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从明朝来 » 第二十三章 莫林通敌?

第二十三章 莫林通敌?

    自从上次莫林无辜被人参奏通敌之后,尽管莫林还是像往常一样前往太子府,但是内心却发生了变化,一个是太子的变化,莫林感觉太子在有意或无意的疏远自己,或许那一事并没有真正的在太子心中走开,另一个是莫林的变化,每日跟平常一样,然而心里总不平静,总感觉背后有人盯着自己,是谁又说不上来。

    莫林自己知道这事后,虽然太子帮着查了清楚,但自己也求一个安稳,也想再去查查,这两次都是因陈二公子而起的,也是他硬将外国女子塞给自己,本来是想与以前的莫林断了关系,但是回头一想,如果突然改变,或许就会引人怀疑。哪曾想,反而给自己带来这么多的麻烦,早知如此,当初何必呢?何必便宜了赵田这小子呢?

    不过,纵使这样,也没有任何理由说是陈二公子故意将西凉、北江的红楼女子给自己,以前两人可是经常逛红楼的。想到这些,莫林心里有些烦躁,既想去问明白,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口,更有没有一点证据。

    这事一直苦恼着莫林,直到一天……

    “边关报急!边关报急!……”一阵阵急促的声音打破了平静。

    各部大员们在殿内急的团团转,御座之上的皇帝也一言不发。太子率先发言:“诸们大臣们,此事理当如何?”

    兵部尚书乔元朗还算冷静:“臣以为一次兵败说明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可以一次输赢下定论。前者臣就以为,北江几个月来一直示弱,必定是引诱之计。此番两军交战,虽然失利,然我军损伤并不大,莫将军还有一战之力,士气还算高昂。臣以为当整军备战。”

    太子问道:“乔尚书所言极是,只不过应如何备战,又向哪里备战?兵将何来?”

    乔尚书接着道:“兵家所言,出其不意。北军必定认为我军新败,士气低落,便可再派大军南下。如此夷江危矣。当速令莫将军收拾军马,回军固守夷江,再作打算。”

    “臣以为不可退。”众人视之,乃是双虎将军董虎,其人身高八尺,虎背熊腰,当年征战西凉时,一人独点西凉五将而胜,因其名字中有一虎字,打仗又如虎,被武宗封为双虎将军。

    “我军已过夷江,向北推进二十余里,若全部退回夷江,必令士气大衰。此当整顿兵马,再战北江。”董虎言道,“臣愿向陛下请兵,必要挫败北军锐气。”

    皇上听双虎将军之言后,顿时摆摆手,“老将军,勇气尚在,令朕十分钦佩。不过,朝中离不了老将军,朕也是离不了老将军。领兵征战之事,还是交给其他将军。”

    双虎将军董虎年近七旬,断然是不能再去领兵的,这一点皇上还是十分清楚的,忠忠耿耿的老将军还是留在朝中发挥发挥余威就行了。

    太子搀扶着董老将军坐下,轻声道:“西凉、北江对我虎视耽耽,妄图吞并。我南江儿郎岂能坐安?老将军便请宽心。”又对着众臣道:“诸位大臣都很清楚,朝中兵马一半在夷江城,另一半散于沿江各城。想要再从国内抽调兵马,恐怕一时也很凑。唯今之计,本王以为当先守住,再图进取。如若不慎,我国将腹背受敌啊!”

    “太子殿下未免太过于小心谨慎了。”六皇子站了出来,“我有两计:一计将沱城、汉南、小宜口等沿江城池兵将抽调一半,都集中于夷江。兵法有云,集于一点,攻于一点,诚为可破。将国中精锐之师都集于夷江,率先猛攻,在莫将军带领之下,必定能够破敌复土。”

    “六弟此言差矣!”太子回道,“沿江各城哪一个不是紧要之处,就拿沱城来说,相信诸们都会认为此城依江而建,又处于高山之中,江水急流,北江断然不会由此来攻。我看未必。六弟熟读了兵法,我也读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在兵家之中是常有的事。若将沿江各城兵将抽调,倘若敌兵来攻,又该如何抵挡?岂不重蹈卞县覆辙?”(PS:卞县覆辙为宪宗朝时,由于朝政混乱,军力衰弱,北江大举进攻,大军推进到离京城城二十里远的卞县。这在南江朝中称之为“卞县之变”)

