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我在龙国记载华夏 » 第二章《离骚》

第二章《离骚》

    见没有了新的内容,他也没有继续纠结,又大致浏览了一边。

    根据作者目前写的内容,其实所谓的华夏历史与龙国历史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可能最大的差异就源于张仪的去留以及此事带来的影响。

    诸侯们听说张仪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又恢复了合纵联盟。

    这对后来秦国的统一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也使得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各国之间局势更加错综复杂。

    其次还有一些细微上的差异,后面的内容作者还没更新,暂时看不出这些差异对诸侯与历史的影响。

    同时,他还注意到一个历史名人。

    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诗魂”的屈原。

    根据所谓的华夏历史描述,秦昭襄王与楚怀王签订“黄棘之盟”的那一年,屈原受奸人所害,被流放汉北。

    在被流放的过程中,他看到楚国的政治现实,想起自己的不平遭遇,愤而写下《九章·抽思》,

    后又创作了《离骚》,借此抒发悲怆愤慨的心虚与低回往复的忧愁与哀思。

    很多龙国学生对于屈原都不陌生,无论是端午节,还是他的诗作,在生活中都有被提起。

    学生时期,课本里《九歌·湘夫人》中描写的湘君与湘夫人之间死生契阔,会合无缘的爱情故事,让人不由的为之向往,也让很多学生体会到楚辞情歌的艺术魅力。

    而对于《九章·抽思》这一诗作,很多人都不了解,更没有去品读过。

    但谢安除外,他在大学中遇到过一个很喜欢屈原的任课老师,李平李老师。

    大学里第一次听李平老师讲屈原后,他便为其遭遇与人格魅力所打动。

    为了更深的去了解他,谢安还特意去图书馆查过屈原的生平记事与诗作,故对这一篇诗作还有一定的印象。

    对屈原了解的越深,谢安越为之折服。

    他对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以及其与中原内敛文化大相径庭的诗作印象极深,并为之惊叹。

    只是让他有些疑惑的是,龙国历史上的屈原有创作过《离骚》这一诗作吗?

    看着屏幕上显示出来的《离骚》全文,他想了想,确实没见过。

    是我孤陋寡闻了!

    出于喜好,他打开浏览器,准备找找这首诗作的译文以及注解,将第一句复制粘贴,搜索,没有。

    又打开记录龙国诗词最齐全的网站—诗词华夏,搜索,结果无。

    接连好几个网站搜索,都没有找到。

    “wc?”宿舍里的谢安直接忍不住爆了个粗口,让其他三个舍友纷纷投来询问的眼光,其中一个人忍不住问道:“咋了?”

    “你们过来看看”谢安还是有点难以置信。

    这么多网站都搜不到?那这首诗作者怎么找到的?

    “大不大?”其他三人闻言,好奇的走了过来,其中一个笑起来略微有些猥琐的男生笑着问道。

    “我读春秋的,你问我大不大?”谢安白了一眼:“肤浅,庸俗。”

    “???你装什么?全宿舍就属你最骚!”

    “你怎得凭空污人清白?”

    “我新发现了一个网站,你最爱的老师各种杰作都有!你就说你想不想要?”

    “请务必发给我。”

    “好兄弟!”x2

    插科打诨之后,谢安才想起正事,将《离骚》全文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刘卓等三人和谢安一样,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于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只稍稍读了前面几句,三人就对这首诗作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只觉得这首诗语言精炼华美,读起来很是舒服。

    那些对常人来说生僻的字,对他们来说也属简单。

    战国时候楚国盛行的楚歌在周朝初期就有记载,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很繁荣了。

    有关词语叫“钟仪楚奏”说的就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专门用来演奏楚歌的乐官。

    而到了战国后期,屈原与宋玉等人收集楚歌并加以创作才有了现在被大多数网友推崇备至的取名圣典《楚辞》。

    屈原作为《楚辞》的主编,对楚歌的了解不可谓不深,所以他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夹杂着楚歌的美感。

    秦朝之后,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使得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

    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

    《离骚》全文有两千余字,三人没有细读,只是大致浏览了前面一部分诗句。

    “这是——屈原的诗?”刘卓有些不确定的说道。

    李平老师曾经用一节大课的时间,以《九歌》系列中的诗篇为例,和他们详细说过屈原诗作的特点。

    “我觉得也是,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充满节奏感和音调美的诗歌语言,

    还有大量运用“香草美人”比兴手法,以及文中表现出的作者遭遇,完全符合屈原诗作的特点嘛!”

    另一个人右手摸着下巴,点了点头说道。

    “查一下不就知道了!”最后一个看着装逼的两个人,嫌弃的说道。

    谢安皱着眉头和三人对视。

    他也觉得这是屈原写的,网站的作者标注的也是屈原的作品。但是为什么查不到呢?

    虽然心中有一定把握确定作者是谁,但是科学是严谨的,只有找到真正出处才能确定。

    总不能随便一个网站标注一个作者就信了吧!即使龙国最大的诗词网以前还闹过写错作者的笑话呢!

    谢安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说给刘卓三人。三人也皱着眉头,

    “你把全篇发到群里,我们也查查。”

    刘卓想了想,开口道,其他人也如同发现了稀奇的玩具般,兴致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