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相守与陪伴 »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十一长假因为疫情在家静默,躺在沙发里刷朋友圈时,看到一条这样的推文--下一次见面,也许就是很久以后了......配图是她返程时父母恋恋不舍挥手送别的情景。一句简单的话,戳中了我的泪点。

    疫情常态化之后,许多人才明白,原来简单的回家,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就像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说的那样:“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的宏远。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然而,在人世间,比起来日方长,还有时间和现实生活的残酷,人生短暂,有太多的不堪一击的脆弱,有数不清的始料未及,于是,恩情就变成了遗憾,永远无法报答。

    几年前,三家大型调查机构联合对25--50岁的人做了一个名叫“不在场证明”的社会调查,结果发现:63%的人每年只有不到3次家庭聚会,每年与父母见面沟通的时间平均只有78小时。当时我看到这个调查数据,我的心里好像被谁重重捶了一拳,疼的发闷。

    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一条心酸的热搜。长沙一位64岁的独居老人易大爷,几年前中过风。走路一瘸一拐,但每天都会下楼遛弯。可那天邻居突然发现,好几天都没看到他了。她就去敲易大爷家的门,无人应答。报警开门一看,易大爷躺在了床底,双脚被翘起的床板卡住了。原来他从床上摔下来已经四天了。众人进门之时,他已经奄奄一息。联系到了易大爷的女儿后大家才知道,女儿也曾想接着父亲一同居住,但易大爷不愿意拖累女儿,便独居在老房子里。易女士会定期回家探望,也会电话联系,甚至就在被救的前两天深夜,易女士还回家了。那时她敲门、打电话都没人回应,她以为是父亲睡着了,就离开了。结果没想到父亲那时已经瘫倒在了床下……幸好易大爷有个细心的好邻居。

    但这条新闻看的让我心酸。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倒在家里的独居老人了。也不是第一个,不愿麻烦子女的父母了。他让我想起了那位81岁独居老人的遗书。“我于昨晚走了,走时心如止水。当你接到通知回来办丧事时,记得开窗通风才不会被染病,遗体速火化,一切从俭。”到死他还在想着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可或许他也没想到,自己的尸体被发现已是两个月以后了。

    诚然,25岁到50岁正是终日忙碌的年纪。大家都忙工作,忙社交,忙恋爱,忙孩子。确实一年到头,只有国庆、春节这样的长假才会考虑回老家一趟,前提还是没有任何意外或者家庭安排。而到了家,可能大部分人的时间还是在走亲戚、应酬,跟朋友聊天,或者低头独自刷手机等等,真正能跟父母好好聊聊的时间,甚至都没有78小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不在家的日子,父母都是怎么过的,都在干什么?抖音和热搜上大家也许都刷到,年迈的父母经常站在家里的监控下那寂寥的模样。亦或是孩子离家返程,他们在路口目送,久久不肯回家,目光呆滞而瘦弱的身形......

    如果每个人的寿命用900个格子表达的话,那父母50岁以后,我们每天和他们见面的时间还有多久?如果每一天见面的话,就剩下300格;如果每个月见一次,大概就剩下20格,但如果一年才能见上一次,那么加起来的时间连一格都不到......触目惊心的数字触动了我的心,我门是否从未想过,时间就剩下那么一点!

    季羡林在散文《赋得永远的悔》中写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人们总以为来日方长,轻视了时间的残酷。总期待功成名就,却忘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待到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只剩下后悔的孝顺,还有意义吗?就像《外婆》中的那句歌词:“外婆的期待,慢慢变成无奈。大人们始终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

    父母要的不多,有空时带着爱人、孩子,常回家看看,平时多些电话问候,节日时,回家吃个团圆饭。生老病死的后三样,没有谁不害怕,别让父母在孤独中老去。父母恩深终有别,养亲末待离别时。时光不等人,他们老了,只有你了,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