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我的使命就是在沙漠中建一片绿洲 » 第3章:治理沙漠

第3章:治理沙漠

    当我把新发现的柽柳做了详细的记录,并且随着深入的调查,我发现这种柽柳从未出现过,后来在深入研究柽柳的分类时,我知道我竟然发现了全新的品种,我离心中的梦想又往前一步了。

    于是我积极在农业报上发表了这个新品种,它就是实现我心中那一片绿洲的顽强植物,于是取名为绿洲柽柳。

    在我们考察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后,我和吴可丽又相继考察了其它的沙漠,几乎走遍整个XJ的沙漠,经过这么多年的考察,最后我们把沙漠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类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代表的流动性沙漠。流动性强,危害性大,需要重点治理。

    第二类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代表的半固定沙漠。流动性一般,危害性中等,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

    第三类是绿洲中零星分布的沙漠。流动性差,危害性低,需要做好定期治理。

    我们强烈要求建议沙漠危害性最大的地方专门成立治沙中心以专门治理沙漠化问题,尤其是治理流动性沙漠,像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沙漠危害性中等和低的地方建立治沙监督维护站,用以检测沙漠,并防止周边的植被被人破坏。

    院里非常重视我们的结论,我们和领导反复讨论,最后决定在莎和县建立XJ第一个治沙中心站,由我任站长,吴可丽任副站长。

    说是中心站,其实最初也只有6个人,其中2人还是刚毕业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先进设备和专项资金。

    就这样1960年我们开启了治沙之路。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和吴可丽的努力得到了欣赏和回报。

    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也都为我开心。这几年下来,她知道我很苦很累,人也越来越黑,但是身体却越来越健康。

    母亲虽然心疼,但也慢慢的支持我的工作,尤其是我把未来的准媳妇带给她看的时候,她更加乐得合不上嘴。

    是第一次治沙,我和吴可丽其实都没有什么经验,我们商议,决定在大规模行动之前,应该找当地的人民群众虚心请教一下。毕竟他们这么多年与沙漠共存,肯定有着不少经验值得借鉴。

    就这样,我和吴可丽各带一些同事,去不同地方采访群众,挖掘一些有用的治沙经验,供我们学习借鉴。

    当地的群众,听说我们帮他们治理沙漠,都很积极配合,提供有用信息,并把知道的全都说出来,不管是亲自经历的还是祖辈留下来的,还是听别人说的。

    没过多久,我们就掌握了一些群众留下的宝贵治沙经验。

    我将所有得到的经验总结了一下,这些治沙经验大多是零散的,没有成系统。

    而且很多经验,我们也不知道是否还适用于现在的沙漠环境,或者说哪些经验会更有利于我们现在治沙,我们完全不知道。

    就像学武之人,我们知道了很多招术,但是不知道这些招术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才能发挥好。

    面对大家的迷茫,我决定开一个会议,鼓励大家,会上我和大家说:

    首先,我们我要感谢大家在这些日子的努力,我们才得到了我们莎和的治沙经验。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当地群众很无私,都把经验传授给我们了。虽然很多的治沙经验是停留人工种树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植物固沙。

    你看比如这个,简说在植物的根部插上一把芦苇,这看起来的笨方法,却让植物的成活率提升好几成。这个如果没有真正经历过,绝对不会有这样的经验总结。

    很多的这些经验我们无法主观去检验。这些到底是不是治沙宝典和秘籍,还说只是糟粕,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实践验证。

    我相信里面肯定也会有瑕疵,就像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所以我们要肯定这些治沙经验有肯定比没有好。至于说有多好,那么接下来就看我们怎么去发挥和创造了。

    既然国家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大胆实验,那么就胆子大一点,有困难我们要上,没有困难我们更要上。

    有好的想法和经验,我们都可以直接探讨,然后实验,最后结果会告诉我们哪个更好。

    在这段期间内,也许会很辛苦,也许我们的工作没有成果,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气馁,成功都是实验和在失败的过程总结出来的。

    同志们,我们的父辈们流血牺牲才成就了我们现在的和平安定。

    同志们,现在轮到我们流汗实干去建设我们新的社会主义家园。

    同志们,让我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一片沙漠之上。我们的后辈会以我们的今天而感到骄傲,

    同志们,加油努力干吧。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下,我们接下来根据莎和的总体实情,通过反复讨论,然后统一规划。根据不同的位置和沙漠情况,划分区域,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方法。

    就这样我们每天都按照计划实施,简陋的办公室内,每天都能看到新的进展,我们早上开会动员,晚上我们自觉总结经验。

    而对于作为站长的我,每天都卯足劲带头干活,他们都看在眼里,也彻底佩服我这个站长的能力和实干精神。

    后来他们有句口头语:有事情找站长,有困难找站长。站长出马,所向披靡。

    当然这有些赞扬的成分,不过这些都是建立在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沙中。

    这段时间除了工作,我几乎没多少时间陪吴可丽,而她也很理解我,知道治沙中心在我心中的意义。

    不过我说等我们的治沙有成效之后,让她嫁给我,然后一辈子都陪着她。

    接下来,我们从抗盐、抗旱,抗寒,抗风还有防护效果等综合方面,我们选择了XJ杨、青杨、白柳、白榆、旱柳、胡杨、小叶杨、沙拐枣、柽柳、梭梭、琵琶柴等植物进行种植。

    后面经过长时间的筛选和实践总结,最后出梭梭、柽柳,琵琶柴、沙拐枣这几种作为在荒漠之地优秀的固沙植物。

    对于我这个有着绿洲梦想的人来说,找到这几种植物,就像是找到回家的路,尤其是对于新品种的柽柳,那就是开启我梦中的绿洲之门的钥匙。

    随着时间的推进,或许是我们的工作努力,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的治沙成效比预想的还要好。

    经过多年的实战经验,我们总结出: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重点防治,以植物固沙为主和人工沙障并举,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综合固沙方法。

    后来,我们决定把具体的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以我和吴可丽为主,全员参与写了本《莎和治沙经验》一书。

    没想到,上面的领导听说莎和治沙效果很好,就来莎和考察,当他们看到我们的成果,不断的称赞,回去之后,他们就要求我们院立刻在全县全疆推广。

    既然治沙有了成绩,我就履行了当初的诺言。有一天,我们全副武装,我和她到我们曾经发现的第一颗柽柳下,我用母亲给我的祖传戒指向她求了婚,她当场感动的哭了起来。

    不久之后,双方母亲选了一个好吉日,我们结了婚,吴可丽正式成为了我的妻子。那天我们都觉得自己成了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