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西游之灵台方寸 » 第二十四章西行游记

第二十四章西行游记

    经此一战,继续西行的路上,一路都很平和。

    所遇各国的态度都非常友善,只是看到这一行人,都一副僵硬的表情。

    没有丝毫笑容。

    李菩提猜测是因为,他们天性就不爱笑。

    现在已经快接近天竺国所属地界了,要在后世已经快到印度境内了。

    可能,习俗和中原不一样。

    毕竟,总不能是害怕吧?

    李菩提,心中暗暗思索。

    一行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稍做休息,准备前往那烂陀寺。

    这一路,虽然只顾行路,没多做它事,但起码这一路的路线还是应该记下作为地图保存的。

    李菩提准备将这一次西行所见所行写成游记。

    或许,会成为此世的《西游记》,以供后世人了解。

    比如,出了玉门关,其后的莫贺延啧。

    便是位于后世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也就是哈密与安西之间著名的噶顺戈壁,从此处往西,既称域西,也就是西域。

    这是一片没有生气的荒凉世界,风蚀戈壁之景。

    长约八百里,沙漠如同大河般陈列,随风流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也无草木,故时人又称八百里瀚海。

    夜则如有妖魑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有劣风拥沙,散下如时雨般砸下。

    这样的恶劣环境,就像是西游记中的流沙河一般,或者说这就是历史上的流沙河。

    如以此景,加以修饰,却也合。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历史上,玄奘法师便是经此西行。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也有过描述。)

    经过伊吾,也就是后世的哈密。

    到达一山,名为赤石山,灼热难耐,好似炼丹炉一般。

    此山,曾出现在《山海经》中,书中称为炎火之山,李菩提将这山,自命名为火焰山。

    过了火焰山,便是高昌国。

    西汉时属车师国,汉武帝曾遣兵西讨于此,所谓师旅顿敝,因其地势高敞,人庶昌盛,故名高昌。

    高昌国后边为焉耆国(又称为乌夷),龟兹国二国。

    龟兹早在东汉班固的《汉书》中便以记载,也常与中原有所交流。

    两国之后,为凌山和大清池。

    大清池,颇为浩瀚,因从不结冰,当地人称不冻湖。

    过了大清池,便是碎叶城。

    也就是后世诗人李白的老家。

    碎叶,龟兹,疏勒,于阗共为唐代安西都护府所辖的安西四镇。

    又经一国名为昭武九姓七国,此国为旧居祁连山后被匈奴人赶走的大月氏所建。

    其后,过飒末建国和铁门关。

    之后就是梵衍那国,不过现在已经被李元霸灭掉了。

    嗯,也记到游记中,毕竟是笔功勋。

    再过迦毕试国,健驮逻国,迦湿弥罗国。

    愈是往西,佛教势力便越大。

    其中,迦湿弥罗国,通国盛行小乘教法。

    最后过碟迦国,曲女城。

    便到了,摩揭陀国。

    此国号为佛教圣地,佛陀修行之所。

    李菩提一行人休整完毕,便前往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便在王舍城城中。

    此寺为佛陀说法之地,亦是佛陀入灭之地。

    号为凡有求法取经之人,皆可来此。

    李菩提一行人得取佛经倒是颇为顺利,

    毕竟,既不是要学以精通,将梵文翻译成中原文字。

    又不像玄奘等僧人一般在此学习。

    拿到经书,李菩提一行便离去,启程返回中原。

    回程的路已经熟悉,却要比来时行速还要快上一些。

    而李菩提的书,也在回去的路上写完了。

    玄奘西行,历时十九年,却因其独人而行,一路艰难,曾多次陷入绝境,凡到一地就要了解一番其国土幅员大小,都城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信息。

    单在那烂陀寺便学习了五年,其后又周游印度,四处辩法。

    并且玄奘属于私人行动,李菩提一行则不然,李菩提是获得杨坚支持的,隋朝境内关关畅通,隋朝之外也是一路横行,不躲匪人,不在各国久住。

    单论那五十精兵,便为军中精英,更不说,李菩提,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亦非寻常凡人,一行人一路骑马疾驰,速度远超玄奘。

    这一趟取经之行,却也耗费了五年之久。

    经多年,终于回到了大兴。

    李菩提,一至大兴城,便受到了杨坚与独孤伽罗的接见。

    (入隋朝境内已有消息传往大兴。)

    作为信佛之人,又是王朝统治者。

    无论是佛经还是西域周边各国的信息,都是他们想要得到的。

    李菩提便向他们描述了一下此行大概,又将自己所写的游记呈上。

    这本游记,被李菩提命名为《西行记》。

    当然对杨坚夫妇,全称《大隋·西行记》。

    这叫什么?

    这就叫专业!

    现在既然是隋朝臣子,李菩提当即就添了两字。

    冠了一下名。

    杨坚夫妇大喜,表示李菩提实乃大隋贤臣,还有灭国扬名之行。

    当即封李菩提为玉景郡公,加封柱国,赏大兴府邸一座。

    另赐黄金白银,珍器珠玉,若干。

    至于赏赐美妾之类的则没有,因为独孤伽罗不喜朝中官员子女由妾室所出,所以隋朝官员上好下甚不敢纳妾过多。

    比如杨素,就因府中女眷过多,表面上甚是不受独孤伽罗待见。

    (杨素府中杨坚所赐的陈国乐昌公主,和陈朝大将张忠肃的红拂女。

    也是破镜重圆和红拂夜奔的主角。)

    当然,独孤伽罗并不会全因杨素如此才不待见他,更多的是以此用杨素来与制衡高颎。

    杨素和高颎为此时朝堂上的巨头。

    没有朝臣能有他俩的名望和能力。

    而高颎可以说是独孤伽罗的亲信,家臣。

    曾被赐姓独孤,善于识别和推荐人才,有文经武略,明达世务之称。像贺若弼、韩擒虎等名将便为他推荐而出。

    其制定《开皇律》,攻入建康,北伐突厥,主导灭陈之战,于隋朝朝堂有真宰相的尊称。

    可以说在与杨素相对中,压过杨素一头。

    高颎为尚书左仆射,杨素为尚书右仆射。

    高颎站队太子杨勇,杨素站队晋王杨广。

    两者相争,也是杨坚和独孤伽罗想要看到的。

    言归正传,领了赐,谢了恩,李菩提便退下了。

    方出殿外,见有一人相站殿外。

    衣着朴素,表含尚简之意。

    气质纯良,颇有仁德之相。

    面露威严,彰显王者之风。

    一见李菩提出来,对李菩提友善的一笑,然后由内侍引入殿中。

    (这里出现的内侍,便是太监,但太监这一称呼的出现,隋朝时还未出现,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也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才被称为太监,直到清代才把所有宦官都称为太监。)

    两人擦身而过,李菩提却是已经认出了他。

    为人友善,穿的又朴素。

    正是晋王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