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说我是神你信吗? » 第七章 湖广购粮

第七章 湖广购粮

    湖广,武昌府。望山门外水陆街码头。

    这里是湖广乃至中国最大的货运码头。也是大明王朝南粮北运的起点。水陆街两岸修建着数以百计的粮仓。来自湖广各州府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这里。又通过这里起运经扬州走运河送到北方各地。

    在这个全国最大的粮食集运中心。每年有高达600万石的粮食从这里装船运走。半数的粮食是作为赋税或军粮卸船装船。然而这只是纸面数据。实际上,在这里经过官员和小吏们的上下运作。最少2层的公粮变成了私人的名字。

    水陆街有个酒楼叫临江楼。据说洪武年间就有了。幕后的主人不知道是谁。有人说是楚王。也有人说是南京的某位功勋。总之,来这里的人非富即贵。大多是谈与粮食有关的买卖。

    李敏和吴喜贵、高杰三人(农民军首领之一)也来到这里。准备会面一个库房管事。

    “高杰。你说李洪基他们为什么要走?”

    在临江楼包房等人的时候,李敏站在窗台边。瞅着与高杰独处的机会问。

    高杰听到李敏询问,嘿嘿一笑。

    “黄娃子。心野了,收不住了。我倒是想早日安定下来。”

    李敏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高杰就是前几日按照水泵的农民军首领。历史上说他身形高大,长相俊美。李敏偷偷观察觉得确实算是个帅哥。

    李敏感慨:“这人啊。就会被欲望驱使,要么成功。要么灭亡。”

    在得知这伙农民军居然是发迹以前的李自成一伙。为首的五人正是李洪基(李自成)、高杰、高一功、刘芳亮、李来亨。后世赫赫有名的刘宗敏以及田建秀、郝永忠(郝摇旗)、李岩等人应该还没有加入他们的队伍。

    农民军在吴家堡安顿下来后,就在李敏的安排下烧砖瓦、盖房舍、造梯田、修水利。打算晚点找个机会和李洪基好好聊聊。可是,没想到李洪基一声不吭。突然,就带着3个老乡和他侄儿虎子(李过)离开了。

    “也许,这就是他人生的宿命吧。”

    脚步声响起,李敏收回思绪。

    吴喜贵一脸媚笑的领着一个身穿丝绸留着八字胡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吴喜贵给李敏介绍道:“娘娘。这位就是陈管事。”

    李敏走上前刚准备说话。

    陈管事看了一眼李敏突然就怒气冲冲的说道:“胡闹。你们是在戏耍我吗?”

    他说完转身就要离开。

    李敏带来的几个人在门口将其拦住。

    “你们……”

    陈管事一愣,转过身说道:“你们想干什么?”

    陈管事名叫陈常林。是黄冈府人早年读书考取秀才功名后就停滞不前。后来通过人介绍到了武昌府豪商黄家做了一名账房先生。

    也是天意弄人。崇祯帝即为任命蒋芳逊为户部湖广司员外郎主管。主管湖广粮食押运。蒋方逊新官上任黄家设家宴欢迎。酒桌上蒋芳逊一眼就看中了陈常林的妹妹玉珠。就这样陈常林得道被授予水陆码头库管一职。

    水陆码头共有库管6人。陈常林为其中之一。上任后他才知道这里面水多深,天有多黑。比方说他手上这20万石的大米。按理说是崇祯3年的夏粮。早就应该在去年秋天押解北上了。可是呢。这些粮食在官吏的运作下。早已做成了消耗。也就是说账面上已经没了。消失了。

    20万石粮食只占600万石的3.3%好像也不多。可是,这只是南粮北运的第一关。还只是陈常林负责的这一份。陈常林纠结过,可是,他管不了也不敢管。他受命将粮食卖掉。可是,那些前来询价的都黑的很。将粮价压的很低。8分甚至7分都有。要知道北方粮食一石都涨到3两银子。这些人怎么不去死啊。

