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蜀汉陆家军 » 第141章 主守,后战

第141章 主守,后战

    邓艾者,虚度三十多岁,每日只在脑海中布阵带兵,空有一腔热血,被同伴们嘲笑,邓艾全不在乎,一如既往,丝毫不改其初衷,直到...

    直到他遇上了司马懿,而立之年的邓艾碰上了司马懿,很快被司马懿所赏识,做了军中一员,后来在辽东地区出谋划策,深受司马懿喜爱,辗转至此,已经是镇东将军。

    众人皆知,三国末期的伐蜀之战两员大将,一者乃是钟会,二者便是奇袭成都的邓艾。

    邓艾者,三国卓越的领军者,为史官所称颂,其人用兵,胆大心细,有勇有谋,且对政治,饶有造诣。

    俗话说得好,一个人在沙场上干的再漂亮,都可能惨死在某一个政客的府衙上,这句说的着实不假,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是真的。

    韩信者,岳飞者,比比皆是,然而,邓艾凭借着司马懿的背景,在朝中也有勾结,鉴于此时不是明朝,邓艾的做法算是建立了自保的体系,至少,身后不会出问题,而他最大的后盾,就是司马家族。

    你若是问,邓艾颇有用心于朝廷,为何后来还是被诛杀?

    翻阅了三国志,资治通鉴(包括三国演义)后,我只能表示无奈,因为邓艾的死,的确不应该...

    邓艾的死,同钟会有很大关系,钟会和邓艾同为司马昭的左膀右臂,都是能征善战的将军,伐蜀二人争功,且素来不和,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邓艾阴平奇谋,打得后主直接举白旗了,姜维假意降魏,想要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

    于是局势就变得复杂了,司马昭适时已经是掌握天下,权倾朝野,见二人自相残杀,又有细作报告说钟会谋反,还有人说邓艾谋反!

    司马昭一不做二不休,全杀了...

    当然,这可能是最浅显的解释,定然还有某些背后的原因,在深入研究之前,可以大抵认为,邓艾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亦是一个粗糙的政客。

    此行随司马昭征伐,扬言两万军士...其实也是骗人的,只有一万左右罢了,襄樊之地,虽然是重镇,但哪能养那么多兵...前番荆州之战,所谓的八万军队,是算上整个荆州北部和豫州南部少些郡县才凑起来的。

    时至乱世,大家都不好过..可以理解,这些年来,中原连连饥荒,要不是人口多,曹睿恐怕连雍凉守军的粮饷都拨不出...

    司马昭的进攻宗旨,乃是秉承司马懿的训示:一切以消灭有生力量为主。

    蜀汉人少,世人皆知,杀一个就少一个,按照当时的生育能力...突然间蹦出个几十万大军不大可能,只要慢慢磨死蜀国,即是成功。

    司马昭此时屯兵于江岸,忽见邓艾回寨,于是向邓艾询问敌情,邓艾言林口已有蜀军设防,突袭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

    司马昭先是一叹,随即说道:“不曾想,我军如此隐蔽,竟还是被蜀人料到了...”

    邓艾更进一步说:“将军,我看未必,今日晨时,新城守军和蜀军已经战斗一番,早间,后将军牛金已经带兵抄袭了蜀军北寨,蜀军大乱,仓皇迎战,两军很快绞杀成一团,依末将看来,无论是张嶷还是吴班,都无暇顾及我等。”

    “依你的意思,阻挡你的另有其人?”司马昭打量道。

    邓艾拱手道:“那伙蜀军乃是自西南方而来,忽然杀出,将我军斩成两截,末将心急,领骁骑脱离战场,欲直击蜀军大寨,不料在林口和蜀军打了一个遭遇战。”

    “你可查探那伙蜀军自何处而来?”司马昭道。

    邓艾答:“末将查了,有一伙蜀军,驻扎于上庸城内,攻下上庸之后,休养生息,抚民立户,甚至颁布蜀国律法。”

    “领军之将是何人?”

    “末将不知,只知那人姓陆,所剩之事,末将还在调查之中。”

    司马昭一怔,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自语道:“陆黎...”

    邓艾一惊,见司马昭反应不大寻常,便问:“莫非将军认识上庸守将?”

    司马昭何尝不认识陆黎啊,这个陆黎,似乎跟他们司马昭冤家路窄一般,自从汉中之战起始,便一刻都没有休停...

    石木寨和司马师干了一仗,姜维反攻乃是主力军,荆州战役还跑到襄阳搅和,搞得司马昭是十分厌烦,司马懿倒是显得无所谓,陆黎在他眼里,不足一提。

    黄昏间,张嶷总算是打退了魏兵,沿着林间小径,沿途往上庸折返。

    途中遇到了魏苘,魏苘简单交代了一番来意,张嶷遂同魏苘一道,在一更时进了上庸。

    陆黎深知张嶷部作战一日,早已经是人困马乏,特地将蜀中运来的粮草提前备好,淡水一律供应,皆摆在东门城口。

    张嶷军士归来,尽皆感动,张嶷十分欣慰,亲入大帐会见陆黎。

    时张嶷为安南将军,等级先于陆黎,然而却没有摆架子,一路摇摇晃晃就进了大帐,见陆家军诸将皆立于帐前,列队而立,见得张嶷入内,顿时齐拜,齐声道:“恭迎将军至此!”

