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让明末不留遗憾 » 第78章 彭山之战(2)

第78章 彭山之战(2)

    “胡说!先打他十板!”御前侍卫上前,不由分说把王尚礼拖出去打了十下板子。御前侍卫本来也都是王尚礼的手下,所以这十下板子倒也轻描淡写。张献忠一脚踢翻桌子:“明军已被朕杀败了,哪里还敢再来,不过是些散兵游勇,待朕去射猎游玩一番。”

    汪兆龄不通军事,没明白事情的严重性,王尚礼却吓得魂不附体,张献忠身旁只有八名侍卫和一个太监,他也不穿盔甲,随手拈了一根标枪就上马出门。王尚礼急道:“圣上吃醉了!”张献忠回手掷出标枪,贴着王尚礼的头皮飞过,把他的头发削下一片来,张献忠哈哈大笑:“我如何醉了!”十骑马飞驰出城去了。王尚礼叫苦不迭,急忙跑去向张可望报讯。

    彭山城外的一座小山上,杨展和他的儿子杨璟新正在观察着彭山的情形,彭山的西军似乎并没有发现明军的到来,还保持着原本的状态,杨璟新说:“献贼骄惰至斯,天教其亡。”杨展说:“要真是那么容易,你老子也不会从成都跑到这里了。贼兵虽无动静,但是守御布置得法,绝非毫无戒备。”

    有一名探马来报:“发现贼兵十余骑,窥我营垒。”杨展说:“不过几个哨骑,不必理他。”探马说:“内中有一人,衣着甚是华贵,似为贼中头目。”杨展笑道:“这倒有意思,去看看。”

    杨展带着二十多名亲兵移动到了另一个山头,他也是一员勇将,当初在成都之战中,他被西军俘虏,却在要被处决的时候杀了刽子手,逃了出来,对付十来个敌兵这种小阵仗他根本不放在眼里。杨展从山上向下望去,只见为首的那员敌将身穿黄袍,没有盔甲,此时已经夕阳西下,杨展看不清这人的长相,反正看清了也没用,他根本没见过张献忠本人。管他是谁,先送个见面礼再说。杨展张弓搭箭,手指一松,羽箭疾似流星,直奔张献忠而来。

    张献忠也看到了杨展,但是当他眯着眼观察这些突然出现的敌人时,箭锋已经到了他的面前,从前胸透入,背后穿出。

    在这个生命随着鲜血离开身体的时候,伴随着剧烈的疼痛,张献忠突然想起了很多事情,想起了自己是谁,想起了自己在做什么。

    “让可望做掌盘,可望做掌盘……”张献忠对侍卫队长王自奇断断续续地说,“去找自成……”王自奇哪还顾得上跟他解释李自成已经死了,张献忠后面的话他已经听不懂了,“射塌天来了西山口,走了革里眼,点灯子挥大刀……”

    张献忠突然睁大了眼睛:“让可望做掌盘!定国、文秀、能奇,都是我们儿子,你们跟他们四个,不许跟别人!去找自成!自成是我兄弟!过黄河去,曹文诏到石楼……八金刚打蒲县,白广恩反出混天猴,王子顺打白邦政,王八蛋张立位……张妙手,映山红……”

    大西大顺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大西军趁着暮色悄悄撤离了彭山。张可望亲自断后,他素来以行伍严整闻名,绰号“一堵墙”,撤退战打得滴水不漏,杨展试探性袭扰了几次,没有发现任何破绽,便放弃了追击,重占彭山县后即停止行动。

    没有人知道张献忠被葬在何处,张可望与白文选、王尚礼等人因张献忠树敌太多,唯恐坟茔遭人盗掘,于是悄悄举行了丧事。张可望立刻派人通知三个义弟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返回成都,而且要带着兵回来,一场风暴马上就要到来了。

    成都的百姓经过了几天惊恐的日子,张可望对张献忠已死的消息秘而不宣,却命王尚礼、王自奇、张虎等人迅速夺取成都的控制权,秘密逮捕汪兆龄及其党羽。留守成都的提督皇城都指挥窦名望与张定国是好友,也早就对汪兆龄不满,当即决定配合张可望,派兵控制了皇宫和汪兆龄的府邸。张献忠的四个义子随他南征北战十余年,是和西军这支军队一同成长起来的,军中的每一个主要将领都是他们的旧交,汪兆龄虽然在军队中也笼络了一些党羽,但是和张可望等人完全不能相比。等到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三人赶回成都,汪兆龄一党更加无可与抗,纷纷束手就擒。

