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云暮谣 » 随笔15·礼

随笔15·礼

    这一篇随笔,以“礼”为题,似乎并不是太合适,因为我自己,对于礼的了解,也不是太深。读儒家经典时翻开过《礼记》,却是未曾像《金刚经》《易经》《老子》《庄子》这些一般去逐字研读,辅以多个译本、解读。

    今天是11月22日,16年前的今天,汉服爱好者王乐天身着汉服出现在河南郑州街头,被媒体报道,获得广泛关注。此后,这一天就被定为汉服出行日。

    前几日刷微博,却是突然刷到一条关于汉服袍子的黑料。事件大意就是,某学校汉服社团去拍摄外景,恰好碰到别人在测绘,因不识测绘仪,便以为别人是在盗摄,遂上前去将价值20万的测绘仪摔在地上砸坏。

    当然,这个事件已经辟谣,被证实是假的,拿出的图片也是几年前的,当时还用来黑lo娘。

    谣言贴刚出来时,评论的风向几乎是一边倒的——说汉服娘怎么怎么样,素质低下见怪不怪云云,而且赞同者无数。却没有人去质疑这件事的真假,去发现图片中的种种问题——或许可能也有,却不被人重视,最终埋没在评论堆里。

    不过,谣言贴上了热搜,转发评论不计其数,辟谣帖却反而上不了热搜,转发评论也少的可怜。甚至,在谣言贴下面还出现了不少“现场怪”,信誓旦旦的说,这个事情是真的,我\\我朋友\\我亲戚\\我朋友的朋友就在这个学校,亲眼看到了。到辟谣时,这些“现场怪”自然是不见了踪影。

    事件虽是假的,却也值得警惕。

    毕竟,没有什么事情是空穴来风的。而在这一边倒的评论下面,除了那看客心态,被带起来的节奏,跟风的人之外,还有一些人却是情绪激动,抓住机会就吐槽汉服娘的各种问题。看起来,似乎本就对汉服娘没什么好感,抱有太多的成见,只是趁这个机会一吐为快。

    只能说,是有一部分汉服女孩素质确实不是太好,然后让一些人因此对汉服也抱有了成见吧。

    就连汉服娘这个词,不知什么时候,也成了一个贬义词。

    曾经就有过报道,说有女孩穿汉服出行,被路过的女孩说她穿的汉服是山的,然后上前去将那山的汉服强行扒下来的事例。类似于这种事,还不只是个例,各个版本的视频也有流传。

    事实上,这种所谓“十级汉服娘”“汉服警察”在袍子中也是不讨喜的。

    在这次事件的评论中,我也找到了几条类似的事件。

    诸如此类等等,其实并不是服饰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因其穿着是汉服,所以被贴上了汉服的便签。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汉服复习,首先是礼的复兴。

    这句话,已经不知道被陈述了多少遍。

    那么,究竟什么是礼,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不负礼这个字呢?

    如这个评论:

    其实通过此类的评论,也能看出这样一个现象:一些汉服袍子,在网络上的言论确实存在不当的地方,言论过激或者干脆粗口,这就让一些路人连带着对汉服也没有什么好感了。

    此类言论,在讨论汉服山正的评论区是最常见的,具体言论,就不加以举例了。只能说,争论一旦开始,能心平气和的向路人解释汉服、山正、版型、形制的袍子都不是很多了,吵着吵着,就是一句键来,人人化祖安文状元,双亲键在、族谱升天的这种。

    谁先开口不得为之,但在路人眼中,汉服袍子素质不高倒是成了事实。

    其实,人还是那些人,只是因为穿着汉服,而被贴上了汉服的标签,这个锅,自然也是汉服来背。

    老实说,“袍子”这个词,我并不是很想拿来用,而汉服娘、汉服女孩等又都带有很明确是性别倾向,所以干脆,选用了袍子这个词。

    汉服于我,文化的意义要大于服饰的意义。很多袍子,接触汉服乃至穿汉服,是因为觉得这是一件好看的衣服;而我,最初接触汉服,却是因为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意义,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中缝、分裁四片、左右衽等都有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历史上几次汉民族政治中心南移都以衣冠南渡来代指,三百多年前,满清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了奴役汉人,下令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遂汉服断代。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