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径源流深 » 第十三声:论儒家之第一性

第十三声:论儒家之第一性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如影随形,深入骨髓,如果说论语只是书面上的儒家,那中国的大众社会就是活着的儒家缩影,它影响我们的观念至深至切,毕竟,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历经两千多年。

    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知道尊老爱幼,尊敬老师,孝敬父母,这是仁爱,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小孩子一定要诚实守信,拾金不昧,信守诺言,这是诚信。

    儒家学说从表面上看其核心是一种维护礼的学说,即主要通过道德学说,人性学说的手段去达成对礼的维护,但只见其形,不见其身。

    就见其身来说,儒家的实际核心其实是要达成一种理想,即大同世界的理想,即让人与我,人与人,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全面和谐的世界,民丰物富,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一个时代,即佛家的极乐世界,西方的天堂。但是要达到这一切,就必须从根本上入手,即从根本上要达到人与我的认识,即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恶的一面是人的自私,贪婪,物质,他具有客观存在性和破坏性的一面,如果想进入大同社会,就必须尽一切之力无限放大人性善的一面,而同时无限的缩小人性恶的一面。因此,在人性恶的一面这种现实的存在下,就必须用礼这种制度来约束,此就像圈了一块菜地种菜,菜地上的菜就是善,长出的野草就是恶,必须要修剪裁掉地里面的野草,再加以灌溉施肥,才能把菜种好。菜长大了,作为我们的食物,吃到嘴里就会解决饥饿,心情愉悦了,就达到了礼的效果。所以礼制就像是一种,工具,框架,剪刀,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达到以国家高度广度布列华夏四方上下,即万业生民都有各自存在的礼,初步达到儒家希望的以礼制为国家基础,对万民施行仁政和教化,但是仁政和教化只是过程,最终目的,是希望人本身的万恶通过教化被驱化,即人人都达成圣人之命,大同社会之形既成。

    礼制倡导一个国家的君主臣民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家国一体。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礼制为上承国与君之礼,礼制为下承家与民之礼,即有君主之礼,臣子之礼,万民之礼,从最明显的君主来说,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带天行道,那么他就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最高地位,对君主的理想也是万圣之圣。通过礼制的制定,在各种衣食住行上,婚丧嫁娶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礼,并有一套表现礼的方式和流程,比如现代的中国,娶亲使用一排轿车就是一种礼的延续,老百姓常说的门当户对也是一种礼。而儒家的最核心的就是要维护确定这种礼,再通过各种形式去把各自处在礼的不同位置上的万民,进行各种教化,达到万民皆我,我皆万民,同心同德的大同社会。

    这种对礼制维护的教化通过三种途径去做礼制的维护和教化。

    即在人与我的层面上,不断追求自我内在,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不断修身自己,去除身上的杂念和污垢,通过不断的反省自身,读圣人教言,形圣人之念,做圣人行,达圣人功德。在人与人的层面上强调各种道德,大力倡导善的大义,即通过人性学说,以仁爱为基础,倡导仁义礼智信五种大道,使父子,母子,君臣,家国,长幼,兄弟各尽其德,即通常知道的,母慈子孝,忠君爱国,长幼有序,君轻民贵等等,而在人与自然的的层面上追求天人合一,即人追求的达到必须顺应天时天命,以天命所归论,同时夹杂着的迷信让人信奉,追求以自然之力,制服人性的缺陷。总结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人与我为根本而自然达成的,即人与我是一切之始,人与人,人与自然是一切之必。

    那以上三种,都是儒家的三大教义,他的表面目的是为了维护礼乐,让社会稳定,国家安定,其实际目的是为了利用礼制成为国家的统治基础下,不断逊以三大教义,来不断的磨练,制服人性的恶,而又不断放大人性的善,从而最终以达到人人都是圣人的大同社会。

    但是三大教义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自儒家主位华夏正统,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逐渐淡去了第一教义,即淡化人与我的认知,因为封建统治者自身的第二体之性,自然希望统治的万民是愚化的,对部分儒家精英以忠孝灌之,成为统治者的智慧化囊,对万民的圣人教化,封建统治者非必要也不需要,即慢慢放大后面两大教义,即以人与人的道德约束,人与自然,自然迷信的信仰成为顺化万民的教义的主体。同时这也是导致后期中国出现许多陋习的社会根源之一。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什么后期儒家,道家,佛家能修成一体的理学思想诞生的原因,就是不断通过儒家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教义下与道家佛家达成契合的一面,让儒家的社会理想彻底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思想。

    而自明一代,王阳明大通光化心学以后,成为儒家在第一教义的历史乍现,让儒家初心再现,也是那个时代最闪耀的光,王阳明也是自孔子时代以下而来第二个达成内圣外王的人。总结:作为先师,两千多年来传播的道德出源于孔子其内圣外王之体,即我所谓第三体,孔子的出世让华夏文明上了一个真正新的台阶,王阳明的心学让儒学在新的精神上熠熠生辉,而我们必须发扬。

    因此,从孔子来说,大同世界真正的核心,是要达成人与我的世界,那么剩下的两体自然贯通。所以孔子心中的世界,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修成自己的第三体,做到内圣外王,那大同世界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