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敢问阁下,吾妻何在 » 三百五十六章 中军溃败

三百五十六章 中军溃败

    春秋时期人口较少,而且多是国人参战,所以对待俘虏也相对温和,很多战俘最终都会被释放。

    不过也不是所有时候都一概如此,中原国家与周围戎狄作战,往往会采用更血腥的方法处理战俘:祭祀或者充作奴隶。

    而且这种温和的情况,越到春秋后期越少,到了战国的时候,国人与庶人已经不再严格区分,大量庶人参战,这时候处理战俘的方式就与后世比较接近,如果俘虏人少,一般会编入自己的军队,如果俘虏人多且无法信任,则会直接杀掉。

    贵族俘虏的待遇也大抵如此,春秋初期,很多贵族可以在被俘虏后通过谈判赎回,但到了春秋后期,许多国家被灭,灭国的贵族也就不再尊贵,虽然很少会直接杀死,贵族身份肯定是保不住了。

    莒国如果不想成为吴国的死敌,一般情况下就不会杀死吴国的贵族,但贵族也是分等级的,卑梁伯这样的贵族,正好就卡在一个边界上,他的地位比士更高,但又不如一般的大夫。

    所以祝平炎可以选择谈判放回他,也可以将他扣留充当家臣仆从,吴王不会在谈判中特意提到他。

    祝平炎扣留他,只不过是多了一个不太忠诚的仆人,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是不划算的,所以多半会放他走。

    但如果他敢让人劫走那五十副盔甲,会有什么下场自然不用多说。

    所以卑梁伯可以不信任祝平炎,但祝平炎却完全可以信任卑梁伯,两个相距甚远且归属于不同阵营的势力,由此克服了交易中最难以获得的信任。

    之后卑梁伯便请求先释放五个奴隶,让这些奴隶去给家里传消息。

    祝平炎也没有拒绝,卑梁伯的请求非常合理。

    这些奴隶本来也不值多少钱,古代又没有电话,不释放这些奴隶,难道让他的人深入吴国去传消息。

    而且释放五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古代山高路险,一两个人长途跋涉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只能释放一队人,让他们结群返回。

    与卑梁伯相比,祝平炎这边就简单多了,由于霜儿在家里,祝平炎就能直接控制营地,自然也包括让人运送铠甲。

    不过他也没有急着把铠甲送过来,钱没到,他的铠甲到了也没什么意义,况且他还有别的东西要送,干脆就等一等。

    他们这边谈生意的时候,那边的砍杀也进入尾声,在吴军重点攻击的左翼没有被突破,右翼却实现包抄并逐渐向中军推进之后,胜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左翼一直能守住,其实全仰仗源大夫,由于己方战车有数量优势,源大夫见左翼被包抄,就孤身杀了过去,凭借一己之力守住了左翼的边线。

    吴军没能实现包抄,就只能在锋线上作战,而锋线正面对攻,往往就代表会陷入鏖战,双方正面厮杀,死伤者离开战场,由后面的人顶上,就像是贴在烙铁上的冰块,逐渐融化双方的人力,只不过这过程要慢得很多,甚至会有打上好几天的情况。

