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敢问阁下,吾妻何在 » 三百六十一章 强弓劲弩

三百六十一章 强弓劲弩

    吴国刚刚崛起,要是答应了齐国的苛刻条件,就等于断了国运,齐国兴师动众而来,不捞够好处就是亏了,双方都不肯妥协。

    后面虽然还是争执了很久,但结果早就注定了。

    所以源大夫早就知道会再打一场,而且按照他的猜测,这一战的重点肯定不是凡人厮杀,双方国君要是不出手,下次谈判还是要争论不休,这一战就显得毫无意义。

    齐国和吴国都没打算死战,所以不太可能是国君直接对战,而在之前的案例中,也有双方国君谁也不服谁,最后各自屠杀对方军队,先杀光的一方获胜。

    祝平炎担忧的问:“你觉得这一次也会是这样。”

    源大夫摇头:“此事并不常见,但既有先例,自当小心为上。”

    祝平炎望向远处齐军的大旗,这些天与下大夫们比较而产生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地仙们只要挥一挥手,他努力至今积蓄的力量便灰飞烟灭。

    吴军赶来之后,源大夫也回归原位,祝平炎看向自己那人马具甲的重骑兵,之前跃跃欲试想要大展身手,现在却只能看到凡人的无力。

    哪怕人马具甲执槊冲锋,又如何能对敌天骄。

    待吴军布阵完毕,吴王从阵中飞出,挥手布下一道云层,齐侯随后飞入云层,想必是和吴王交战了。

    地仙暴露实力是大忌,所以吴王放出云层阻隔视线,这也阻断了其他人根据交战情况判断局势的打算,只能该怎么打还怎么打。

    双方列阵而行,相距将近两百米,诸军皆无动作,数百箭矢却已飞上天空。

    莒子皱眉看向右翼:“这是谁的兵?”

    他并没有使用传声法器,但数里外却有一卿大夫说道:“右翼那群下大夫久疏战阵,手下临阵慌乱也属正常。”

    莒子本就是随口一说,也没打算因为这点小事还要追究出具体是谁。

    但这时候有人说:“好像是从向男那借来的人。”

    这一下就微妙起来了,有人出声嘲讽,也有人辩护,但莒子和向男都没有说话,这种小事,争论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底下人在表忠心而已。

    以往出现这种争论,都是向男或者莒子厌烦了,就会出声和对方聊两句,打断这无聊的争执,毕竟向男和莒子的身份摆在这,他俩出声了,其他人就不会再插嘴。

    但这次不同,争论刚起就迅速消失。

    因为箭矢飞越天空的速度太快,这些人也只不过是刚说了一句话,箭矢已经落入吴军。

    莒军认为这箭射早了,是士兵的失误,吴军当然也这么认为,所有没有人举盾防御。

    于是重弩射出的箭雨,就这么落入了毫无防备的吴军之中,轻松洞穿皮甲,射出一片哀嚎,吴军像是遭遇了机枪扫射,顷刻间倒下一大片。

    由于制造角弓太慢,直到祝平炎出兵,用的还是最初级的轻弩,但现在那一百角弓已经造好。

    角弓造得慢,但也会提供大量经验,弓的制造水平直接跨越了一个时代,弓弩同源,使用和制造弓获得的经验,也会有一部分给弩,所以弩也提升了一点。

    祝平炎本不打算用弩,除了最初造三百张弩急用,后面就没再造过,但除了制造,使用也可以获得经验。

    两支装备齐全的军队交战,很难用远程武器造成决定性杀伤,一般只能打牵制,主要杀敌还是靠近战,所以弩箭射到盾牌上就能获得经验,射伤射杀更能获得比近战武器更多的经验。

    无论是打土匪还是打吴军,祝军都用弩箭造成了很大杀伤,所以弩的经验涨得飞快,直接跨越一个时代到了汉朝。

    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大规模装备弩,秦弩之所以出名,本质上还是因为秦最终获胜,说秦一统中原全是秦弩的功劳,那就有些过誉了。

    弩这种兵器真正发展完善,还是要到汉朝,可以说汉弩奠定了后世所有弩的基础。

    之前说过,臂张的轻弩于弓而言并无战斗力上的优势,只是训练简单而精度更高。

    所以也有人因此认为弩不仅不是弓的进阶,反而是弓的廉价版,只有没有射击传统的汉人军队才会大规模使用弩,会射箭的人肯定都会用弓。

    比如草原民族基本上都用弓而不用弩,汉朝大规模装备弩,宋也大规模装备弩,野战无敌的唐军却没有大规模装备弩。

    经历过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后,唐朝有一定“少数民族血统”,唐军更是有大量少数民族军队,所以人人擅射,100%装备弓,弩手却只有10%,也就是说弩手都有弓。

