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敢问阁下,吾妻何在 » 四百二十一章 退吴王

四百二十一章 退吴王

    吴王僚死后,公子光变成了吴王光,也称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继位后不久,中原诸国计划攻楚,只不过盟主晋国没有去,最后不了了之,吴国却等到了机会,与曾经楚国的两个附属国联盟,率三万精锐出兵攻楚。

    此时的楚国已经开始衰弱,吴军的统帅又是一代名将孙武,很快就打到了楚国都城,逼得楚王外逃,楚国几乎灭亡。

    晋大概也没想到,以吴制楚的计划会这么成功,可以说是成功的过了头,数百年来,几乎独自对抗整个中原的楚国,竟然要被一个小小的吴国灭亡。

    楚臣申包胥入秦求援,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秦国终于决定出兵救援。

    百年以来,晋、楚、秦三国纠缠不休,秦国作为三国中最弱小的国家,出色的完成了一个老六的逆袭,楚强晋弱时联晋抗楚,晋发展起来了,又联楚制晋,最终两个老大哥打残了,他却发展的不错。

    要是以前,不需要楚国求援,秦国就主动出兵了,楚国灭亡,秦国也没好日子过。

    晋楚百年战争,有过两次弭兵会盟,第一次弭兵会盟后,两国短暂和解,没了楚国的威胁,晋国转头就把秦国揍了一顿,如果在这个时期楚国灭亡,那晋国灭秦也就在旦夕之间。

    现在情况则多有不同,晋国虽然还是很强大,却内乱不止,已经给不到秦国什么压力,那楚国灭不灭,对秦国似乎也没太大影响。

    所以当楚国求援,才需要申包胥哭七天七夜。

    现在秦国还是出兵了,可能是害怕日后晋国内乱平息,可能是觉得衰弱的楚国当邻居,比上升期的吴国当邻居更安全,但也不能说申包胥哭的那七天七夜没有作用。

    国君也是人,当两种选择的利益差别不大,个人情绪当然会占据主导地位。

    吴王阖闾非常强大,他是合格的侵略者,却不懂王道,五战五胜攻入楚都后,竟然如强盗般掠夺楚国财富,霸占了楚王妻子,吴国群臣也都霸占楚国群臣住所,淫其妻女。

    上行下效,吴国军纪败坏,残害楚国百姓。

    这导致楚王逃到随国之后,楚国的反抗却没有停止。

    秦国出兵五百乘后,楚国士大夫立刻响应,协助剿灭了吴国的盟友,随后秦军让楚军先与吴军战斗,了解了吴军的战术后,再出兵击败吴军,遏止了吴军战无不胜的势头。

    就在秦吴对峙的时候,越国趁机进攻吴国,吴王的弟弟不告而别,回国击退越国,随后自立为王,吴王只能退军,回国先揍自己的憨批弟弟,楚国总算活了下来。

    历史上这个时期莒国早就被齐国灭掉了,所以吴国要北上第一个对手就得直面齐国,齐国虽然早就没了霸主地位,却还一直是强国,没那么容易灭掉,吴国在调整一段时间后,选择进攻越国。

    但是在这个杂糅的时空中,莒国还存在着,比越国弱小,却也占据富饶的中原地区,就吸引了仇恨。

    吴军甚至没有解散军队,修整几天就转向莒国,打算在冬季的尾声结束战斗,真是一点都看不起莒国。

    因为之前莒子与祝向联军之战,吴王也听说了,莒国衰弱且有内部矛盾,正是进攻的好时候。

    新男在信中说,吴王所求甚大,连楚国都想吞并,又怎么可能因为夺下新地就满足,今日灭新,明日就会灭向,再之后灭莒,等完全消化莒国,连齐国都未必安稳。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祝平炎却还是没有出兵。

    因为打不过。

    两年前他第一次参加大型战役,打的就是吴国,当时齐鲁莒三国联军也才堪堪打败吴国。

    这两年他往吴国卖了那么多武器,对吴国的情况也很了解,如今的吴国比之两年前更加强大,这不只是因为他卖过去的那点军备,主要还是综合国力的发展。

    他也相信,王位更迭之后,吴国只会更强。

    因为公子光手下有一个将军,名叫孙武。

    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恒公也,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吴起也,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孙武也。

