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敢问阁下,吾妻何在 » 三百七十一 晋

三百七十一 晋

    晋处于春秋诸国中心,四周强国环视,可以说四面皆敌。

    北面是戎狄,常年骚扰,不是什么大威胁,但就像是难以根治的慢性病,常年折磨着晋的边疆。

    西面是新崛起的秦国,最初秦与晋是姻亲盟友,所谓秦晋之好,便是指像秦晋一样通过联姻增进关系。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已逐渐成为强国,但夺位之争使晋国混乱,公子夷吾以河西之地许诺,得到了秦国的帮助,虽然公子夷吾最终毁约,没有给河西之地,但也让太子去秦国为质,秦穆公也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太子,两国此时还是和平发展。

    之后公子夷吾病重,太子丢下老婆偷偷逃回了晋国,秦国大怒,请来了在外流浪的公子重耳,把女儿改嫁给他,要支持他去当晋国国君。

    这里插一嘴闲话,中国古代联姻真的是非常普遍的事,汉朝对匈奴的和亲是耻辱,但不是现代人以为的那种耻辱。

    汉朝人也会觉得和匈奴和亲耻辱,是因为在以前中原人根本看不起匈奴,不承认其合法性。

    在中原大一统的情况下,竟然要与匈奴联姻,承认其为平等邦国,这才是汉的耻辱。

    至于说卖女儿换和平,那就太狭隘了。

    假设一下,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项羽和亲,这耻辱吗?这是很正常的贵族联姻,甚至刘邦如果没有嫁出自己的亲女儿,项羽会觉得耻辱。

    两个平等的国家联姻是很正常的。

    就拿重耳来说,这货明着是到处逃难,结果满世界溜达一圈,娶了一堆老婆回来。

    如果说秦国当时的实力不如晋,所以卖女儿巴结晋,那齐国呢?当时齐恒公已老,但齐国仍然鼎盛,是诸侯霸主,哪怕是重耳的父亲晋献公还活着,都得尊敬齐恒公,重耳一个落难公子,有什么资格让齐恒公巴结。

    所以齐姜、文赢嫁给重耳,只是血缘政治的延续,给晋国的血统里增加一个本国的母系,将来好间接插手其国君位置。

    要知道重耳落难这些年,一直支持他的就是他母亲的家族,除了那些顺顺当当继位的,凡是诸公子争位,其实比的就是母系力量。

    秦穆公嫁了女儿,又帮助重耳成为晋文公,此时两国进入蜜月期。

    在这个阶段,秦晋两国和平发展,晋飞速壮大,在城濮之战击败楚国后,成为齐恒公之后的第二个霸主,并且晋的称霸,要比齐久得多。

    秦晋相邻,两国都在发展,势必会为了争夺有限的利益而发生矛盾。

    晋战胜楚之后,晋楚之间的郑国表面依附于晋,但又暗中联络楚,所以晋与秦举兵伐郑。

    秦晋联军攻郑国时,郑国就派遣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说郑国和秦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如果攻破郑国,郑国国土肯定会全数归晋,秦国一点好处都得不到,于是秦穆公就退兵了。

    但是这么简单的道理,秦穆公会不知道?或者说秦国就没人知道?

    当然不是这样。

    晋文公邀请秦国时,承诺郑国一人一半,也就是说秦可以得到一块飞地。

    此时秦的发展已经到极限了,再向外扩张就势必侵占晋的国土,而与晋开战是极不明智的,所以这块飞地对秦的诱惑很大,秦可以绕开晋国,此为跳板进军中原。

    烛之武便翻出之前公子夷吾毁约的事,告诫秦穆公,晋国这次也不一定会守约。

    并且他也察觉到了所谓“秦晋之好”下的波涛汹涌,秦晋相邻,日后必然敌对,所以提醒穆公,晋国强大对你没有好处。

    最重要的是,他直接解决了秦军的终极目标:郑国可以做秦的东道主。

    这当然不是随便说说就行的,烛之武直接放弃了部分主权,让秦国可以在郑国驻军。

    如此一来,秦国的目的达成,郑国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也得以保全,唯一受损的只有晋。

    秦晋联军攻打郑国,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在打下郑国之后,秦只是得到一块飞地,晋却增加了国土,晋的好处比秦大。

