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人生万道论 » 四 论子母之贪

四 论子母之贪

    人生万道论四

    论子母之贪

    —周北辰

    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里写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赵太后刚执政时,遭到了秦国的猛攻,求救齐国,齐国却要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发兵相救,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这么能舍得呢?

    后来左师触詟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今长安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一旦你老人家去世了,长安君凭何在赵国自主其位,不若乘今天的机会让他替国家立下功业”

    赵太后思量再三,终于放长安君为质于齐,齐兵出,遂解其违困。其实人间所谓真正的喜爱,是放手让他长大,就像老鹰,要残酷的让雏鹰学会飞翔。也如兔子,需早计谋挖窟免得猎人罟网,何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你站在远方,心里说,不必回头。

    但有些父母太过贪爱孩子,恨不得为孩子操劳一生,生活中的种种琐事,总是舍不得放手,非要把什么都预备好了,使之成为妈宝男,可是,在深处而言,其实是沉沦于贪欲,乃为一种妄念。妄认客尘以为自身,不过迷失失道。因为子女是即我而非我的人,即一切众生的灵魂俱混沌而生,大家本无瓜葛,而其躯体,性交而成。但瓜熟蒂落,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足够,众鸟酬鸣为的不是竹子,长风亦为竹子越岭而来,一切皆为自身。故轮回中,一切相遇皆是虚妄,梦中花,水中月,前尘看尽,一念成仙。若太过于执着,则生贪念,便是前尘虚妄,惑汝真性,认贼为子,失汝元常。

    佛家有一个公案,有一家人有婚事,请志公和尚去念经,和尚一进门槛,便念道:“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

    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

    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

    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这便是什么原因呢?便是由于长辈失去自我,贪爱子孙,临终放不下对子孙的执着,于是投胎在其周围。原来,这位祖母在临终时,她拖着孙儿的手,心里很舍不得。她说:“你们都成家立业,惟独我这个小孙儿,没有人照顾。唉!怎么办呢?”老泪横流,说完便去世。

    她到了地府,阎罗王便判她:“你既然这样宠爱孙儿,还是回去做他的妻子,好照顾他。”于是,祖母便托生来做孙子的太太。所以世间上的前因后果,有时是很可怕的。

    由于贪爱之心,一家人六道轮回,为猪为羊,相互辗转,不得解脱,这不是很恐怖的事情吗?当然这是佛家之事,我也不知道真假。但我们生活中,却是极应该父母放下对子女的贪爱,子女放下对父母的贪念,因为种种贪爱,本身便是一种罪过。

    人类之所以从母系的乱欲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是因为每一个生之为人的,需要诞生其独立的意识,才能完成其生命的成长。而所谓亲属,是一种小范围的群体意识,这个群体接触得最久,群体里的个体和个体之间有很深的私线缠绕。根据阴阳的变化规律,阴阳的个体在靠近的接触过程中,或相吸相引,或相互变化,于是群体内的个体似乎有心灵感应。

    便很容易在相吸相引中,生其执念,大家是一个群体内的小个体,受其影响太重,便很容易在累生的轮回中纠缠在一起。佛道为什么叫出家人,便在于断绝整个家庭的影响,出离整个家族的私线缠绕,故为出家人。又或许有人应具备感情来作为一种悖论,岂不知,一切众生的灵魂皆是混沌所生,乃是一种自气自生的状态,其灵魂并非阴阳交媾而来,而后天因贪念性交,见其男女相媾,随生其念,不过有这么一点关系,借之而来。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便以色杂妄想为身,聚缘内摇心中奔逸,昏扰本相以为心性。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爱欲交媾,心中浊乱,便沉溺在后天的阴阳纷扰中,一受其成形,慢慢便把自身的本性遗失,执着于男女之相。故本性一旦禀受阴阳成为形体,形体就一直存在着等待耗尽为止。男女相吸相引,相互伤害和摩擦,驰骋追逐于其中,而不能停止,不是可悲的吗!终生劳碌奔忙而不见成功,疲惫困苦而不知究竟为了什么,可不是悲哀的吗!这样的人虽然不死,又有什么意思呢!

    故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要追求自己的思想,追求自身的独立,追求自己的道德品行,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胡适文章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我的思想与他相似,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都要追求自己独立的人格,无论是经济上的独立,还是思想上的独立,都要追求。人间喜欢把一群人联系在一起,如一个家庭,如一个群体,但于我而言,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每个人都平等自由,因为每个人的路,都只有自己才能走,没有谁能帮助谁。

    但大部分人都有一个问题,便是道德高尚论。就是张口闭口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为了孩子。这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也不问问对方是否需要。

    春秋战国有一个鲁王养鸟的故事,说鲁国飞来一只漂亮的鸟,鲁王很喜欢。鲁王给这只鸟听最好的宫廷音乐,喝酒,吃肉,最后这只鸟饿死了。

    所以,很多说为了别人尽心尽力,但很少问问别人是否需要。过去改革开放之前,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只会饿死人。而健康的社会观,应该是每个人都去追求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自由,自己的独立,社会有一个无形的手,自然会做好最合理的资源分配,最后每个人和整个社会就都好了。

    但是乎几千年以来的思想观,父母为子女而活,子女为父母而活,到底最后谁为谁而活,我则不知道了。但是我既然是一个追求新思想的人,便否认这一种价值观,我认为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也只能是为自己而活。

    我们一定要分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外物与内心的区别,于一切外物的执着尽为贪,求不得,放不下,则为苦。不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永远不会快乐。无论你身体再好,你再富有,可是你的灵魂有缺陷,你都不会真正的解放。

    看破放下,才能真正如愿自在清凉,千万不要因为贪念,如祖母贪孙子一般六道轮回,永不得超脱,人间都是戏,生死一场梦,对别人,别物的贪念,都是如水上花,如火上电,不如不见,尽为妄念。

    人的意识必须要学会回到自性身上,于诸外物不动如山,于阴阳色根,幻欲幻境,俱不为其所迷。一切的迷俱为贪,心中有贪,其心不能定不能净,岂非得人爵而丧天爵乎?人和人的情感满足,是勉强不来的,父母和子女不是要永恒的绑在一起,做相互情感的满足。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乎?

    行走于山林草间的风,薄海同悲,群莺乱飞,而且幽阶一夜苔生,人生其贪念迷惑。而天籁之风,天地与我合一,而万物与我化生,发乎万物之本性,不受任何的束缚,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推于天地,通于万物,使之其魄不崇,其魂不疲。汝却不闻,只想枯死异邦,或萎瘪瘪地咳嗽。有的还白发飘蓬地无法归根。如果我也能在啜泣长叹之后把伞挥得如此轻松曼如,道家大宗师则不必哀伤到了绝望、浮根四尘,生死相续,我且暂喝一杯酒,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