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元璋 » 第二百一十六章;朝堂生百态

第二百一十六章;朝堂生百态

    朱元璋这么一说,朱元启瞬间就知道,朱元璋现在都还没有确定好,恐怕是等他全部想妥当之后,才会跟他来商量了。

    朱元启也是无语,找他来说这事吧,结果只谈了一半,甚至一半都没谈完,就这样草率结束了。

    他知道朱元璋对这个很是慎重,也能理解,毕竟这中间需要权衡的东西太多,一旦出错,这恐怕会直接让那些大将心生不满,这就坏事了。

    毕竟这些人跟着他们兄弟打生打死,才有了如今,虽然要控制,也不能太狠不是。

    当然,若是他与朱元璋最终商议出来了,要是还有人闹事,那朱元启也没有办法了,人太多,想法也很多,但正是人多,要是闹事,就不能怪他与朱元璋翻脸了。

    毕竟这个,是朱元璋给下来的,既然给了,就得受着,要是觉得不公,可以私下反应,但要是公然聚众闹事,那就是他们的不对了。

    这时朱元璋的声音再次传来。

    “这次北征,你准备带多少大军去?”

    朱元启听后一怔,随即也是开口。

    “这个问题之前不是说过吗?带二十万大军就够了,不是我看不起草原各部,如今他们实力大不如从前,能战之兵也是有限,加上我们又有奔雷军,优势很大了。

    要是再多带一些人,粮草压力就太大了些,要不是要镇压草原各部,我都想带十万军去就可以了,加上徐达、常遇春他们现有的人马,这个数目也是不小了。”

    朱元启说完,也是心生感慨,这每次出兵,都是大规模出兵,所需要的后勤,着实不小,他也是真做好了准备,等这次用兵完成,怎么也得发展几年才行了。

    朱元璋听后也没有再说,他是想让朱元启多带点大军前去,但眼下大明的粮草压力太大,他也开不了口,问一问朱元启,也是想着朱元启要是开口,他就顺着答应了。

    “嗯,既然决定好了,那就这样吧,你这次过去,正好看看季迪他们,据锦衣卫传来的消息,他们现在白天在外面察看情况,晚上又要商议治理问题,估计再过几日,咱们就能收到季迪他们的折章了。”

    朱元启点点头,北地的治理,他也想知道高启他们准备怎么做,心中也很好奇。

    兄弟两人聊了一会,朱元启就回去了,按朱元璋的话来说,他现在忙得很,没时间跟朱元启闲聊。

    当朱元启回去之后,时间已经是到了未时,陪了陪家中娇妻,逗弄了一会朱英娇,就看见朱义风急火燎的跑了过来,看这样子,好像很是兴奋。

    “爹,快来,我有事跟你说。”

    朱义这番话,让朱元启顿时好奇,朱义出去一趟,还能有好消息?

    “好消息?那为父可就很期待了,走,去书房。”

    朱元启抱着朱义到了书房,就直接步入正题了。

    “说说吧,究竟是什么好消息,白莲教那边又有动作了?”

    朱义兴奋的点点头。

    “爹,这次接触我与标哥的人,不是以前那些人了,现在那些人自称是南教的,他们为了让我与标哥加入,还拿出了十五万两银子,明天就会送过来。

    不过这些人,好像没有之前那些纯粹,他们一直在打听爹你什么时候出兵北征,又时不时的打探应天周边的大军,虽然他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说起这些事,但我与标哥又不笨,很快就猜到了。

    然后就没怎么跟他们聊了,找了个理由就回来了。”

    朱元启听后也是乐了,看来南教的那些人,是真把这两人当小孩了,却是没有想到朱义与朱标直接看穿了他们的目的。

    随即又有些高兴,现在看来,这白莲教是等不及了,朱元启是真的高兴,等不及才好啊,他还担心这些人一直憋着,凭白耗着,那才不好弄。

    随即看向朱义,眼中满是欣慰。

    “好,义儿做得不错,既然他们明日送来,那就收下,这个事情没有落定,就不要出去了,可以去宫里,也可以待在府上,知道了吗?”