    但如果秦同意与郑国结盟,还是可以得到一块行军跳板,但晋却没有好处。

    秦穆公也明白,晋必定是秦国未来的大敌,所以晋没有好处,对秦就是好处。

    秦穆公放弃进攻,在郑国驻军,把晋国气得够呛,一个大臣都想攻打秦军,但是秦穆公毕竟有恩于晋文公,最终不了了之。

    即使秦国驻军,郑国毕竟是晋的邻国,以前是因为在晋楚之间首鼠两端才被打,现在晋强楚弱,郑国逐渐依附晋,驻扎在晋国的秦兵越来越没有话语权。

    晋文公死去时,恰好郑文公也死了,秦穆公便派兵越过晋国去攻打郑国,由于消息走漏无功而返。

    秦将贪功,顺手把晋的附庸滑国给灭了,抢了一大堆财宝归秦,却在路上被晋国伏击,全军覆没,秦晋联盟彻底破裂。

    此后秦与楚结盟,共同抗晋,晋陷入两线作战。

    有人说秦背弃盟约攻击晋的附庸,也有人说晋背弃盟约偷袭秦军,但这其实都不准确,应该说秦晋联盟已经寿终正寝了。

    齐恒公死后,楚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所以秦晋结盟抗楚,而城濮之战以后,晋逐渐展露锋芒。

    秦国作为老三,而且是晋的邻国,已经感受到了来自晋的压力,就像秦不肯让晋吞并郑,秦也不可能让晋真正击败楚国。

    所以秦晋联盟破裂,秦楚联盟建立,都是必然事件。

    (插一嘴,秦晋楚三国的关系,其实很像中俄美)

    晋国东面是老牌强国齐国,名义上来说,齐是晋的盟友,但齐恒公曾经称霸中原,齐国又怎么可能甘心屈于人下,一直在暗自发展,意图重回霸主之位。

    经历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至新君晋灵公,主少臣疑,而且从灵公这个谥号上就能看出来,这也不是啥好东西,晋国内部混乱。

    而此时楚国的新君是楚庄王,励精图治,让楚国强盛,以勤王的名义进攻阴地戎,途中陈兵周境,周王恐惧,派遣王孙满犒劳楚军。

    楚王便询问传说中的九鼎轻重、大小,也就是问鼎中原的来历。

    此时晋国内乱,又要顾忌西面的秦国,无力压制楚国,但是当楚国大军兵临郑国,争执许久之后,晋还是选择出兵援助,两军对垒于邲,互相都有些怕。

    晋军内部不合,主帅无法统治全军,又要越过黄河背水一战,已经猜到可能战败。

    但是如果逃走,自己就要承担所有责任,如果战败,则是三军六将共同承担责任,于是主帅选择渡河与楚军对峙。

    楚国刚刚两败于晋,对于战胜晋军没有把握,内部有主战主和两股势力,于是一面要与晋军议和,一面又派战车去“致军”,也就是战车单挑。

    楚军单车冲击晋军大营,撞倒军旗且杀一人俘虏一人,被晋军战车追逐时,又射退左右两翼包围的两辆战车,最后射杀麋鹿,说是送给晋军做礼物,得以逃脱。

    晋军内部各有心思,并不听从主帅命令,两个将军听说楚国单车挑衅,己方还输了,也要去致军,被否决后,就说要去议和,这才被允许。

    但其实他们还是去挑衅的,最终结果就是全面交战。

    而当楚军全面进攻时,晋军却如同一盘散沙,根本不像是同一个国家的军队。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提前设伏,阻击楚军,而后成功保全实力撤退;另一些预见结果的,提前准备好船只,楚军一来就赶紧溜之大吉,结果晋军哄抢船只,自己先打起来了;还有一些就是什么准备都没有,突然楚军就杀过来了,友军就没了,被杀得大溃而逃。

    此战让许多小国纷纷倒向楚国,但作为四大强国之一的齐国,如果肯全力配合晋,楚国也不敢在两国之间嚣张。

    但是齐国却没有站出来抵抗楚国,而是趁机进攻鲁、卫两国。

    在齐恒公死去后,鲁卫两国就一直是晋的小弟,齐国的这次进攻,实际上就是对晋国的试探,也是重回霸权的第一步。

    然后第一步就崴了脚。

    晋派遣八百乘参战,与鲁、卫组成三国联军,迎战齐国,齐国战败,再度尊晋。

    齐国大部分时候是晋的盟友,但齐只会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

    晋的南面就是死对头楚国了,作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齐恒公之后的春秋,基本上就是晋楚争霸的春秋。

    晋楚争霸,本质上是整个中原的世界大战。

    晋楚交战,周王室夹在两人中间瑟瑟发抖,齐秦侧翼反复横跳,时不时就要被揍一下,其他小国更惨,晋楚打了一百多年,其实正面决战的次数不多,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打这些小国,这些小国不仅要被打,还要给宗主国提供财物和兵源,惨不忍睹。

    楚庄王死后,晋楚又恢复到了对峙局面,总体是晋国更强,但是晋受到的牵制比楚要多太多,北戎骚扰,东面的齐国阳奉阴违,西面的秦国更是常年进攻。

    长期的多线作战,使晋国权利分散,君权衰弱而六卿强盛,四面困境而内部不稳,晋国已经不太想和楚继续打了。

    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晋楚和谈,但晋不想让楚恢复生机,于是扶持吴国来牵制楚国。

    吴国强盛,自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