    但这恰好说明,弩具有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即便是100%装备弓箭的唐军,依然会有专门的弩兵。

    而无法被弓替代的弩,就是蹶张重弩。

    重弩拥有弓永远无法企及的射程以及穿甲能力,唐军去敌150步射弩,大约是220米,同时期的弓抛射能到180米,但若是考虑到破甲,最佳射程只有90米,即便到了后世,能射220米的弓也很少见。

    弓相比于弩是有远射优势的,由于拉距更大,同等拉力下,弓的实际能效比弩更强,而且弓箭更加细长,且尾羽更多更大,射得也就更远。

    所以不排除有少数奇人可以拉开数百斤的弓,射出比重弩更强的箭。

    弩弓同源,能造出数百斤弩,就可以造出数百斤的弓,主要限制还是在人。

    普通士兵拉开一百斤的弓已经很难了,想瞄准更难,但却可以凭借腰力拉开两百斤以上的弩,然后轻松的瞄准目标。

    最简单的例子,清弓被戏称为标枪投射器,重弓里的扛把子,可即便是清朝战斗力最强的时候,普通士兵的弓也很少超过一百斤。

    虽说弩的能效比弓差,但好歹都是一个妈生的,再差也比不可能比隔壁钢弩更差——不过钢弩也能说明,能效差不是问题,大力出奇迹。

    一百斤的弩不如一百斤的弓,但是弩可以到两百斤,三百斤,甚至四百斤。

    所以弓箭很难取代重弩。

    不过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弩与弓各有其作用。

    弓无法取代弩,弩也很难取代弓。

    同拉力的弩比不上弓,所以与弓威力相当的弩,拉力会比弓更大,射速自然也更慢,而想要体现弩的优势,就必须让弩的拉力远超过弓,射速也就更慢了。

    如果只装备弩,射击密度会降低很多,就像中间威力弹取代全威力弹成为主流,弓虽然威力小,但出色的射速让其不可取代。

    宋朝应该是弩最后的辉煌了,就像是战国的青铜剑,技艺永远定格,在进入工业时代以前,都无法被超越。

    但即使宋有60%的弩兵,也有神臂弩、克敌弩等顶级重弩,依然十分重视弓兵,选兵时会优先将擅射者编入弓兵,次等编入弩兵。

    弓弩同源,擅长射箭的人可以比普通人更快学会用弩,不过就是不擅长射箭的,学弩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而要让完全没有基础的人去学弓,耗费的时间可就长了。

    宋60%弩兵,20%弓兵,唐100%配弓,专职弓兵10%,弩兵10%,其实都说明一个问题,弓弩的机制不同,各有其作用,谁都不能取代谁。

    但是祝平炎并不懂这个道理,他既不是久经沙场的实战派,也不是名将之后的理论派,他更像是陈胜吴广李自成这种草头兵,而且还是刚起兵的时候。

    以他最朴素的思维,认为弓弩都是远程兵器,所以只要有一种就行,而他现在能制造汉中期的弩,自然没必要再用汉初期的弓。

    虽然训练弓兵的时间太长,新兵想要参战,本来也只能练成弩兵。

    但弩也是有分类的,如果说重弩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轻弩就是专门用来顶替弓的,在没有弓手的情况下,安排一部分人用轻弩弥补射速才是正确选择。

    甚至以当前的情况,全军轻弩,少数重弩才是最优解。

    因为吴军处于春秋后期,精锐士兵也只是装备皮甲,铜箭头都还能起到效果,用来射铁甲的重弩,用在这里完全就是浪费,不如降低力道来提高射速。

    当然,这种错误决策也只是让杀敌效果大打折扣,科技代差能让一头猪都乘风起飞,祝平炎完全没问题的。

    而且他又不是全军总指挥,他只是一只小部队而已,在意识到重弩虽然有射程优势,但发射速度太慢以后,祝军就直接停了,待在敌人射程之外攻击。

    正常情况下是不能这么干的,因为军阵必须完整,各个方阵要互相保护队友侧翼,就好像上一战莒军后撤,就把所有压力都给了齐军。

    但祝军所在的位置是全军最右翼,吴军人又少,他的正面本来就没有敌人。

    两军交战之前一般都是互射弓箭,但遭遇了这一轮超远程射击,吴军直接懵逼,觉得祝军肯定有凡品法器,不再对射,直接举盾接敌。

    这对莒军的右翼军当然有利,等于是提前获得了射击胜利,却也降低了祝军的杀伤。

    正常情况来说,两军近战,弓弩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了,因为抛射容易误伤,直射没有视角。

    可人数优势永远是战争最重要的优势之一,莒军人多,可以侧翼包抄,祝军就是最侧翼,所以他包抄了,绕到吴军侧翼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