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敢问阁下,吾妻何在 » 三百三十九章 骑兵与战车

三百三十九章 骑兵与战车

    祝平炎花了很大精力提高军队士气,但上一场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不仅仅是士气不足。

    士兵在转化时分为步兵、车兵、骑兵和后勤兵。

    在不需要远征的情况下,后勤兵当然是不需要的,所以选择范围只是三类战兵。

    车兵无论训练时间、训练周期、训练花费、维护成本都是最高的,三个月只能出一百乘,虽然出兵速度比禁军快,但最短三个月出兵,周期比禁军长多了。

    不过若是时间充足,可以等上这一百战车成型,当前的战斗力应该是所有兵种里面最强大的。

    因为车兵是这个时代的战争主力,这个时期经常用千乘之国、百乘之国来形容诸侯国的实力,要形容周天子的威严,也是用“万乘之尊”。

    当然,不是说一百辆车就能称之为百乘,一乘可不仅仅是一辆车,而是一个步车协同方阵。

    初期是一车加甲士10人,普通士兵30人,后期扩大到了甲士三人,步卒72人,如果算上25人的后勤,一乘百人。

    值得注意的是甲士这个称谓。

    甲士,最初指穿盔甲的士,其实就是武士,或者骑士,说的是最基层贵族,在西周时期,也只有这些人能穿盔甲。

    所以在春秋初期,生产力落后,一个大国往往也只有数百战车,很多士都没办法上战车,才会出现一车配备十个步行甲士。

    而到了春秋后期,生产力发展,战车数量几乎翻了十倍,此时一乘便只是战车配步卒,没有甲士步行,因为甲士都在车上,而车下步卒也并不是全都无甲,只不过他们不是士。

    随着生产力发展,时间越往后推,穿盔甲的士兵肯定越多,不可能在春秋初期一乘四十人,有十个能穿盔甲,反而到了春秋后期,一乘75人,竟然只有车上三人能穿盔甲。

    毕竟整个春秋战国,就是步兵逐渐发展,最终成为战场主力的过程。

    一乘的编制有七十五战兵,但其中72人都是配合战车的步卒,仅有三人算作车兵,分别是左、右、御,左持弓弩,右持枪戈,御驾其车。

    车兵是三个月出三百人,一百乘,剩余的72步卒和25后勤不包含其中,需要另行招募。

    当时称呼大的诸侯国为千乘之国,小诸侯国为百乘之国,莒国便属于小诸侯国,虽然算是小诸侯国中实力比较强的,全国兵力加一起也不到四百乘。

    向男这样的大贵族,手里也仅有战车百乘,可想而知祝平炎这百乘战车掏出来是个什么水平。

    当然,千乘之国、百乘之国,是春秋初期的说法,现在各国的具体实力不太好以此衡量。

    周朝横跨青铜与铁器时代,周初与周末的情况天差地别,就像同样跨时代的清朝,虽然清朝是被跨时代的揍,但情况大体类似。

    春秋初期,大诸侯国往往也只有几百辆战车,所以千乘之国是用夸张的方式形容一个国家非常强大。

    如果以这个标准,莒国都已经可以去试着称霸了。

    但到了春秋后期,千乘之国就是实指了,一些大国拥有数千辆战车,时间再往后走,战国七雄都是万乘之国,这时候但凡能幸存下来的小国,至少也得是个千乘之国。

    不过战国时期也不再以战车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了。

    而这个混杂了整个周朝的时代,各国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就不好说了。

    西周的时候打仗还很讲礼貌,打仗之前先发战书,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列阵对峙,然后干一架。

    这时候可不讲究什么天时地利,是在双方最方便的时间地点,也就是秋收之后在平原地区战斗,若是敌国有天灾,还得等下一年再打,更别说什么闪电战了。

    平原上战斗,当然是战车最强,所以战车便可以代表实力。

    这像是战争吗?恐怕更像是游戏。

    这时候的战争本质上就是军事竞赛,或者也可以说是贵族的战争游戏,大家想的不是搞死对方,而是这一战之后,在谈判中获得好处。

    周王室衰弱后的春秋时代,情况发生了一点变化,战争烈度更高,大国不断吞并小国,但大国之间还很克制,一般都是野战打一波比比拳头。

    春秋应该和和外国最像的一个时期了,分封制,王室联姻……

    这个时期统计战损的方式也和国外相同,只统计贵族,不统计平民,往往都是斩敌多少甲士,缴获多少战车,斩几千人已经算多的了。

    如果对比春秋与战国的史料,就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春秋时期,大家还在几千几万的干,到了战国,忽然就几十万人对战。

    这其中当然有铁器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战争模式发生了改变。

    有人戏称,本来大家都是很讲道理的,结果有个孙子写了本孙子兵法,说什么兵不厌诈,大家就开始勾心斗角了。

    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孙子兵法的出现也只是顺应时代,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的改变导致社会结构变化。

