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元璋 » 第二百零八章;六部之外再添一部:财部

第二百零八章;六部之外再添一部:财部

    奉天殿内,兄弟两人又恢复往昔,一阵打趣过后,两人也是开始商议起宝钞的事情来。

    “哥,说回正事,这个大明通行宝钞,我认为,可以发,只要我们做好了,这事绝对是利国利民,流传千古的幸事!”

    朱元启目光灼灼的看向朱元璋,这件事,在朱元启看来,很有搞头,这事本来他也想提了的,如今朱元璋提出来,也正好。

    现在民间广泛流通的,仍旧是铜钱,大额交易使用的是金银,实用性这块来说,携带可以说极为不方便,铜钱这些几文几十文还好,要是几贯带身上,都不好带。

    朱元启想着,带着几百上千个钢蹦在身上的场景,想想都头皮发麻。

    朱元璋听着朱元启的话,脸上的笑意也是收了起来。

    “咱也觉着可以推行,其实咱之前想的,用宝钞去换银钱,这样大明国库就有钱了。

    虽然弟你在前元廷那里缴获丰盛,但北地的治理,实在太需要钱了,季迪已经到了北平(朱元启已改名)了,经过他一路的观察,传回的信件中也说明,北方百姓比之前的南方百姓更为艰苦。

    接下来他准备与陈祖仁、李国凤几人在民间再查探半月,了解清楚情况之后进行。

    初步的来信当中,就已经表明了需要的钱财与粮食,咱照着季迪传来的信件预估,你从前元廷缴获来的钱粮,北方治理至少需要一半以上。

    加上朝廷本来的用度,以及大军的用度,不够啊,咱只好想出了这个法子。

    现在听到你说的,咱也觉着,既然要推行,不如直接做好了,以免朝廷威信受损。

    咱也不求着什么流传千古,流芳百世,咱只希望,这次推行宝钞,能够让大明富裕一些,是能够真正实惠百姓,利国利民的,这样咱就欣慰了。

    所以啊,在这件事情上,弟你一定要刚才一般,时刻点醒咱,你读书比咱早,知道的比咱多,这一方面,咱真得好好学一学,这事,咱们兄弟一定要把事办好。

    弟有没有信心?”

    朱元启听后,既是沉重,又是高兴,还有些无语。

    北地的情况,他比朱元璋清楚,当初他就知道,要想治理,必然会付出很多钱粮,不然难有成效,至于高启几人的做法,他也无比赞同。

    当初他就与高启说过,北地情况与南方不同,不能将南方所用的办法直接用在北地,如今他们去亲自查探,这让朱元启无比高兴,虽然会耽搁一些时日,但北地的治理,不是这半月一月就能做好的,没有两三年,哪里会这么快就有成果。

    至于朱元璋后面说的,朱元启就很无语,为了让他做事,这么夸他,他都不好意思了,而且朱元启很清楚,现在朱元璋的见识,是一点都不少的。

    寺里的时候读的不过是佛经,到了后面,基本没怎么正儿八经看过书,要论学识,朱标或许都不比他朱元启差。

    到现在他还没有露馅,无非就是那些文事他一点去参与的想法都没有,以及他的认知与眼界,让他能够一直保持而已。

    不过对于朱元璋能在宝钞这个事情上有着清醒的认知,朱元启还是非常高兴的,历史上朱元璋发行这个大明通用宝钞,可以说来得快,去得也快。

    历史上大明通用宝钞的发行,可以说富裕了朝廷,也让底下得益阶层富裕了,但是让老百姓却是更加贫穷,曾经一度,老百姓手里的宝钞居高不下,每一户人手里的宝钞都非常的多。

    加上朱元璋没钱就印发宝钞,以此循环,没几年,宝钞就崩溃了,百姓手里的宝钞不值钱,官员以及一众利益阶层,利用宝钞却是赚得盆满钵满。

    另外历史上朱元璋发行的宝钞,是不回收的,尤其是折旧之后,官服不认,百姓只得低价用出去,而朝廷从民间收取的,大部分仍旧是铜钱或是金银,那段时间,哪怕是发出去的军饷,都是用的宝钞。

