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敢问阁下,吾妻何在 » 三百二十八章 产业调整

三百二十八章 产业调整

    祝平炎想不通,为什么明明可以不干活就拿功劳,山下却要将事情上报,这样虽然可以表忠心,但也就没了工作机会。

    小白却一听就明白了:“他怕你坑他呗,谁知道你有没有那种异能,你又没有官职,秋收的时候万一拿不出粮食,他想追究你的责任都没法追究,黑锅只能由他自己背。”

    “连一点风险都不肯冒,活该他做不了大官。”

    小白说道:“你这一看就是没当过官,就算什么贡献都没有,熬资历也能升官,所以只要野心不是太大,像这种没有靠山的官员,宁愿什么都不做,也绝不能犯错。”

    祝平炎对官路没有一点兴趣,他只是有些担心,他和山下还算能平等对话,但和仲达的沟通就只能是单方面的听从命令了。

    虽然仲达也没有权利直接杀掉他,但是随便给他安个罪名,把他关一年半载的很容易,真要是肯花心思,杀他也没那么困难。

    仲达虽然只是一个官员,但他可是向城事物总管,如果将向男比作高官,那仲达就是省会城市的市长。

    不要说和仲达谈条件了,他连见都见不到仲达,只能在家里干等着,就像是等待最终审判的囚徒。

    两天之后仲达的命令到达,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效率很高了。

    好消息是仲达也很重视祝平炎这样的人才,决定重用他。

    坏消息是仲达太重用他了,想要把他调到一个上万人口的大乡去。

    祝平炎又不是真想去给向男打工,他只是想夺回营地的控制权,当然不可能依照命令去上任,只能想法子推掉。

    借口倒是很容易找,他的异能是强化属地,但他还没证道,能力低微,管理三百户已经是极限,再多就承受不了了。

    在这个世界,这样的借口很合理,所以很快他就得到了新的命令,营地被冠以他的姓,命名为祝乡,他也可以继续管理祝乡,营地设一亭,山下任职亭长。

    不仅如此,为了能触发他的异能,他并不是担任乡啬夫,而是按照分封体制,将祝乡直接分封给他,他一个人总管祝乡的所有事物。

    这是好事,但当然不可能只有好事。

    在郡县制中,一个或者几个相邻的自然村被称为里,规定百户为一里。

    一个自然村的大小在十几户到几十户不等,所以一里也不可能正正好好一百户,一般都是几十户,超过一百户的很少,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一里十几户也有。

    十里为一乡,正常一乡大约千户,虽然根据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不过低也不会低于五百户。

    营地一共才三百多户,却被设为乡,仲达的意思是让他在秋收的时候,最低缴纳五百户的税收。

    古代主要征收农业税,正常肯定是作物成熟才能缴纳,所以对于一年一熟的北方,都是秋收交税。

    现在距离秋收还有两个多月,两个多月将营地发展到五百户倒是很容易,但有五百户,不代表能缴纳五百户的税收。

    营地的收入有系统作弊,居民一年的总收入会平均到每一天发放,营地的税也是按天收,所以祝平炎不用管秋收,每天都能拿到钱。

    但他每天拿到的钱也只是秋税的1/365,排除他的智力加成和营地建筑加成,总收入是不会凭空增加的。

    假设第一个月全力发展人口,第二个月全力赚钱,想要收五百人一年的税收,就得有6千户人口。

    6千人口当然不现实,不过他的税收比例高达30%,而仲达的要求只是12%,所以只要在一个月内达到两千四百户人口就行,这倒是可以拼一下。

    祝平炎从小在农村生活,到这个世界后也天天住在村庄里,对务农并不陌生,他知道不可能有两千多户人的超大型村庄。

    随着营地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好在最初建造的时候他就有规划,虽然规划的未必高明,但是好歹民居和道路井然有序,总比完全没有计划随意扩张要强。

    尽管系统简化了管理流程,尽管只有三百多户,麻烦的事情还是有很多。

    由于营地位于城郊,所以营地的田地只能向外开垦,三百户居民已经把田地开垦到十多里外了,有些居民要到十多里外干活,来回就快三十里。

    十几里听起来不远,但农民干活的黄金时间是早上和晚上,夏日正午酷暑难耐,所以很多农民都是天不亮就起来,干到十一点左右回去休息,避开正午的时间段后,下午三四点再出去干活。

