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大晋雄主李存孝 » 第五十四章 火烧雒阳 迁都长安

第五十四章 火烧雒阳 迁都长安

    在李存孝等人打完最后一场伏击后,十万大军终是来到虎牢关下与西凉军主力汇合。李存孝带着典韦、张辽等心腹部将前去面见董卓。

    ...

    相国府。

    “存孝,汜水关的事情子健已经悉数告知本相。让你受苦了!”

    董卓搀扶起单膝跪拜的李存孝,轻声安慰道。

    “主公!未曾察觉到李肃的背叛,是末将的疏忽。主公不怪罪我等已是万幸,谈何受苦?”

    李存孝轻声笑道,随后将身后的典韦让出。

    “主公!这是我在陈留时收复的一员猛将,姓典名韦,有万夫不当之勇!

    前番我等在汜水关下袭击袁术麾下的十万援军,典韦徒手将敌将王修诛杀。

    死在他双戟之下的贼军不下数百人!”

    董卓看到身高九尺有余的典韦,看着那满脸横肉的凶相颇为喜爱,微微颔首。

    “典韦!汝既是平东将军亲自招募,本相便封你为骑都尉。今后再立军功,另有封赏!”

    “典韦拜谢相国!”

    典韦不卑不亢的行了一礼,缓缓退去。

    “如今联军在汜水关内至少还有近五十万大军,主公是打算雒阳与敌人长期交战吗?”

    李存孝看向主位上的董卓,轻声询问道。

    “贤婿!后续的计划还是你来说吧。”

    董卓轻声笑道,将目光望向身侧的李儒。

    “存孝既知联军势大,若是固守雒阳,我军便只能在京师内强取豪夺。

    长此以往必将引起朝臣不满,到那时我等便是笼中之鸟。”

    李儒并未直言打算,这番话虽是望着李存孝说的,其实也隐有提醒董卓之意。

    “兄长所言甚是,联军的粮草可调集豫、冀、徐三州之地。

    凉州的粮道一旦被断...”

    李存孝听后不禁点头,这些事他早有考虑。

    “所以为兄和相国早有打算,趁着如今大胜之势,火速迁都长安!”

    李儒这话一出,在场众人纷纷侧目,迁都可是大事。

    “朝中大臣家眷多在雒阳城内,迁都恐怕他们不会同意吧。”

    “这有何难?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些腐儒若是顺势而为尚有活路,若是阻拦本相迁都,只有死路一条!”

    听到李存孝的质疑,董卓一脸冷笑,整个人充斥着暴戾。他的耐心早已被朝臣耗尽,如今朝堂之上,但凡有出言反对者,几乎被他屠戮一空。唯一能说得上话的,也只有王允及其心腹寥寥数人...

    “主公!迁都之事宜早不宜迟,待我等退出雒阳,便引火烧城。

    到那时可令细作放出消息,雒阳城内有玉玺遗失,诸侯在追击之事上定会产生分歧!”

    李儒眼中闪过精光,此计不可谓不毒。雒阳城内的百姓若不愿前往长安者,几乎是死路一条。如今各地战乱,除了凉州、益州以及数千里外的交州,其余各州几乎年年饥荒,这些雒阳的百姓除了前往长安,几乎没有选择...

    “兄长!迁都之事于我军有益,可若火烧雒阳,我军的名声岂不...”

    李存孝还未说完便被李儒粗暴打断。

    “乱世当用重典!若不火烧雒阳,百姓又有几人愿往长安?

    雒阳足有数百万百姓,若不将他们迁至长安,留下便会为诸侯联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

    此消彼长,即便我等退守长安,城破人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李儒的话让李存孝等人陷入沉默,如今的董卓残忍嗜杀,若将百姓留在雒阳,以董卓的为人,只会给联军留下一城的死尸!

    “是末将愚钝,请主公责罚!”

    李存孝轻叹一声,跪地请罪。

    “无妨!明日早朝,我会将此事公之于众。三日后,迁都!

    存孝!听闻你此番与文远斩杀了三路诸侯,此功暂且记下,待我等入主长安后,再做封赏!”

    董卓大手一挥,定下了迁都大事。

    ...

    次日的朝堂上,董卓将迁都之事一说,满座哗然。不少人纷纷劝阻,在董卓亲手刺死了三位大臣后,朝堂之上再无异议。不少朝臣纷纷派遣心腹,前往汜水关通风报信,却早在李儒的意料之中。李儒早已下令各城门校尉严加盘查,三日内城中许进不许出,违者杀无赦!

    大臣们见消息根本无法送出去,每日以泪洗面。城内的士族大多都已传承数百年之久,最早的可追溯到高祖时期。如今却要背井离乡,去长安了却残生...

    三日后,西凉军带着天子朝臣,以及数百万百姓前往长安。董卓命令徐荣及其麾下五万大军断后,为确保迁移之事顺利,将飞狼、飞熊两军也留给徐荣指挥,李存孝的飞虎军则作为开路先锋。大军浩浩荡荡撤出雒阳,直到两日后,雒阳城内除却数千宁死不愿出城的老人,已经再无人烟。断后的徐荣下令放火,整个雒阳城顷刻间陷入火海之中...