    前天陈常林下面一个帮闲说有北方来的豪商愿意除1两以上买米。陈常林原本是不信的。他觉得这批粮食能卖到9钱就烧高香了。上官催促,陈常林业务不熟心急如焚。昨晚还想:不行就干脆8分卖给山西来的商家。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今天接见了这位自称来自陕西来的吴员外。陈常林知道陕西受了灾。也许这就是他们愿意出高价的原因吧。可是,没想到一问。吴员外也不是主事。只是个跑腿,说主事在临江楼等着。陈常林于是就跟来了。

    整个临江楼的天字一号已经被包下了。门口的家丁身形健硕面色刚毅到像是富贵人家。可进门来一看。好家伙。来谈事的居然是个年轻的女子。这不是调戏人吗?有这么大的买卖派个女娃娃来谈的吗?

    不管陈常林如何想。脸色如何变化。李敏不在乎。她挥挥手。那几个人遵命走到外面关上房门。

    “我们当然是买粮咯。”

    李敏伸出手。

    “陈管事请坐。”

    陈常林哼了一声。

    “叫你家能当家的人出来。派个女娃娃谈个什么谈。”

    陈常林还是不信,谁家会派这么个女娃娃来谈这么大买卖。他猜想主事的人肯定藏在屏风后面。

    李敏一笑。

    “原来是这个。陈管事。区区二十万两银子的买卖我还是能做主的。”

    李敏说完给高杰一个眼神。

    高杰将身上带着的钱匣子拿出来打开。

    钱匣里显露出一叠银票。

    “每张1万两。这里是30万。”

    李敏笑了笑。

    “陈管事。现在我们可以谈了吧。”

    陈常林看到钱匣和里面一张张大额银票。深吸一口气,慢慢坐下来。

    “20万石稻米不是小事。一个不好可是要掉脑袋的。这如何交接、需要多少人手都马虎不得。可出不得一丝一毫的披露。”

    李敏笑着说道:“陈管事多虑了。你只需要把库房位置和钥匙交给我。让当值的兵丁、力夫、值守休息三天。我们自己安排人运走。”

    陈常林望着李敏问道:“只要三天?”

    李敏点头。

    陈常林伸手去摸钱匣。高杰拿出匕首扎在桌子上。陈管事吓了一跳。

    李敏摆摆手。高杰将匕首拔出来收回去。

    陈常林拿过钱匣将里面的银票拿起仔细看了起来。

    “居然是真的。看来是我格局小了。”

    陈常林收住心神。慢慢将银票放好关闭匣子。

    “行。明天这个时候还是这里。我们一手交钱一手交钥匙。”

    陈常林伸出3根手指。

    “3天。就3天。不管运不运的完。我都必须要拿回库房钥匙。”

    李敏笑了笑。

    “就3天,不管运不运的完。剩下的就不要了。钥匙原样奉还。”

    陈常林点点头。

    “好。告辞。”

    等陈常林走后高杰小声说道:“要不要去摸摸他的底?”

    李敏笑道:“不用。银钱对凡人如宝。对我就和石头差不多。要多少有多少。”

    高杰若有所思。

    李敏望着吴喜贵问道:“吃住的地方安排好了吗?”

    吴喜贵连忙说:都安排好了。

    “好吧。上菜吧。早就听说东湖的武昌鱼不错。可惜……”

    李敏笑了笑。

    “好几百年了,也不知道味道是否一样。今天也尝尝这人间美味。”

    吴高两人对视一眼。

    吴喜贵说道:“娘娘吩咐过不敢懈怠。早已命人准备,现在就可以上菜。”

    三天后。20万石(1万2000吨)粮食就通过天启号运送到了陕西。

    当饥民和吴堡百姓看到从天而降的粮食雨后都欢呼雀跃起来。

    消息传开,陕北各地的灾民听说葭州吴堡有吃的。拖家带口结伴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