    张嶷心中莫名一阵感动,深感欣慰地喜道:“诸位将军驻守在此,甚是辛劳,本将军一介败军之将,诸位不必多礼。”

    陆黎出而答道:“将军武功盖世,功勋卓著,今日小败,何足挂齿。”

    张嶷蔚然,于是吩咐陆黎:“汉兴啊,你且令将士们都散去吧,你我点灯浅谈一番,即可休整,明日待吴班将军来信,再做徐图。”

    陆黎拱手含笑道:“谨遵将军所命。”

    说罢,陆黎转而面向众将,谓之道:“兄弟们可暂且回帐休息,明日再议。”

    众将抱拳应允,乃退。

    顿时,渐趋夜黑的帐内燃起一盏小灯,帐外两卫士持戟伫立,帐内陆黎张嶷对坐而谈。

    张嶷叹了口气,望着绽放着微光的火苗,叹道:“今日,本将的确是吃了败仗啊...如今魏军增援已至,再取新城已不为易事矣..”

    陆黎对曰:“将军小败,不必多言,今日密林之魏兵,乃是司马懿亲军,战力强悍,作战骁勇,擅长于长途奔袭,将军失利,则是由于敌情不明,再加抵北线失利,导致军心涣散。”

    张嶷见陆黎说的有理有条,不禁感叹道:“如不是你驻守上庸,及时察觉敌情,我军或许已经被围于旷野..”

    陆黎道:“恕在下直言,自末将拿下上庸之后,便派兵查明了附近的山川,江河,民情,查完之后,末将发觉,新城三地,互为犄角,今日虽除去二棱角,然而新城背后,有魏军重镇,援军到来极快,如不彻底取下新城,巩固城防,遣大将驻守,则魏军便会以此为缺口,寻机同我军作战。”

    张嶷边听便点头,见陆黎说罢,遂问:“汉兴,本将深知你胸怀大志,暗藏韬略,今后定是独当一方的大将,今日你守上庸而不进,果真见你的先见之明,听你一言,我以为你对此情形,定然早有准备,可否与我同晓一番?”

    陆黎笑笑,连忙拱手而谦道:“将军莫要高看末将,末将只是一介杂号将军,手中军士虽多,却久未经大战,不成大事,大汉的未来,还需将军征战沙场!但若真要在下说,在下只有四个字。”

    “哪四个字?”张嶷问。

    陆黎答:

    “主守,后战!”

    简明扼要的四个字,包含了陆黎对整场战争思想。

    这个思想乃是来自明末大将孙承宗,袁崇焕的思想。

    张嶷听罢,有些未懂,却足以说明,陆黎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将领,这引来张嶷的兴趣,张嶷问道:“此言何意?”

    “敌兵势大,扼守坚城,我军远征而来,既然已经拿下了房陵,上庸,也算是控住了江北平原,再行进攻,对我军不利,深入敌方腹地,不是明智之举,哪怕是能急攻而下,立足未稳,敌兵后续赶到,还是得弃城而走,否则...”

    “否则什么?”

    “全军覆没。”陆黎道,“更何况,我军深入魏军腹地,地形不明,如是魏军包抄,合围,我军难以退却,如力战,则空负损失。”

    “故而你的战略乃是主守,后战?此话颇有深意,何为主守?如据守上庸,房陵,魏军不来,同我军对峙,这该如何?”

    “主守,并不是纯粹地防守,而是凭借防御来同敌人作战,换言之,即是诱敌来攻。”

    “何为后战?”

    “只有抓住了敌军的破绽,我军才可出战,如果不是有绝对把握的仗,不可轻易交战,要想让敌人露出破绽,通常是等到敌人进攻之时,再行谋划。”

    “此战略可有兵家试用?”张嶷问。

    陆黎答:“此为基本之略,用者大有人在。”

    张嶷乃点了点头,应道:“此乃为避其锋芒,周旋出击,一举破敌是也。”

    陆黎颔首而笑:“正是如此。”

    张嶷听完似乎身心愉悦,惬意而叹道:“如此说来,我军只需固守上庸,房陵二地即可?”

    陆黎笑笑,道:“不然,还需引魏军来攻。”

    张嶷哑然失笑道:“此乃微之旧土,为曹魏所占,今日兵至新城,我军一旦褪去,定然复夺,又何需引?”

    陆黎解释道:“魏军的援兵虽然势大,然而一路为曹爽部下,一路为司马懿之子,二者不和,此行定然是为土地而来。”

    张嶷顿悟,笑道:“鹬蚌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