    朱义听后嘴角一撇,显得很是不高兴,朱元启笑着揉了揉朱义的脸,这事就这样愉快的定了下来。

    第二日,天色还没有完全放明,朱元启就被郭宁莲叫了起来,朱元启本想发发起床气,看着郭宁莲的俏脸,瞬间就一点脾气都没有了,只得起身。

    当朱元启来到奉天殿中时,殿内已站满了人,朱元启一看,就知道自己还是来得最晚的了。

    在一声声参拜声中,朱元启径直来到最前面,站定之后就开始与李善长、汤和这些人聊了起来。

    没一会,朱元璋也是来到殿中,朱元璋看了一眼朱元启,随即看向其余人,径直坐在龙椅上面。

    “参见皇上。”

    众人作揖参拜,随即安静下来,几十人的大殿,这个时候显得落针可闻,朱元启也在前面一言不发。

    当处理了一些小事过后,朱元璋便开始说起大事了。

    “现大明初立,各地民生急需治理,地方以及各部,都需要钱粮支持,加上北地治理即便展开,必须投入大量的钱粮保证北地的治理,朝廷如今急需钱粮,朕,很是忧虑。

    于是,咱就想出了一个法子,一个利国利民的法子,那就是大明通行宝钞。”

    朱元启听着朱元璋长篇大论的说着,瞌睡都快听了出来,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才模糊的听到了朱元璋的结尾。

    “对于此法,诸位都有何看法?”

    朱元璋说完,殿内顿时开始热议起来,朱元启看着这些交头接耳的样子,心中也是觉着新奇,他一直以为,朝会不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吗?

    过了一会,李善长率先站了出来。

    “禀皇上,这宝钞推行,皇上已经说得十分详细,臣下很是赞同,臣下认为,宝钞理应推行,这将是我大明,新的一个跨越,若是成功,必将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此等利国利民之举,当行!大明有如此皇上,乃大明百姓之幸!”

    朱元启听得嘴角一抽,朱元璋说的,不过是前日商议的总结了出来,而李善长戴起帽子吹嘘起来,朱元启也是涨了知识。

    李善长说完之后,户部、吏部、刑部相继出声,随后刘基与朱升等人也出声赞同,其余百官,此时也是反应了过来,他们心中也是已经知道,这是朱元璋与上面那些人提前就商议好了。

    当明白这个道理,这些人同样尽皆同意,这宝钞推行,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损失,至于能得到什么,虽然现在不知,但也没有阻拦的必要,除非不想在朝堂混了。

    察言观色,知大势,混迹朝堂的这些老油条经验都不差,这些大部分人可以说既有能力,也圆滑。

    宝钞之事落定之后,户部尚书杨思义站了出来,言明宝钞推行一事,当再次设立一部,从而进行管理,此话一出,不明的众人都很是惊讶,他们没想到杨思义竟然会将这样的权柄主动往外推,随即一个个的都等着最后的决定。

    当朱元璋点头,随即问着该成立什么样的部门,职级多大时,李善长又站了出来。

    “禀皇上,可在六部之上,再成立一部,掌管大明所有宝钞事宜,地位等同六部。”

    李善长的话,再次让这些人陷入寂静,待反应过来之后,大部分都开始激动起来。

    再设立一部?地位不在六部之下?这岂不是代表着,他们很多人的机会来了?