    也就是那几年,可以说大明朝廷是真的赚了个盆满钵满,满朝欢喜,唯独最下层的人,是被剥削、利用的。

    现在朱元璋有做好宝钞推行的心,朱元启怎么能不欣慰。

    “哥,宝钞的事,需要一步一步来,首先一点,我们不能只要国库没钱就印发宝钞,必须要有规律。

    其次我们所收的赋税,以及其他的一些盈利,都要收用宝钞才是。

    除了我刚才说的,就是宝钞的折旧处理,我们也要做好准备,像这个宝钞,在民间所用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出现折旧,对于折旧的宝钞,我们也要根据折旧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兑换。

    而宝钞的推行,我们不能只依赖地方府衙,就像刚才说的,可以建立一个大明皇庄,以皇庄推行宝钞的流通,地方之上,百姓可以在皇庄兑换宝钞,这样也是方便百姓。

    只要我们朝廷开始进行使用,加上官员的俸禄以及大军的军饷,都是如此,百姓自然就会开始使用宝钞,以宝钞代替银钱。

    当然,民间百姓也可以使用银钱,不能直接断绝,但只要朝廷以使用宝钞,时间一久,百姓见到宝钞就如同他们使用的银钱一般,他们自然会偏向使用宝钞,因为宝钞更好携带。

    然后最重要的,就是配合宝钞的律法,必须得一同实行,故意损坏、仿制、以及商贩拒绝使用等等,都要进行相应的律法惩处。”

    在朱元启看来,与宝钞一同使用的律法并不难,在现在本有的律法之上进行增添或者改变就行。

    而且,任何新事物的执行,中间都会出现问题,无论现在商议得有多严密,执行过程中都会发生大小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去发现,去改变,去重新执行了。

    对于这点,朱元璋也表示很认同,只要对于民间是否使用宝钞,朱元璋更是没有担心,在朝廷都使用之下,民间肯定会进行使用,尤其是这个宝钞,又不是什么新奇之物,会让人抱有警惕之心,尤其是他与朱元启在民间的威望,以及大明的威望,能够让百姓能够更加放心。

    朱元璋同样担忧的是,在宝钞流通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今能够商议的,都是他们能够想到的,但即便是这样,就真的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吗?朱元璋不信。

    这事就像他自己说的,既然决定要做了,就得做好,不然就是出力不讨好,大明在百姓心中的威望会降低,他与朱元启也同样如此。

    朱元璋思索一会,才缓缓开口。

    “行,那就先这样吧,明日与百世他们一起,再好好商议一番,到时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出来。

    另外,咱准备让宝源局全力印发,反正这个事,是肯定要办的,只是过程还有待商榷,那就将宝钞提前准备好,一旦议定,那就开始实行。”

    朱元启点点头,现在确实可以先着手进行准备,朱元启随即又想到一个问题。

    “哥,这宝源局与宝钞推行,你准备单独成立机构还是将他挂在户部之下?”

    这个问题朱元启十分想知道,他是极为不想将这个两个机构再挂在户部之下,实在是户部的权力已经不小了,六部当中,户部、吏部、兵部完全可以说是常青树,尤其是户部。

    朱元璋听了却是瞪了朱元启一眼。

    “咱还没老呢,怎么会把宝源局以及推行宝钞的部门交给户部?咱准备由咱直接管理。”

    朱元启听后,也是松了一口气,随即看向朱元璋。

    “哥,我有一个想法,要不再成立一部吧,财政部,可叫财部,或者金部,用于管理大明的银钱。

    至于户部,好好管理人口户籍这些事就好,又管人又管钱,这也实在太操累了些,得为他们减轻一些压力才是。”

    朱元璋一听,眼前一亮,减少户部的权力,这简直不要太符合他的心意,在他这里,下面的权力越分散越好,这样可以集中在他手上。

    随后,朱元璋顿时笑了,两兄弟对视一眼,俨然就是一对狐狸。

    “弟说得是,六部人手都差不多,这户部干这么多活,确实太劳累了一些,明日先确定宝钞推行,宝钞推行一事确定好之后,到时候你提出来。

    只要百室他们同意,过两日朝会,定然能够实行。

    不过,这名字,还是叫财部吧,钱部听着俗气,至于金部,咱是既不喜欢,也觉得俗气得很。

    至于这财部的尚书以及侍郎,弟你有人选没有?”