    当天夜里,整个雒阳上空火光四射,宛如白昼。收到消息的袁绍当即召集汜水关内众诸侯议事,他们已经得知玉玺之事。

    “诸位!如今董卓率领数百万百姓迁都长安,若是我等尽数追击,只需两日便可截杀!”

    曹操第一个提出追击意见,他对董卓深恶痛绝,只要诸侯们齐心协力,此战必胜!

    “董卓胆敢挟持百姓迁都,定有依仗。依我看,还是救火为先。古都不可废!”

    袁术听说玉玺遗留在雒阳城内,哪还有心思去追董卓。此话得到不少诸侯响应,就连袁绍都表示赞同,一个小小的刘协根本不值得他们兴师动众。袁绍的计划是,夺得玉玺后,奉幽州牧刘虞为主!

    “盟主!若是放任西凉军移师长安,他们便解了粮草之患。

    到那时我等再次讨伐,恐再无胜算也!”

    曹操一脸焦急,却只有公孙瓒一人附和,见袁绍等人无动于衷,曹操心如死灰。

    “尔等这般鼠目寸光,还妄图兴复汉室?恕本太守再难奉陪!玄德!我们走!哼!”

    诸侯们的表现让公孙瓒勃然大怒,厉声呵斥后,叫上刘备回幽州去了...

    “竖子不足与谋!”

    曹操长叹一声,甩手走出营门之外。召集部下向长安方向追去...

    “呵!一个宦官之后,一个乡野村夫,怎知我等大计!”

    袁术对二人的离去毫无惋惜,想到二人此前所为,忍不住出声讽刺。

    “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还是尽快赶去雒阳救火才是。”

    袁绍烦躁的打断,命令联军开拔雒阳。

    ...

    次日,当诸侯联军赶到雒阳时,此地早已被烧成一片废墟。虽是艳阳高照,城内却如同鬼蜮一般阴森,诸侯中有不少人都曾在雒阳求学,见此惨状忍不住潸然泪下...

    “大家分头寻找,看看还有没有活口。本盟主亲自带队前往皇宫查看!”

    袁绍一声令下,众诸侯们心照不宣,有没有活口他们根本不关心,心里都对玉玺垂涎...

    “皇宫之处恐有危险,兄长我与你同去!”

    “你...!”

    袁术对兄长的命令不屑一顾,玉玺大概率就在皇宫内,他怎么可能愿意让庶出的袁绍独占?看穿了袁术的心思,袁绍无奈同意,二人一副兄友弟恭的场景好不滑稽!

    诸侯们在雒阳寻找了数日却一无所获,不少人纷纷告辞离去,对讨董之事闭口不提,唯有皇宫内的袁氏两兄弟仍未放弃。直到第五日,袁术麾下大将雷薄在一座枯井中,打捞出一具女尸,在其衣内发现了玉玺!

    “主公!玉玺找到了!”

    雷薄倒也聪明,找到玉玺后当即命令亲卫将随行的数十名士卒斩杀,亲自来到袁术面前汇报。

    “做得好!雷将军立此大功,本将军重重有赏!此事切勿与他人言之!”

    看到近在咫尺的玉玺,袁术心花怒放。一刻钟后,终是冷静下来,对雷薄一番嘱托后,将玉玺收好。继续命令麾下将士寻找“玉玺”,直到三日后还是一无所获,他来到袁绍面前请辞。

    “袁本初!我看这玉玺之事纯属董卓杜撰,这几日本将军几乎把皇宫翻了个底朝天,连玉玺的影子都没见到!再找下去也是浪费时间,我带军回汝南去了。盟主自便!”

    袁术一脸不耐的告退,袁绍见状也并未阻拦,继续带着手下士卒寻找,最终一无所获...

    如今联军名存实亡,他若是回到渤海郡继续当太守,恐怕此生也无法恢复袁氏的名声。此情此景不免生起一片悲凉之感...

    “主公!如今讨伐长安再无意义,我等还需早做打算啊!”

    身旁的谋士许攸见袁绍长叹,赶忙出声宽慰。

    “子远之意我岂能不知?如今联军散去,我这盟主之位名存实亡。仅靠渤海一郡之地,如何立足?”

    袁绍轻声长叹,联军自成立以来,几乎屡战屡败,他这盟主足够被钉在耻辱柱上了...

    “主公切勿灰心,为今之计可联合众诸侯立刘虞为帝!

    只要众诸侯不承认董卓拥立的帝位,主公便可凭威望效仿周勃、灌婴立代王之举!

    如此,主公便可凭借袁氏之名笼络天下之才为己用!何愁大业不定?”

    许攸的一番话让袁绍眼中迸发神采,索性也不再找这虚无缥缈的玉玺,带着大军返回渤海,准备再次召集韩馥等人共商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