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日月燃明 » 第一百九十二章 匠士

第一百九十二章 匠士

    王战的决策与阮大铖的实操令大曌的言论环境无比的宽松自由、氛围无比的活跃,令这天下各处的文人们或于酒楼客栈奋笔疾书、或于市井街巷之间高谈阔论、或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攘臂相向、或引颈企盼着最新的报纸。

    就在这开明的氛围中,在山、陕、冀、鲁的穷苦百姓一遍遍的轰然叫好声中,阮大铖还在不断的招募着人手,令这张舆论信息、民意监督之网不断的扩大,越织越密。

    但王战并没有陶醉于尧舜禹汤的幻觉之中,每天早晚依旧坚持着健身习武、骑马射箭,坚持着读书,坚持着将猛然新想起来的一些知识记录下来,坚持着听深入市井的便装侍卫的汇报。每天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推进着自己备忘录上的计划。

    九月十三这天的计划之一便是领着百官到王恭厂新工坊区为西苑工匠举行授勋仪式。

    王恭厂在京城内城的西南角,去年五月初六日巳时大爆炸,将王恭厂和周围直径三四里地面上的房屋全部夷为平地,仅爆心半径就足有至少一里半,一里半之内俱为齑粉。《天变邸抄》载:“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裂,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西及平则门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

    当时的御史何廷枢、潘云翼被震死在家中,工部尚书董可威双臂折断,薛凤祥、房壮丽、吴中伟等大臣的大轿被飞溅的木石打坏,人人皆伤,“建极殿槛鸳瓦飞堕”,将近仕砸得脑浆迸裂,“乾清宫御座、御案俱翻倒”,正修建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的工匠从脚手架上摔下来两千人,“震而下堕者二千人,俱成肉袋”。

    薛凤祥就是在这次爆炸之后接任了工部尚书,因为董可威双臂折断了。

    王战现在还能想起当时的“自己”从乾清宫中奔出的仓惶与惊恐、想起那种震撼与心悸,那可真是大惊失色。

    若是将王恭厂大爆炸地理范围再明确一些,受损最大的区域大致就是东至宣武门正对着的大街,西至西城墙,南至宣武门所在的南城墙,北至刑部大街也就是后来的西长安街一线,方圆大约十六平方里。可能是由于皇城西城墙和京城西城墙的夹峙,本身爆点也接近南城墙,所以被约束的爆炸冲击波向北一直冲击到阜成门一带,一路上房倒屋塌,尽是残垣断壁,总的受损区域近二十五六平房里,死者不可计数。

    爆炸发生之后,无论官民都说是上天警示,可在王战看来,这很可能就是火药库爆炸,只不过未必是人祸,从“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然后才是“大震一声,天崩地裂”来看,王战猜测可能是从东北方飞来的陨石击中并引爆了西南角的王恭厂火药库,而这陨石的威力又很大,因为王恭厂的黑火药最多时也不过存放二百万斤左右,也就是大约一千吨,黑火药的威力还远不如梯恩梯,而王恭厂爆炸的威力却接近小原子弹了,所以很可能有很大一部分爆炸威力来自于黑火药之外。

    如今,这里已经清理干净,被重建成了所谓的新工坊区。清理过程令大量的流民与外城市井穷汉吃上了饱饭,得到了一些微薄的收入,而这些收入,能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冬天好过一些。

    在新工坊区最里面的一座砖木结构的大厅中,随着王战和文武百官以及西苑工坊大匠们的到来,议论着的工匠们安静下来。

    王战准备在这里将高炉炼钢、无色透明琉璃的成果展示给文武百官,然后授予参与高炉炼钢、炼制无色透明琉璃的工匠以“匠士”称号,以此激励工匠们,改变大曌对工匠的看法,提升实学人才的地位。

    在王战的安排中,“匠士”称号级别等同于装备部员外郎职衔,位阶从五品,除此之外,今日还要赐下实实在在的三进宅院和纹银千两。

    这些工匠都是在西苑进行试验的,却在王恭厂工坊区嘉奖授官,是因为西苑太液池内的景象王战还不想让百官看到,而王恭厂这里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基地。西苑是王战的军事工业区,就算将来都搬到西山,也是要执行现在的保密制度,与民用工业严格区分,民用工业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西苑,西苑的成果却绝不可以泄露给其他工坊和研究者。西苑的成品比如钢铁和水晶琉璃可以拿出来用,但生产方法绝不可以泄露。

    一路见识了新工坊区的百官都有些奇怪,只因这布局和建筑完全不是他们见过的工坊区的样子,反而多少有些类似于国子监。

    不怪他们奇怪,王恭厂这片区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工坊区。

    他们奇怪,当初建设的时候众工匠也觉得布局奇怪,完全不是传统工坊的布置,反而更像是一片片宫殿。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王战根本没打算把这里作为长久的工坊,而是打算把这里建成一座华夏格物科学院和一片与之配套的试验生产研究区,一座华夏民政学院,一座图书馆,还有皇家女子小学、皇家女子中学。