    如果田地在十几里外,很多农民都会选择在地里搭棚子,农忙时候就住在地里。

    但这深山野林,时长有野兽妖物出没,白天结伴干活还好,晚上真要在简易的棚子里睡,多半要尸骨无存了,所以只能来回折腾。

    一个自然村一般都不会超过一百户,土地不是很肥沃的话,十几二十户也就差不多了。

    因为随着人口增加,田地也会不断向外扩展,新人口会距离自己的田地越来越远,正常情况下,他们会搬到离自己农田更近的地方住,也就出现了新的村子。

    营地就是不正常的情况,由于没有达到建城的标准,尽管田地越来越远,所有人还是得聚集在一起,此时让营地盲目扩张,只会让居民幸福指数暴跌。

    想想每天要步行将近三十里去上班,这搁谁都得原地炸裂。

    土地问题可以说是数千年来华夏最重要的问题,清朝皇帝见到国外的钟表,只认为是奇巧淫技,但是国外要是有更先进农耕技术,你看他重不重视。

    清朝引进番薯,明朝改革历法,古人也是人,变革发生在每个时代。

    这个困扰华夏数千年的问题当然很难解决,但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上来看,要说简单也很简单。

    在不使用机械的情况下,现代农民耕种五十亩土地已经非常困难了,而在这个还用青铜甚至石器耕种的年代,农民甚至可以耕种一百亩地。

    这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农业技术还很简单,人们在每一亩土地上付出的劳动力比现代要少得多,当然收获也就少得多。

    在上古,农耕就是春天洒下种子,秋天收获庄稼,而到了现代,农耕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也就是说几千年间,农耕技术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复杂,产量也越来越多。

    即便去除现代科技的影响,清朝的产量也远超过先秦时期,但如果让一个清朝农民独自照顾一百亩土地,那这一百亩地的产量也不会比先秦时期高多少。

    所以要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精耕细作,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让每一户的田地减少。

    以前祝平炎觉得他要是穿越回古代,如果没有异能和系统,多半也是一事无成,但现在想来,他其实拥有古代最重要的技术——农耕。

    穿越时间越早,这项技术越重要,如果穿越到明朝以前,他可以去研究历法,凭借对农历的印象,整理出新的历法。

    而在先秦,他的所有知识都是天顶星科技,这个时候很多农民甚至不会使用农家肥,单这一点,就能提高很多产量了。

    正常情况下,他需要找到一些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将新知识传播给这些人,然后再让这些人教给居民,而且两个月就要秋收的情况下,今年的产量也不会变化了。

    但有系统帮助,一切都简单多了,由于他建了学校,他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老师,然后由老师批量教导居民,很快营地里的居民就拥有至少二级的农耕技能。

    而且营地的粮食是按天收的,在农业知识传播开之后,营地收入立刻就会提升。

    虽然由于精耕细作,农民的负担大大增加,幸福指数和健康指数都下跌了,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十几天之后,两拨新增居民到来,让营地居民达到五百,平均农田数量减少,营地的收入虽然没有增加太多,但是各项指数总算稳定了。

    农业技术改革在不增加农田的基础上增加了收入,但当人口达到六百,农田会再次饱和,而这距离两千四百人的目标还是差了一大截。

    不过祝平炎还有一招,那就是产业结构调整。

    先秦时期的城市都非常大,但是人口却远没有后世多,向城不到三千户,莒父多一点,但也就是这个级别。

    而到了后世的唐朝,长安城内有约数十万人,京兆府近两百万人,几十倍的差距。

    先秦时期的人口大约是一两千万,唐朝人口即便是最高的估计,也只有1.4亿,七倍的总人口差距,城市人口却差了几十倍。

    究其原因,还是人口结构的问题。

    先秦时期,人被分为士农工商,但其实士工商也都有一些田地,归根结底,几乎所有人都是农业人口,所以祝平炎遇到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其他城市也都遇到了。

    无论国家的国力多强,一个以农业为主题的城市都不可能有太多人口,长安城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口,就是因为农业人口的比例很低。

    祝平炎想要再提升人口,也只能往这个路子走。

    营地距沂水二十里,又有老八这个捕鱼达人,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渔业,不过一级宫殿无法将居民设置为渔民,所以只能找一些工人配合老八捕鱼。

    二级宫殿虽然还是没法设置渔民,但是增加了许多工业建筑,其中就有捕鱼的,只要派工人进去就能捕鱼,而且由于是工厂,渔获全都归祝平炎所有,他只需要支付工人工资就行。

    除此之外还有纺织工厂,铁匠铺等等建筑,等于是将一级的工坊细分,需要更多工人,但也极大提高了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