    朱元启听后一愣,尚书以及侍郎人选,他上哪知道去?朝堂上的人他都认不全,让他举荐,他都不知道举荐谁。

    随即眼神幽怨的看向朱元璋。

    “哥,这事你问我,我上哪知道去,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连朝堂上的人都认不全。”

    朱元启气愤的说完,突然灵光一闪,在朱元璋有些不好意思的神情中急声开口。

    “哥,我想起来了,之前在江浙时,知道一人,对财政这块很是熟悉,叫沈秀,字仲荣,又号万三,居住在苏州,哥你可以让锦衣卫打听一下。”

    朱元启也是突然想起了这么一号人,沈万三,虽然电视上将他传奇了一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还真是一个理财能手。

    朱元璋随即也收起了惊愕之色,开始思索起来,没一会才开口。

    “这沈秀,咱会让人去打听,若是真的合适,咱就让他进入朝堂,不过,即便他能力真的不错,初入就为尚书,怕是不能服众。

    而且,把大明的钱财交给外人,咱也不放心,你觉得,让文正来做这财部尚书,如何?

    文正是咱们的侄儿,绝对不会做对不起咱们老朱家的事,也不会做对不起大明的事来。

    而且尚书之后,还可以进入内阁,这内阁正式实行,也是势在必行,到时内阁有咱们老朱家的人,咱都能放心不少。”

    朱元璋是真的不放心让别人来坐这尚书的位置,要是这财部尚书有贪心,他朱元璋连觉都睡不好,交给自己放心的人,他也不至于一天提心吊胆的。

    至于为什么让朱文正来,就是因为朱文正是他与朱元启的侄儿,是他们老朱家的人,朱元璋也放心。

    朱元启听后,皱眉沉思一会,便是有了想法。

    “哥,你这个担忧,我能够理解,但文正他对于这些,都不会,怎么做?

    而且文正对军事这块,有很高的天赋,来做这尚书,岂不是有些浪费了?”

    在朱元启心中,还是有些不愿意的,朱文正在军事上的天赋,比李文忠都还要好,来做这尚书,简直是浪费他的天赋,而且最重要的是,朱文正对这块一窍不通,到时候别整出差错来。

    朱元璋听后,却是一点都没有在意。

    “这不用担心,不会可以学嘛,咱当初也什么都不懂,现在呢?不也都知道了?

    至于军事天赋,虽然可惜了一点,但也没有办法,而且军中的大将如此之多,不缺文正一人,反倒是这里,需要他。”

    朱元璋都这样说了,朱元启还能怎么办,实在是他也想不出更好的人选了,而且不管选谁,都不怎么适合,朱文正来做这财部尚书,还能让那些人闭嘴。

    “哥,这样也行,不过这事,最好还是得先给文正沟通一番,现在他们都大了,强制的安排,只会让他们心中产生抗拒,这事别弄到最后,坏了感情,那就不值当了。

    另外,那沈秀,哥你要抓紧,到时若是文正真来做这财部尚书,这沈秀将会是文正手下的大将,不管是对文正,还是对财部,还是对大明,都很有帮助。”

    朱元璋见朱元启同意,心中也很是高兴,至于朱元启再次提起的沈秀,朱元璋也是深深记在心头,朱元启如此推崇,朱元璋也很想见一见这人,是不是真的有大本事。

    “弟你放心,这事咱肯定得先与文正说一说,相信他也能够理解的,就像弟以你说的一般,身为咱们老朱家的人,就该为大明做出奉献,这一点,不管是咱,还是你,包括文正,都得去做到才是。”

    朱元启心中一叹,如今,也没有更好的人选,而且朱元璋也说得不错,如今也找不到更好的人选。

    朱文正不管怎么说,都是老朱家的人,起码放心,而且进入内阁,也不用担心内阁的人有异心。

    再说句难听的话就是,肉起码是烂在了锅里,不会便宜了外人。

    朱元启想着,以后只有多帮一帮朱文正了,等沈秀到来,朱文正也能轻松许多。

    也幸好朱文正也是一个聪慧的人,学习起这些来,应该也比较容易,更何况,还有朱元璋这么一个优秀的正面教材在前,肯定也不会差。

    两兄弟就这样决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