多的富商赐予善人名号,烘托其在当地百姓中的地位和名声。其实说白了,商人有钱了,除了谋财,最看重的就是一个名声了。”

    “另外难民救济地,常有想着不劳而获的人,非难民却换上难民的衣服,混在难民队伍中骗吃骗喝,在粥中放沙、馒中掺石,规定所有被救济的人当场吃完,那些混吃的吃上一两次也就吃不下了。”

    “最后就是带动广大地方进行私人捐赠,以地方书院、私塾的教书先生为主要宣传力量,官府全力配合,宣传私人捐赠,但凡有所地位的人都有攀比心理,甚至邻里都是如此,利用这种心理,引来更多富裕的人捐赠。”

    “大家捐了,我不捐,不太好;我名声比你大,捐得不比你多,也不太好。捐赠之人,不管多少,都要有官府发的捐赠帖,将其打造为大永百姓的一种光荣象征。”

    许天衣说完了,李又廷大为震撼,阮仲惊讶异常,崔服龙深思不言。

    到最后,崔服龙这位庙堂第一文官终于开口:“高利,重民生,改疾苦,方为完善之举!”

    望着那道离去的年轻身影,李又廷喟然叹息:“若非北牧世子,与北牧素无瓜葛,将来必是庙堂上又一位正一品的后备人选!”

    这一点,比崔服龙、李又廷更看好许天衣的阮仲,笑呵呵一声,默认了。

    次日早朝,中书令崔服龙提出完善后的《难民十二疏》,赢得天子认同、百官赞美,当崔服龙说及完善之举皆为北牧世子许天衣提出时,百官皆惊。

    这一日,考评司做新评,北牧世子完善《难民十二疏》,评色,鹅柳黄!

    建学墙上,再添一黄。

    一时间,北牧世子许天衣,再次成为京城上下议论的话题中心。

    不到半年时间,北牧世子就先后建学立功三次,次次鹅柳黄之评,十年学期已是减少三年,照这样的进度,哪里需要求学三年,只怕用不了两年便是学业有成了!

    北牧世子,举世大才!

    这一天,兵部侍郎府,许天衣与右祭酒康为坐于宾位,主位上是一名正值壮年的男人,身穿豹子补紫袍。

    段广绡,兵部侍郎,段广绡!

    “府兵制、卫所制,都是对局面较为稳定的兵制,放眼历史,沿用这两种兵制的最多,而大永当下的征兵制,是因为连年战争时有一段时间兵力不足所催生出的产物。”许天衣道。

    “毫无疑问,征兵制能短时间最大限度地聚集兵力,很快速地就地整起一支军队,但军心不齐,兵士心中多抱怨,就算有着严格的训练,也很难快速形成战力,大永之所以能对外持续取得胜利,抛开许栾、万尚书还有您段侍郎等人的功绩不谈,实则就是对方集结过慢,弱给了征兵制的迅猛后援作用。”

    段广绡淡然道:“既如此,征兵制虽有害,但利大于弊,为何要改?”

    “侍郎大人问我?还是自欺欺人?”许天衣道。

    段广绡眼眸一紧。

    “如果征兵制真要利大于弊,圣上又为何执意要改兵制?”

    面对许天衣的反问,段广绡说不出反驳的话来,因为他也知道是这样的情况,不然也不会在许天衣提出对兵制改革有所意见后与之见面。

    许天衣有“诸多功绩”在身,哪怕与北牧不对付,也不得不使段广绡暂时抛开这些,因为在他头上,还压着一位兵部尚书,万天琅!

    万天琅,从一品天策大将军,在军中仅次于许栾那位上将军,再加上正二品的兵部尚书,地位隐隐有追逐许栾之意。

    也正因为如此,让军中第三人的段广绡,耿耿于怀,无时无刻不被压一头,又无时无刻不想着将万天琅超越。

    许天衣也正是利用了段广绡的这一心思,才来到了兵部侍郎府。

    段广绡等着许天衣的下文。

    “战乱平息后,征兵制不再适用大永,兵制改革势在必行,有一种兵制成为募兵制,在大永之前的那个大一统王朝,就是用的这种兵制,从强行征兵改为招募兵士,让百姓自愿参军,从根本上解决了兵士的抵触情绪,稳住了军心士气,又能减少民间抱怨,无形中消除了民间可能发生的暴乱。”许天衣道。

    “如果只是如此简单,那就好了,为何兵士要心甘情愿参军?”段广绡道。

    “战乱平息,天下安定,哪怕参军也少有身死风险,这是其一;参军有军饷,立军功有望升官,升官就容易发财,这是其二;兵部设立退伍司,参军满了一定年数,可以申请退伍,退出军伍,光荣返乡,这是其三。”许天衣道。

    “于百姓的益处说完了,于大永,不愁兵力,稳定了军心和民情,甚至变相提高了军队活力,如此也就意味着军队战力的提高,时间一长更会促使大永成为真正的军事强国!”许天衣道。

    段广心内心大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