    直到此时,张可望才宣布了张献忠的死讯,白文选、冯双礼、靳统武、吴三省、窦名望、王尚礼、张君用、马元利、刘进忠、高文贵、王复臣等人一致拥护王自奇代传的张献忠遗诏,由张可望、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四人统摄国政,以张可望为首,这倒有些像皇太极即位之初的四大贝勒。张可望提出,如今四兄弟的称呼全都是“张将军”,未免混乱,不如恢复本姓。虽然觉得有些不妥,但是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大家并无异议。于是,四个在明末历史上无论如何不可能绕过的名字出现了: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眼前的第一要务就是清算汪兆龄一派,李定国、刘文秀二人不好杀戮,也担心牵连过多,打击面太大,最终决定只将汪兆龄一人处死,连孙可望提议的剥皮实草都免了。毕竟汪兆龄曾经是大西的丞相,这样公开虐杀会影响大西军的威信,因此只是让张虎将汪兆龄悄悄缢死,扔到城外乱葬岗去了。那些阿附过汪兆龄的人总归也是一同并肩作战过的兄弟,最终决定一个都不杀,视罪行轻重各加责罚,最重的罚为苦役,最轻的降职一级。

    等到孙李刘艾四将确立了他们在西军之中的稳固地位,更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西军的未来在何方?

    川西的杨展、曹勋、赵荣贵等部趁着张献忠战死的机会不断对西军发起攻击,尤其是杨展,因为击杀张献忠而名声大震,周围的小股武装纷纷来投,其中还有被袁宗第打败的袁韬,原明朝的偏沅巡抚李乾德也在袁韬军中。李乾德前两年因为被张献忠打败而丢了官,被发配到王应熊军前戴罪立功,王应熊把他派到了袁韬这里,袁韬抗拒袁宗第,其中李乾德的挑唆就功不可没。而甘良臣、侯天锡、马应试等人都已经接受了袁宗第的改编,西军彻底陷入了包围之中。目前杨展虽然还没有遵奉袁宗第的号令,但是也已经接受了嘉定伯的爵位,承认武昌朝廷是合法的大明朝廷,没有和袁宗第发生冲突。

    局面是很明显的,西军如果选择战争,根本没有胜算,张献忠死后西军内人心浮动,孙可望已经侦知很多人在与袁宗第、贺珍联系,其中包括刘进忠这样的重要将领。终于在一次会议上,李定国把问题挑明了:“吾辈本大明臣民,中国沦陷于外寇,则当严辨夷夏之防,以中国为重。今携川蜀百万军民归朝,诚心辅佐,恢复二京,荡清海内,则将来竹帛之垂名可图也。秦国公、靖远侯、光山伯等,昔年与先帝同起,皆我等之叔父。闯西二军,向来携手同心,患难互助,往日虽小有龃龉,终不曾反目为仇。先帝弥留之际,遗言命我等联闯抗清,此正其时也。”

    没人提出异议,其实大部分西军将领心里早就清楚,张献忠从崇祯十三年开始就落在了李自成后面,之后数年中,闯军和西军的距离一步步地被拉开。尽管张献忠自称了皇帝,可西军诸将们却没有他那样的信心,眼看四川各地反叛不断,军事上不断失利,很多人都已经开始丧失信心了,只不过出于对张献忠的忠诚,谁也不会说出来而已。虽然这么想有些对不起张献忠,但实际情况确实是,张献忠的死反而让他们卸下了包袱,而张献忠死得如此草率,更让他们觉得,莫非是天意不让八大王成就大业?闯军大闹陕西的消息,如今已经传遍了四川,西军将领和闯军将领们一样,除了窦名望、刘进忠等少数人之外,大部分都是陕西人,和在四川面对无休止的叛乱相比,他们更渴望过去纵横天下的那种酣畅淋漓的生活,更渴望打回老家去,封妻荫子,光宗耀祖,青史留名。更何况他们过去大多有和闯军合作的经验,与刘宗敏、袁宗第等人是旧时相识,曾经在战场上并肩作战过。

    联明联闯,共抗清军,选择这条道路对于如今四面受敌的西军来说并不为难,但是这条路究竟通向何方呢?没人能预知。他们只能从之后的无数血战之中求得答案,这个答案未必会让人满意,却能让人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