    毕竟要新设立一个地位不在六部之下的部门,尚书、侍郎这些总得要有人手吧,这不是他们的机会吗?本以为还要不知等多久,现在又多出一份蛋糕来,众人哪里舍得。

    很快,宝钞之事所有人都赞同推行,朱元璋也是确立了财部的成立,从此,大明六部,正式变更为七部。

    而财部尚书的位置,由李善长牵头,让朱文正就任财部尚书一职,杨思义、刘基等人赞同,其余工部,礼部等人见状,纷纷跟随。

    尽管有朝堂众多大佬支持,又事关大明楚王,但仍旧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这些反对的,就是朱文正本是武官,如今却是步入朝堂,成为一部尚书,加上年纪又小,即便他们知道这么做会得罪许多大佬以及朱元璋、朱元启,但他们还是做了。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属于胡来,一个武官,哪里能做好一部尚书的职位,纷纷让朱元璋重新选人。

    这些话音落下,李善长等人纷纷呵斥,随后朱元启站了出来表明让朱文正就任财部尚书一职后,这些人才渐渐消停。

    就在众人等待着侍郎这些人的安排时,却是发现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元启,亦或者李善长等朝堂大佬,都没了声音,这些人一个个的都不知是在思索着什么。

    当宝钞推行、财部的事确定,朱文正谢恩之后,朱元启亲身站了出来,所有人的眼光顿时看了过来。

    “禀皇兄,据边关传来情报,草原各部正蠢蠢欲动,要对上都、松州、云需、兴和、集宁、大同等地用兵,臣弟决议,三月十日,便率军北上。

    此次北征,意欲清扫草原各部,并在草原建城屯兵,彻底镇压草原,将其纳入我大明疆域,彻底解决边境之患!”

    朱元启话音落下,朱元璋随即应声。

    “草原部族敢犯咱大明边境,理应北征,着,明王率军二十万,三月十日出兵,再汇合徐达、常遇春等各部,清扫草原各部族,建城屯兵,将其纳入咱大明疆域!”

    李善长随即站出。

    “禀皇上,如今大明虽缺少钱粮,但草原各部如此行径,且上千年来,屡屡率军南下犯我中原边境,臣下全力支持明王,率军北征,钱粮与后勤,必当全力供应大军。

    臣下随后便挑选能吏,待明王镇压草原部族之后,便可北上进行治理。”

    吏部腾毅随后也是站了出来。

    “禀皇上,吏部必当配合明王北征,配合李相,做好官吏协调之事。”

    户部尚书杨思义随后也是站出。

    “禀皇上,户部必当全力配合,调集大军北征所需钱粮!”

    底下众人看着各部尚书一众朝堂大佬站出同意,也是明白此事已是无可更改。

    而就在此时,翰林院院士刘三吾,却是站了出来。

    “禀皇上,臣下有异,明王率军北征,臣下认同,拔除边境之患,臣下认同,但那草原,不过是苦寒之地,无法耕地,我大明在其建城,损耗何其之大。

    如今大明初立,以如此代价,来换取将草原纳入大明疆域,实乃对大明天下百姓,何其不负责。

    那么一个地方,只会成为大明的负担,如此耗费人力、财力以及粮食建城,不妨用来治理我大明民生。

    臣下只有一问,我大明,要那苦寒之地,又有何用?不过是些蛮夷罢了,如何能够成为我大明治下!”

    随后,都察院以及国子监一些人也开始附合翰林院的人,虽然加起来也是不多,但此事,却是必须要得到解决。

    朱元启听后,神色很不好看,他实在是对这些人很是失望,他想到了朱元璋前日给他说了,今天,他算是见到了。

    原来许多那种儒生,反而墨守陈规,不愿接受新的事务,也不愿去探索,更不愿意吃那份苦,遭那份罪,自以为这中原,就是天下的中心了。

    朱元璋看向朱元启,见到朱元启正在沉思,心中也是欣慰,他只是希望,朱元启能够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真的对大明是无私的。

    朱元璋又看向这些反对的人,纵然不多,但朱元璋已经在想着,要是被他找到机会,这些人,定然不能够再将他们,留在朝堂了。

    朱元启的有一句话朱元璋无比认同,那就是现在的大明,需要的是有能力、有魄力、有创新、敢于行动、勇于接受新事物、进取的大臣,因为大明,要走一条以前王朝,从未走过的道路,这条路,需要的是一同披荆斩棘的人,而不是抱着以前的规矩与认知,来要求现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