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历史武侠故事 » 清代书院的变迁

清代书院的变迁

    清朝书院的变迁

    大家都是读过初中、高中的人,不知还记不记得,历史教材中有这一句话,到了清代,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但书上只撂下那句话,想来大家也说不出个调调来,那么,清代的这些读书地方是怎样的名堂。

    书院是自宋朝以来设立于城市的学校,最初由私人老板出资兴办,后当官的也跟着起哄,学校成为老板与官员的共同财产。在清代,曾有时办学院是蹲局子的事。顺治九年,清政府下了一个口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教育部官员督促教官、儒生们讲求实践,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书院这玩意,严禁办了。但书院树大根深,在士大夫阶层和一般知识分子这些粉丝心中位置崇高,有关督抚牵了头,白鹿书院等几所明星书院在顺治、康熙年间先行挂牌开张,逐渐地,民营教育机构也如雨后春笋,长了出来。清统治者见这股风是档不住了,也不管了,时间一长,清老儿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变,办学的热情十分高涨。

    1733年,雍正给财政部的人放了一句话,让他们给各省总督、巡抚打1000两银子的款,在省城建个学校。省城以外府、州、县学校,各省总督巡抚负责规划,地方官府或绅士出资兴办。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制定了书院的山长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政府倡导,百姓干劲足,书院的数量呈直线增长,日子没过几天,便扩展到780所,许多棚户区书院也得到翻新,书院总数目掐指算下来,有1900所。边远地区也紧跟步伐,把书院设立了起来,如云南、XJ、甘肃。/

    清代书院的数量创了中国历史的新高,到底是当官的拽,在书院数量比拼上,民办书院只有182所。书院的掌舵人十之八九都是科举考试出来的读书人。

    清代后期,西方时髦文化、高

    科技产品亮眼,读书人的思想和学风开始发生变化,学习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学校开始在中国亮相。同治十三年(1874)无锡徐寿和英国人傅兰雅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学校,并聘请外国老师为扎着辫子的清代学生讲课。1894年,中日之间打了那场甲午大架后,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创出历史新高,书院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东西,就学学这些,哪能拿得出手与那帮凶毒的洋人相比!在康有为、梁启超搞的那维新思想推动下,一些地方督抚和官员的脑筋也开了窍,向光绪皇帝打报告,请求改革。光绪二十二年,山西巡抚胡聘之也不害羞,先行站了出来,奏请变通书院章程,刑部侍郎李端葆见有人站了出来,胆子也壮了起来,提出自己的一个想法,每省、每县各改一所书院为学堂。

    师父康有为说什么,徒弟光绪便信什么,在康有为的耳旁督促下,光绪对书院动了一个大手术,把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省会大书院改为高等学校,邵城之书院为中等学校,州县之书院为小学。不久,慈禧太后大闹一场,让新政化为一张白纸,各又按旧章办公。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谁也挡不住,迫于形势,清政府又把旧章恢复为新政。自1901年9月14日光绪下诏起,书院改制全面开花,各省、府及直隶州、县陆陆续续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至此,寿命长达千年的书院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而今有的学校仍取名书院,但授课的内容与曾经的书院有本质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