    “太子殿下觉得此计不行。臣弟还有一计:目前国中已无兵马,贼兵势大,我军本就无兵力优势,如此两军消耗,想要胜北军将会难上加难。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国中少兵,臣弟的计策就是用藩王兵。东兴王、弘王、左义王、凉王都是先皇封的镇守边疆之王,个个手握重兵,此时西凉虽与我对峙,但想攻破我军,是不可能的。所以,臣弟以为可以令藩王出兵。这其中东兴王兵将最强,可令东兴王统兵,与夷江莫将军合兵一处,共议破敌之策。我军势大,攻破北江指日可待。”

    此计说完,殿内一片安静。

    众人都知道,之所以会造成目前国中无兵的情况,根源就在于藩王,大大小小的藩王足在二十多个,而上面提到的都是二十个中的大藩王,不仅番地大,而且这些藩王对朝廷朝廷号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诚然,有这些藩王在,边疆是比较安稳,但是藩王自己不断壮大,而朝廷的力量却在不断的削弱。

    这几年来,皇上和太子一直也在为藩王之事担忧,这些不太服管的藩王们,总有一天会成为朝廷的负担,也会成为朝廷的威胁。北江不就是鲜明的例子吗?想当年,北江地广人稀,为了拓疆,先皇在北地封了几个王,没想到过了十几年,这些藩王慢慢发展起来,便相互吞并,全然不顾朝廷政令。到后来,北地一统,便有了北江国,与南江国相对立,每每说自己是正统,妄图吞并南江。

    此时,六皇子献计说让藩王统兵御敌。不考虑藩王作乱的可能,单就应对北军之事,或许派藩王进军是非常不错的,一来可以解决国中兵力少的问题,二来可以对北江形成压倒之势。但是藩王们也不是傻子,让他们出兵,没有好处是不会干的。就算朝廷不给好处,他们带兵打仗,难保心里没有小算盘,哪天变得更厉害了,很可能连朝廷都不会看在眼里,到那时再想解决藩王,那就难于上青天了。

    所以,请藩王出兵,总体上是弊大于利,搞不好,藩王们并不是统兵北上,而是南下,就会导致皇位更迭,国家混乱,北军再趁势南下,国破都说不准了。

    “放肆!”皇上突然大怒,“怎可出此混帐计策?”其实皇上心里明白的很,就算是用藩王兵,也不可能是藩王带兵,那不是等着来威胁皇上吗?

    六皇子一惊,见父皇动怒,立马跪殿前,“儿臣并无他意,也只是担心边关,想着只要能够打退北江,复却故土。并不曾有其他意思。”六皇子心里的盘算别人不知道,但却瞒不了皇上,藩王统兵是禁忌。如果只是私下说说,皇上只是一顿责骂,但是当着众多朝臣的面说这话,就很不应该了。这给了朝臣们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希望,既然国中无兵,何不用藩王兵,由藩王统兵,同时解决了兵将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但是朝臣们并没有考虑到皇室安危、国家安危的问题,说直白点,朝臣们一辈子不管怎么奋斗,始终都是臣子,只要是南江的臣子就够了,管他谁来当皇帝呢!但是对于皇上、太子来说,就不一样了。

    “罚抄《宗训录》十遍!”皇上处罚了六皇子。

    “皇上也息怒,六皇子也为国担忧。”为六皇子说话的是将军董虎。

    看在双虎将军的面子上,皇上怒气慢慢消了,“众位爱卿。可想到良策?”

    众大臣们都不语,似乎也想不到什么好的计策了,因为形势还算是比较明朗的,北军依然势大,若要强攻,恐怕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了。如处置不当,导致更大的兵败,莫说光复故土,很可能就连夷江之南都会危险。

    见大臣们也没有什么意见了,皇上便道:“就依乔尚书之言,但要改一改:着即镇北将军莫正雄在夷江之北安营扎寨,站稳脚跟,再徐图北江。切莫轻敌冒进。”

    解决了夷江城莫将军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夷江沿线其他城池的安危问题了,国中没有再多的兵将,朝中的将军又年迈不能统兵,又该如何处置呢?既要保证过江兵马的安全,保证粮草供应,又要想法给一些险要城池增兵,但又不能运用藩王之兵,这些问题着实让人头痛。

    莫林也随太子带到了大殿,见大臣们都没有对策,便欲发言,又恐人微言轻,又怕言不得当,冲撞了皇上或其他大臣们。但想到国家大事,岂可因个人祸福而避之?

    ————

    PS:卞县覆辙为宪宗朝时,由于朝政混乱,军力衰弱,北江大举进攻,大军推进到离京城城二十里远的卞县。这在南江朝中称之为“卞县之变”。

    PS:《宗训录》是当朝先皇评议“卞县之变”的语录,讲述了“卞县之变”的产生过程,强调了后世子孙都要引之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