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武勋 » 1.61 梅翰林、梅家

1.61 梅翰林、梅家

    第一卷

    1.61梅翰林、梅家

    次日一早,五城兵马司衙门。

    “说吧,里面那爷俩儿是怎么回事?”大堂内间,裘良一见谢鳞进门就没好气的问道。

    “还能怎么回事?”某人一副公事公办的表情,“朝廷在‘宵禁’的事情上又不是一天两天,他俩明知故犯,还敢威胁巡夜人员,不抓不足以......”

    “少特么给老子扯淡!”裘良抓起茶杯盖儿就砸过去,被谢鳞一把接住,“这群穷光蛋就算是抓了,不仅刮不出油水,还会惹出一群疯狗,你脑抽了抓他们?就算是因为上次荣国府印子钱的案子,那也不值得如此麻烦吧?”

    “额......裘大哥,我要说这事儿真不是我故意的,你信吗?”谢鳞陪笑着说道。

    裘良懒得和他哔哔,直接举了举茶杯,暗示“端茶送客”。

    “真不是!”谢鳞一脸“苦笑”,“我来时专门问过昨天办事儿的手下,原本这俩人一个是翰林学士,一个是秀才功名,还特么正好是爷俩,按惯例都是随便意思几句就放了,但凡他们随便给个‘公务’的理由,哪怕明知道一身酒气,谁还愿意多事不成?

    偏偏这爷俩喝多了,一句身份不提,还特么一个劲儿的逮着我那几个手下大骂,谁特么脾气能好?被捆了送到司里,翻衣服的时候才发现身份牌,还只发现了那個老子的,儿子的秀才身份今早才得到,还是他们睡醒后叫唤的,要不然谁闲的无聊,抓两个穷光蛋?”

    这里的“翻衣服”是字面意思,原因都懂得。

    “当真?”裘良依然不信。

    “大哥,你都提了,这俩人穷的借印子钱,我要是提前知道他俩,抓了也没银子啊!”谢鳞哭笑不得。

    “谁有钱我挣谁的!”(.png)

    “那你知不知道,昨晚他俩和谁一起喝酒?”裘良表情古怪。

    “谁?”看着眼前这幅吃瓜脸,某人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荣国府,政二叔和宝兄弟。”裘良的的表情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欠揍,而且非常欠揍,“你最好快点儿想个办法,要不然很快就有麻烦了。”

    谢鳞:......

    这次他真想破口大骂,当初他确实安排赵磊查一下梅家,搞清楚他们啥时候落下把柄,为自家的琴妹妹出口恶气——什么?薛宝琴啥时候成了他的?将来啊——这次一听说消息就安排下手,根本没考虑太多。

    反正他知道,梅家混得借印子钱,肯定没多少可以利用的资源。

    谁特么知道,昨晚请客的竟然是贾政,还有贾宝玉陪着。

    “裘大哥,这个事儿吧......”某人赶紧赔笑。

    “人我已经送你那儿去了,自个儿想办法吧。”裘良直接摆手。

    “额.....”谢鳞脑子一懵,完全没想到他会一推二六五,“不是吧?大哥,你可得帮我啊,万一那帮子穷酸围过去,把我的破院子拆了,你还得批条子拨款,重新修缮也费事啊!”

    “现在知道怕了?”裘良斜他一眼。

    “大哥,这不是有您罩着么?”某人很狗腿的绕到背后,一边帮忙捶背一边赔笑,“这么大的篓子,您不帮我谁帮啊!”

    “行了,滚去解决吧。”裘良不耐烦的推开他,“不用担心什么被围之类,他要是能有这么多朋友,也不至于在翰林院熬到现在。”

    “额......什么意思?”谢鳞不太理解。

    “梅翰林名叫梅铮,字....什么来着?”裘良想了想,可惜没想起来,“出身寒门,一步步科举走到现在,原本也算是个人才,可惜当初多受恩主照顾,资助他一步步考上进士,他却转头就不再搭理人家,这种东西谁会要?”

    “你怎么知道的?”谢鳞真的不理解,他知道梅翰林忘恩负义,是因为看过红楼,照理说江南的事情远隔几千里,应该很难传到京城才对。

    “很奇怪?”裘良明显顿了一下,考虑片刻才继续说道,“有些事情还不到你了解的时候,不过这个梅铮不同,你知道这帮穷酸最常见的圈子是什么吗?”

    “科举同年?”谢鳞想了想答道。

    “还有同乡。”裘良一句话就把某人点醒了,“当年和他一起考上的不只一个人,又能一同入京赶考,高中二榜进士,照理说应该是最铁的交情才对,你知道为什么无人搭理吗?”

    “他当年的事情暴露了!”这一次,谢鳞要是还想不明白就傻了。

    “应该说是传开了。”裘良表情冷淡,“只知道他出身江南,客居金陵多年,全靠一个大商资助,具体是谁我懒得查,可是他入京之后半句不提当年,更别说帮衬人家,他的那些个同乡同年眼见如此,哪个还敢和他有什么交情?事情这才慢慢传开。

    江南历来文风鼎盛,哪怕是商贾之辈也都以捐资助学为荣,本朝前承明制,不许他们的子嗣科举当官,他们就改为出银子,专门资助寒门学子,以此来构筑自家圈子,两边可谓是一拍即合,这等事情虽说上不得台面,其实都是默认的规矩。”

    “那些个书院私塾,全靠这帮人照顾。”谢鳞想起一些事情。

    “不错。”裘良点了点头,“梅铮今天可以背弃贫寒时资助的恩主,谁又知道将来会背叛哪个?圈子里的事情,本来就是伱帮我我帮你,他的人品如此低劣,指望谁还敢帮他?谁又敢用他?不怕将来背后挨一刀吗?