    在春秋时期,分封制根本无法支持一个统一帝国的产生,所以各个大国兼并周围的小国,大国之间多是展示实力的野战,几乎没有兼并战争。

    而到了战国,小国都被灭的差不多了,各个大国直接接壤,再加上生产方式的进步,郡县制的推行,都在隐隐指向大一统,才有了更加惨烈的大国兼并战。

    举个例子,一个平原上生活着十几个家族,每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田地,家族之间的关系错综发展,拐弯抹角都是亲戚,但也免不了互相矛盾摩擦。

    于是这些家族便以打架的方式解决矛盾,但打架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一只鸡,一块田地,一件农具,不是为了把对方弄死。

    虽然当地名叫周天子的村长已经垂垂老矣,根本管不了这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但也没有人打算到处杀人。

    不是因为什么贵族品德,只是因为没有好处。

    齐家和楚家打架,齐家家长大费周章的攻入楚家的院子,冒着巨大的风险最终把楚家的家长杀了。

    但他能怎么办呢,把楚家的田全部抢过来自己种?那不得活活累死,所以也只能从楚家找一个听话的后代,扶持他做楚家家长,但这个孩子也只是暂时听话,以后还是会攻击他,而且打的更狠。

    齐家家长做这一切根本就没有意义,那不如双方打一架,打赢了之后你给我点钱,以后也不要惹我,省心省事还安全。

    直到有一天,村里有人发明了新农具,农耕进入了新时代,一个人能耕种的土地增加,而且随着人口增加,各家都发现,自己的地好像不太够了。

    这一天叫战国。

    与春秋初期的比赛式战争不同,战国动辄就是灭国之战,你一万甲士,我只有五千,那我就征集十万平民,看看你五千甲士能不能打赢十万人。

    双方互相加码,最后就成了几十万人的混战。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最终赵国将领赵括带四十万人投降,但秦军将领白起却坑杀了这四十万降卒,无论是战争规模、战争时间、战争方式,都与春秋时期完全不同。

    这时候的战争才是后世所熟悉的样子,一切都为了赢。

    当双方都开始不讲武德,战车太过笨重的劣势就凸显出来,既然你有战车万乘,而我没有,那我为什么还要在平原和你打,我去山地,我去守城,我在地上挖坑,多的是办法让战车跑不起来。

    即便是现代,有充气轮胎,有避震装置,还有引擎提供的大马力,轮式战车都有许多限制,何况是古代?

    所以战国后期,战车已经没那么重要,到秦汉时期开始出现适应性更强的骑兵,之后随着高桥马鞍和硬质马镫出现,骑兵战斗力突飞猛进,更没战车什么事了。

    这也是祝平炎不打算制造车兵的原因。

    虽然现阶段车兵是最强的战兵,但是随着营地科技树攀升,特别是马镫被发明以后,这玩意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不值得花费这么大代价制造。

    至于马镫,这又是一个祝平炎可以直接跨越的科技,他完全可以画个图纸提前把马镫造出来,这对祝平炎真的是很难得的机会,因为很少会有马镫这种极其简单又跨时代的东西。

    骑兵最初只是一种高配步兵,根本没有战马这种东西,马匹只是赶路工具,之后虽然有马上作战,但也只是骑射和利用自身力量挥砍,马匹的冲击力并不能有效转化成杀伤力。

    再之后便出现了高桥马鞍,马鞍前后上翘,将士兵固定在中间,此时士兵在马上也有了借力,骑兵拥有了和之前战车一样的意义。

    等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硬质马镫,骑兵和马融为一体,一同成为了冷兵器时代的最强兵种,也是这时候出现大量具装骑兵,四米的马槊登上战场,战车彻底消失。

    骑兵几乎贯穿整个铁器时代,甚至在火器出现以后随之出现火枪骑兵。只要没升到三级宫殿,骑兵都是值得培养的,而三级宫殿明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祝平炎本打算培养骑兵。

    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骑兵训练周期和训练速度都是步兵的三倍,一个月一百兵,训练费用也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虽然需要大量马匹,但是用些驮马暂时凑数也不是不行。

    可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法点亮科技树,他现在的科技只能造最基础的骑马步兵。

    马镫很简单,他自己就能吩咐工匠做出来,但问题是骑兵的科技树里,高桥马鞍是在马镫前面的,而他甚至不知道高桥马鞍是个什么东西。

    就像他教会了工匠练钢,但炼铁的科技树也没有直接飞到炼钢上去,只是因为炼钢的经验比炼铁多,所以升级速度更快而已。

    同样的道理,他教会工匠制造马镫,但是骑兵科技树并没有变化,不过是生产马镫获得的经验更高而已。

    如果是炼钢这样的生产科技树,不管科技到没到,只要能炼出来,造出来的铠甲也同样坚固。

    兵种科技树不一样,他固然可以直接制造马镫给骑兵使用,即使没有高桥马鞍,也可以在马上作战。

    但问题是科技树没点到,兵营里出来的都是骑马步兵,他又不会训练骑兵,整个莒国也没人会训练配备马镫的骑兵,有马镫也没太大作用。

    骑马步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战斗力方面和步兵没有太大差别,那他还不如直接训练周期短、暴兵快、费用低的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