    如果双方锋线长度相同,假设人员素质相差不大,锋线上的战损应该也相差不大,那打到最后要么双方停战,要么双方都付出巨大损失,人数更多的一方惨胜。

    这是理想情况下最典型的战争,也就是120打100人,最终120获胜,并剩余20人,如果要把兰彻斯特方程用在古代战场上,那这就是最适合的场景。

    这种鏖战往往会是纵深更厚者胜出,正常情况下吴军在左翼先交战,且一直猛攻,即便不能包抄,莒军右翼建功之前,左翼就应该已经被吴军攻破了。

    但祝平炎异常激进的用单薄阵型去包围敌军,加强了交战烈度,更有几位天骄不讲武德,不去与战车厮杀,混在步兵里攻阵,导致右翼迅速击溃敌军。

    这就是另一只情况了,也是更符合实际的情况。

    如果在某一条边线依靠战术或者军队实力以低战损攻破敌军,那么这一片的局部战争会更快结束,且己方会剩余更多的人。

    这些人再去包围更多的敌军,就会扩大战果,在更多地方形成多打少,从而滚起雪球,最终使战局完全不同。

    己方会士气高昂,敌方则士气低落,很多士兵都明白这一战要败了,要么主帅下令牺牲部分军队,重新结阵撤退,要么就会全军溃逃。

    也就是说120打100,还是120获胜,但战损会非常低,很可能剩余110人,而一百人的那一方在人数降低到80的时候就已经撤退了。

    祝平炎这边三百人从右翼卷到敌军后方,又配合莒军一路杀过去,杀到胜负已定才撤回来修整。

    冷兵器战争是经常需要轮换休息的,一个人的体力就那么多,打累了就得撤回来修整,像那种持续一两天的鏖战,甚至前面打着,后面还要开火做饭。

    祝军的交战强度这么高,能撑到这时候才撤退修整,全仰仗二级士兵的好体力,史官自然不会说什么。

    而直到祝军撤下来,损失人数也不到五十,这五十人中有少数已经残疾,正常来说只能退伍,不过有小白在,他们只需要修养些时日。

    只是有两个战死的,小白也无能为力了。

    源大夫追击撤退的吴军,一路追到吴军中军,见吴军已经补充兵力并重新集结,才率众返回。

    刚一回来他就立刻询问史官,却见是史官摇了摇头,立刻变了脸色,下车与史官私谈。

    “我虽没能击败二十七辆战车,但斩杀步兵怎么也有上百人,加上之后追击杀敌,怎么可能还不够?”

    史官拿起记录的竹简给源大夫看:“上一战的缺是补上了,但是这一战,他杀的也不比你少。”

    源大夫起了疑心:“他一共就三百步卒,上一战擒获将领,吴军集体投降也就罢了,这一战真刀真枪的砍杀,如何能杀这么多人?”

    史官拿出一片甲叶:“一开始我只觉得祝军伤亡很少,后来战局稳定,祝平炎又不在,我便上前观察,听声音就赶紧不对劲,看见有伤员撤回,便取了一块甲片。”

    他说着用刻刀划去上面的漆,露出了金属光泽:“祝军穿的是齐甲。”

    莒国乃至莒国附近大多处于春秋时代,所以并没有多少实用性的铁甲,只有齐国的天骄可以生产高强度的钢甲,所以看见铁甲,一般都认为是齐国产的。

    源大夫接过甲片,轻轻试了试强度,摇头说道:“比齐甲要差很多。”

    “劣质的齐甲也是齐甲,一般人买不起也买不到,只可能是他买来分发给士兵,三百齐甲,难怪他没有战车。”

    源大夫愣住了,一个大夫宁愿不乘车,也要给自己的兵配备最好的盔甲,他一时间也难以找到词来形容这种事,最终只能长叹一声:“当初不该意气用事。”

    史官有些好奇:“其实我怎么也想不通,你和他也不是仇敌,为什么要立这么重的赌约。”

    源大夫试图解释:“他是向男的人,而且……”但他也不知道该怎么简略描述当时的情况,只能总结,“总之很复杂,一两句话解释不明白。”

    “你可以不和我解释,但你得和他解释解释了,否则你上哪去弄这一百匹战马?”

    源大夫看向前方吴军的阵线:“再打一场看看吧。”

    这时候莒军中军打出了撤退的战旗,莒子的命令也随后而来,应证旗语的内容,确实是要撤退。

    源大夫史官乃至祝平炎,全都大吃一惊,源大夫急忙说道:“可别是吴军的手段!”

    祝平炎则急急忙忙的跑过来询问:“齐军败了吗?”

    史官也立刻回应:“是不是莒子的命令,你难道还不清楚,现在别管什么赌约了,赶紧撤退,否则陷入重围,有死无生。”

    在确认所有人都开始撤退之后,他才回答祝平炎的问题:“并没有齐军的消息,但莒子只让后退五十步,想必齐军还没有败。”

    莒军的任务是守住齐军右翼,莒子后撤五十步,便等于将齐军右翼放了出来,也就是让齐军右翼帮助莒军分担吴军的攻击。

    这多多少少有猪队友的意思,但如果实在打不过,也只能如此,总比被击溃之后让吴军包围齐军要好。

    只不过莒子是真的打不过,还是故意为之,就不太好说了,多国联军的情况一向都会很复杂。

    总之,现在莒军的策略是龟缩防守,战车不再冲杀,而是在后方或者两翼防御敌方战车。

    按说防守战也是战,该打还是得打,照样有杀敌的机会。

    但问题是吴军也没有进攻莒军的意图,排了一条阵型防御莒军,然后就重点攻击齐军了。

    一个防一个攻才能打得起来,双方都防御,那还打什么。

    源大夫急的拍打战车,但也无法违抗军令,最后只能让士兵射箭。

    但他一射箭,祝平炎也跟着射,史官最开始没管源大夫,自然也不好管祝平炎,只能任由他们俩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