    这才是他二榜进士、翰林出身,却至今坐困愁城、连个外任都放不出去的原因,按理说他在翰林院苦熬十多年,哪怕是遵照规矩排序,也该放个县令甚至同知,不至于到现在前程无着;再有一个,他至今不知道自己早已暴露,还以为是怀才不遇呢。”

    “连个提醒的都没有?”谢鳞问了半句反应过来,“我知道了!”

    这种人根本没有任何前途可言,提醒他有什么好处?说不定还会被他恨上,给自己带来麻烦,没好处还有危险,谁特么会傻的提醒他?装不知道不就完了?

    “你知道就行。”裘良不再多说,“我还有个酒局,你去忙吧。”

    “最后一个问题!”谢鳞赶紧拉住他,“大哥是什么时候把人送去我那里的?”

    “我派人通知你过来的时候,一并把人送走了。”裘良斜眼扫着他,“快点儿,赶紧把事情办了,横竖也没什么油水,该放就放吧!”

    某人气的完全说不出话来。

    梅家。

    一座很普通的小院,只有三间正房、左右各两间厢房和一间门房,包括大门在内的门窗看起来都显得很是破旧,屋顶有不少枯死的草木,随着寒风不断飘荡,看起来竟有几分凄清的意思。

    “什么,老爷被人抓了?”正房客厅中,一个看起来也就三十不到的美妇人满脸恐慌,语气颤抖向眼前的老仆喝道,“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们老爷可是当朝翰林,哪个会随便抓他?”

    “母亲,先不要着急!”屏风后传来一个更加年轻的女声,“刘伯,你可曾搞清楚,公公还有少爷被哪里抓了?”

    “回少奶奶,我儿子带回来的消息,昨儿个喝完了酒,老爷和少爷回来的时候遇上了五城兵马司巡夜,几句口角之后就被抓走了。”老仆赶紧答道,“今早他们放了我儿子回来,怕是......”

    “要银子!”客厅中的妇人脸色猛变,“这可如何是好啊?”

    “刘伯,你先出去,把车套上。”年轻的女声打发走老仆,片刻后从内间出来,看起来很有主见,“母亲,照理说这不正常,五城兵马司巡夜,为的是绥靖治安,虽说也会抓些‘犯夜’之人,但在正常情况下,绝不会随便抓捕有功名或是有官身的人。”

    却见婆媳二人相对而坐,大的那个满脸焦急,小的却没多少紧张情绪,俏生生两个贵妇人,只是穿着打扮上显得有些老相和陈旧,婆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轻的多,儿媳脸上甚至还留着明显的少女气息。

    “你是说,老爷被人算计了?”婆婆立刻明白过来,“怎么会呢?按理说,他昨儿晚受邀赴宴,平时洁身自好,从无犯忌之事,何人会算计他?”

    “媳妇也没想通,昨晚公公接了谁的帖子?”儿媳有些不解。

    “临行前,老爷还高兴的说过,受了荣国府的邀请。”婆婆反而紧张起来,“上次笙儿提过,敲诈咱们的那个奴才,自称是......”

    “不会,荣国府若要报复,用不着如此费事。”儿媳直接打断她,“更何况,公公受邀赴宴,喝完酒却被衙门抓了,这种事情传扬出去,等于是说荣国府连自家客人都保护不好,同样非常丢人,事情很可能是意外。”

    “意外?”婆婆完全不解,“不能吧?老爷若是出门,从来都会随身带着官身凭证,哪里会有什么意外发生?”

    “公公的脾气怕是——”儿媳只说了半句,显然是不方便说什么难听的,却也已经足够让婆婆反应过来,“事情既然发生,我们不妨试试解决,幸好还有机会。”

    “如何解决?”婆婆完全没想到,竟然会有办法,“好孩子,赶紧说出来,我们一起看看。”

    “头一个,让刘伯的儿子赶去荣国府传信,看看能不能借助贾家的帮助,昨晚既然是他们的宴席,岂有放任客人不管之理?”儿媳看起来颇为冷静,“我们一起赶去衙门问问,至少也要见到人,和公公商量一番,看能否直接放出来。”

    “不错,是该如此!”婆婆面露喜色,只是很快又沉下来,“只是,你我二人去衙门,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母亲,正所谓‘事急从权’,岂能眼看着至亲身陷囹圄而不问?”儿媳表情严肃,“更何况,家中现在只有你我,总不能媳妇一人去衙门吧?”

    “......不错!”婆婆表情一顿,立刻点点头答应下来。

    封建时代的衙门对女性极不友好,更别说是监牢,那里对女性来说宛若地狱,女囚几乎和女支无异,备受各种屈辱,稍有身份的人家一旦听说女眷和监牢沾上,几乎会立刻安排她“自尽”,省的发生什么有辱家风的事情。

    探监可能好点儿,但要是单独女眷前往,传出去也不会有好名声。

    “事不宜迟,我已经让刘伯套好车,母亲只需依照刚才商量的吩咐下去,媳妇先去收拾几件东西。”眼看已经决定,儿媳立刻开始行动,“母亲切记不要慌张,照理说,五城兵马司绝不会随便得罪翰林院,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误会。

    只是这样一来,家里没什么人留下,只能让刘妈照顾,幸好宝宝睡得正香,只需等他醒来时喂饱即可,如此也不至于照顾不好,只希望我们能够尽快解决问题。”

    “那就好,那就好!”婆婆赶紧向门外呼唤,准备上车出发。

    儿媳自去内间收拾东西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