    当年三国联军战吴,公子光在人数劣势的情况下对战莒国,之所以能战胜莒国,靠得就是孙武,从他得到的消息看,孙武也是统帅,甚至比一国之君莒子更强。

    现在公子光成了吴王阖闾,孙武掌握了吴国最精锐的三万人,而且得益于祝平炎的帮助,这三万人比之前更强了。

    如今吴国以五万人攻新地,孙武率领的三万精锐也在其中,新男已经向莒子求援了,祝平炎又发了一封求援信。

    集莒国全国之力,也许能守住新城一段时间,就快要开春了,只要拖到春耕,吴国也许就会撤军。

    虽然吴国的三万精锐是脱产全职军人,不受春耕影响,但是这些人前年离开吴国入楚,一直打了快两年,现在刚刚返回吴国,又马不停蹄的进攻莒国,可以说是身心俱疲。

    况且这三万人不种田,剩下的两万人还有这五万大军的后勤也得耕种,无论从军心考虑,还是从经济考虑,吴国都极可能在春耕前撤军。

    等了半个月,吴军已经将外围城邑拔除干净,兵围新城,莒子还是没有回信。

    祝平炎倒是明白唇亡齿寒,可他又能怎么办?自己上也只是送死而已。

    又半个月后,新城城破,新男被俘,向国旧贵族逃往祝城。

    两万吴军追至祝城脚下,祝平炎率领五万大军出城,八十门大炮轰鸣,将祝军与吴军之间的土地犁了一遍。

    两万吴军原地驻扎,等待主力支援,祝平炎也一直等着斥候的消息,一旦吴军主力到来,他就得立刻返回祝城。

    他摆出的那五万大军是假的,祝军一共就一万五,把后勤兵、民兵、预备兵全部加上也就三万,又拉了两万平民过来,反正祝平炎库存的盔甲够多,穿上盔甲在后面充数就行。

    士兵是为了威慑凡人和底层天骄,大炮则是威慑证道及灵台。

    这些吴军不知道祝军的底细,甚至不知道这是哪方的军队,只是按常理考虑,有这么多凡人军队,天骄再怎么也不会太少,再加上向国旧贵族和那些大炮,实力比己方强大很多,得等主力到来。

    祝平炎虚张声势当然是为了吓退吴军,吴军只用了十五天就攻破新城,真要打过来,祝城最多也就坚持二十天。

    但是在他虚张声势以后,吴军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只要吴军认为春耕之前拿不下祝城,就可能退军。

    而此时,刚拿下新城的吴军也在讨论,要不要进攻祝城。

    有人觉得既然大军已经到这里了,又刚刚打胜仗,就应该趁热打铁,一举攻破向城,他们还不知道向城改名的事。

    但也有人反对,称祝军兵强马壮,向城作为故都,城防也非新地能比,若是久攻不下,势必要耽误春耕。

    立刻有人说,打仗应当一鼓作气,迟则生变,等到明年再来打向城,也许敌人就不是祝军了,而是齐鲁莒三国联军。

    又有人反对,既然进攻莒国,自然就考虑了遭遇三国联军的可能,若是没有能力打败三国联军,拿下新地有什么用,攻下向城又如何,最终还不是要灰溜溜缩回吴国。

    甚至还有人拱火,吴王僚都能与齐鲁莒联军打平,如今有英明神武的吴王阖闾,自然能轻松战而胜之。

    众人争论不休,支持继续打的都是吴国靠新地这边的大夫,吴国吞下新、向后,这些地方最后可能归他们,所以他们有动力。

    吴国领土扩张,对所有人都是好事,其他人也许不像他们这样坚定的支持,但也没这么多人反对,如今要进攻向城,怎么突然觉得自己众叛亲离了。

    因为吴国内有祝平炎的内奸。

    祝平炎在盔甲生意上让利,请求卑梁伯帮助他渡过难关。

    一旦吴军攻破祝城,祝平炎贩卖盔甲的事就会曝光,没人知道祝平炎会怎样,卑梁伯的下场倒是很明了,失去盔甲渠道,没了生意也没了地位,重新成为边陲小城无人问津的下大夫。

    所以根本不用祝平炎开口,卑梁伯肯定会帮他,只不过大势难违,卑梁伯也没办法阻止进攻莒国的决定,他只想在城破时帮着祝平炎逃走。

    在吴国对是否继续进攻有了争议,他才终于有了发力的机会,靠着盔甲生意构建的人脉,让那些中立的人全倒向了反对派。

    这本身其实不难,除了有机会得到土地的人,其他人都不想因为战争耽误春耕。难点在于一般人搞不清楚吴国的情况,没法把力用在最巧妙的地方。

    在祝平炎的虚张声势和卑梁伯的游说下,吴国最终还是退兵了。

    祝平炎也因此多了一年的喘息之机,只不过一年之后他要对付的不是新男,而是吴王。

    春秋五霸中,齐恒公、晋文公、楚怀王的地位毫无争议,另外两个却总是争论不休,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都在候选名单里。

    吴王阖闾正是夫差的父亲。

    对历史有了解的人应该明白,称霸一般都是几代人的功劳,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

    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才能一统天下;汉武帝横扫匈奴,靠得是三代皇帝的修生养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也离不开李世民的功绩。

    吴国在夫差时期称霸,那么阖闾至少要给他称霸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