    格物科学院当然是用来教学和研究,而眼前新建的工坊区就是给科学院配套的试验生产研究区,验证种种奇思妙想,增强学员的动手能力,确保学、研、产一体,学以致用。

    至于将来必定会随着越来越壮大的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农学系等而增多的格物科学人员,会不会让地方不够用,王战早已经想好,穿过宣武门,外城的大片荒地就可以建设成为一系列的学院,成为与王恭厂一墙之隔的学院区。现在一座陆军学院、一座华夏军事科学院、一片配套的军事工坊和一片校场演习区已经落户于宣武门外,王战也已经下旨,外城在宣武门以西的部分不再进行其他的建设,不允许再盖民房。

    对于宣武门以西受到影响的百姓民房,按照王战的意思,都在宣武门以东得到了重建,而且临街的房子都给建成了二层。负责让百姓迁址重建的匠作官员告诉这些老百姓,“圣上说了,将来学院的学员多了,二层住人,一层可以开店铺做学员的生意,让老百姓有个生计”,此言传开,京城百姓齐声称颂,百官也是感叹:“天启”以前圣上虽也十分关注辽东,但诸般奇巧逸乐还是让人一言难尽,今日却变成一个极度关注百姓民生的人,能为老百姓考虑到如此细节,真是难以想象。

    这一系列的建设,加上也在同时进行的道路硬化工程和下水工程,让整个京城的土木营造工匠全部忙碌起来,城外关厢的流民穷汉也得到了活计,而且在皇帝的关注下,每个人都拿到了应得的工食银,没有哪个匠作官吏敢克扣,因为皇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找这些工匠和流民力夫说话。充足的活计、足额的工食银,让京城的工匠和力夫焕发出了极大的热情,每一张原本疲惫木然的脸上都绽放出了这辈子从未有过的光彩。这当中,即使是那些没什么手艺的穷汉与壮妇也都凭力气让家里的老小都填饱了肚子。

    在土木工匠们焕发新生的时候,钢铁、铳炮工匠们在西苑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也烧制出了更胜从前的耐火砖、造好了高炉,终于在半个月前炼制出了第一炉好铁、锻打出了更好的钢材。

    试验过程中,为了提高高炉的炉温,王战又将想到的一些改进措施贯彻到了西苑。比如以活门风箱取代皮囊鼓风;加长鼓风筒,鼓风筒外再建造一个把鼓风筒包裹住的长长的火炉,类似于袖珍砖窑的形状,把长长的鼓风筒包覆在内,对鼓风进行预热;加大鼓风频率,利用畜力、变速齿轮,带动循环往复的曲轴,以高频率送风。

    没有温度计,但是经验丰富的老匠们看着火焰的颜色,看着放出的铁水的颜色,告诉皇帝,“圣上这三个办法让炉温差不多提高了一成。”

    另外,王战从工匠炒钢和折叠锻打中琢磨出了一点东西:这炒钢时搅拌铁水应该是为了充分氧化,继续通过氧化作用去除铁水中的氮、磷、硫等非金属杂质;折叠锻打也是进一步析出杂质,让钢质均匀细密,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加强一下这种氧化作用?

    想到就做,王战让工匠们向炒钢的池子中也鼓风。事实证明,虽未经折叠锻打,但如此炒制,铁水中的杂质明显降低,虽没有精确测定的手段、不敢说是优质钢,但确实是达到了钢的标准,工匠们看过细钢锭的断口后就斩钉截铁的告诉皇帝,“这就是钢,没有一点脆硬白口。”

    众工匠当时便激动万分的向皇帝贺喜,只言能炼炒出好钢全凭圣上英明。王战却不吝赏赐,直言“若无众位勤劳智慧的大匠,朕的想法再好也是空谈,众位大匠功不可没,还是当赏”,当时就告诉受赏之人,择日正式授勋,到时将许下的赏格全部兑现,房契、地契和白花花的现银都会在众人面前发到手中。

    皇帝这一说,西苑立时就是一片欢腾,所有工匠都卯足了劲,人人都琢磨怎么能改进技艺、工艺,让自己手中的产品脱胎换骨。

    而有此成果,王战心思转动,再接再厉,让工匠们立刻新建一座高炉,新高炉的基座远比平常为高,高高的上料滑轨,高高的操作台,高炉前的炒钢池子也离地两丈,如此,从炒钢池内,将鼓风炒制好的钢水直接浇铸进铁模之内,直接铸成大炮内管,炼、炒、铸连续作业。

    事实证明,如此浇筑的内管成型之后经工匠断口检测,已经是铸钢炮管,不再是铸铁。在此基础上,炮匠们当即用优质的钢液成批灌铸大炮内管、用优质的钢材锻打百炼钢、打制大炮外管,制造出承受膛压更高、可以装药更多因而射程更远的大炮,经过在城外秘密的试射,比同口径的红夷大炮射程还要多出一成,且重量又有所减轻。

    生产试制过程中,为了保证安全性,王战还让西苑工坊打制出了铁箍、长铁条,在外炉壁纵横交错的牢牢箍住高炉;还在炒钢池外立上齐胸高的围栏,防止工匠失足滑入池中尸骨无存。

    对于皇帝做出的种种改进,众工匠已经见怪不怪,只待烧制出大批合格的耐火砖就开始建造更多新式高炉。但是对于皇帝想到的安全举措,工匠们人人感念,都知道皇帝这是把大家伙的安危放在心上,怕大家伙危险。

    心下感激,于是西苑工匠们做起事来更为尽心,而且就像军中许多人认为皇帝是真武大帝降世一样,京城的工匠群体如今都说皇帝是鲁班再世、是工匠的祖师爷重临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