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万年文脉莽昆仑 » 第11章 伊尹还政

第11章 伊尹还政

    启建立夏朝后,帝位的传承由禅让制变成了家天下的世袭制。

    传到孔甲即位以后,他喜欢装神弄鬼,放纵淫乱,夏后氏的命数开始日益衰败,诸侯纷纷叛离。

    到了最后一个帝王履癸,也就是后人常说的桀,他暴虐为政,荒淫无度,诸侯更是争先恐后地离开他。桀用武力去镇压诸侯,残害百姓。桀还征召汤,并把他囚禁在夏台,但不久又把他放了。

    汤的祖先是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分到商地。商汤能够修持德政,诸侯都归附他,于是汤揭竿而起,率兵讨伐桀,掀开了建立殷商王朝的序幕,而有一位千古名相也粉墨登场了,他就是被称为中华厨祖的伊尹。

    伊尹一出生,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伊尹被一个采桑女抱回家,而采桑女的丈夫是一个厨师。因家里贫寒,伊尹从小跟着养父学厨艺,也在有莘国耕地。伊尹闲暇时间就爱请教别人问题,聪颖过人,自学成才。青年时代他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厨师了。

    有一次,有莘国国君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把国内所有顶级的厨师都招纳过去,这当中就有伊尹。

    伊尹勤奋好学,又爱动脑筋,很快便脱颖而出。有莘国公主格外地器重伊尹,让伊尹当她的老师。伊尹一边教导公主,一边抓住机会阅读了大量书籍,尤其认真研究了尧舜禹的治国之道,立志要有一番作为。由于公主不断在父王面前夸奖伊尹,国君就让伊尹做公主的专职老师,不再做厨师了。

    伊尹收了一个徒弟,也就是林龙,代替伊尹在有莘国宫中当厨师。

    商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人背负案板、手执大鼎在对着他微笑。

    第二天,他就对着群臣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看见一个人背着切菜的案板,手里拿着做饭的大鼎,我想这个人肯定是要来辅佐我的人了。他会是谁呢?又在哪里呢?”

    大臣务光跟商汤说:“我知道有莘国有个叫挚的厨师,很有才能,可以请他来辅佐大王。”

    商汤派人去请伊尹,但因为伊尹是奴隶,身份低微,三次去聘请,都没能见到伊尹本人。公主和有莘国国君也舍不得伊尹离开。

    大臣仲虺想到了一个妙计,让商汤迎娶有莘国公主,伊尹和林龙背着刀俎、大鼎以奴隶的身份一起陪嫁到商汤这里。有莘国国君看到商汤雄心壮志,德行远播,也就同意了。

    有一天,商汤喝到伊尹做的一例大雁汤,也叫“鹄鸟汤”,觉得味道非常鲜美,于是宣伊尹觐见。

    伊尹背着切菜的案板,手里拿着大鼎,笑呵呵地进来了。

    商汤看见伊尹,心中一惊:这不就是我梦中所见之人吗?连忙问伊尹采用什么原料制作的羹。两人越聊越投机,商汤就试着问了一下伊尹治国之策。

    伊尹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最重要,水质最关键,五味要调全。厨师如同一国国君,佐料好比文武百官,用得恰当味道美,用不恰当如糟糠。爆炒要用猛火,慢炖要用文火,熟而不烂,肥而不腻,酸而不苦,咸而不涩,味道要调到恰到好处。”

    商汤听得连连点头称是。商汤又问:“国家不安定,贼寇猖獗,是国君的不对,还是百姓的不是?”

    伊尹回答说:“既非国君不对,也非平民不是,治则进,乱则退。”

    商汤又问:“天下如何才能太平呢?”

    伊尹回答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不愁天下不太平。”

    经过这么一问,商汤和伊尹相见恨晚,就拜伊尹为右相,共同策划伐夏方略。

    伊尹首先派林龙返回伊洛流域,与夏桀遗弃的元妃妺喜相识,通过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

    为了探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定停止对夏桀的纳贡。结果夏桀大怒,调动九夷之师攻打商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在夏桀的掌控之下,就建议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纳贡,同时积极做好攻夏的准备。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听闻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伊尹立即建议商汤再次停止对夏王朝的纳贡。夏桀虽然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已经指挥不动了,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

    商汤在十万威武将士面前作战前誓师,作《汤誓》,告示天下,并说:“夏桀虐政淫荒,逆天而行,夏朝命数已尽,现在我奉行上天的旨意,讨伐夏桀。”将士们挥舞着长矛,斗志昂扬。

    商汤亲自手持斧钺来攻打夏桀,在鸣条之战中大败夏桀。

    夏桀败退到三嵏国。商汤和伊尹又一鼓作气攻下了三嵏。

    夏桀继续往东南方向的南巢逃窜,并在此被俘,最后病死在南巢,夏王朝由此彻底覆灭。

    商汤在伊尹的帮助下,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强盛王朝,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

    商汤去世以后,太子太丁还没继位就死了,于是立太丁的弟弟外丙为帝。外丙在位三年,去世以后,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为帝。中壬在位四年,去世以后,伊尹就立太丁的儿子太甲为帝。

    太甲是商汤的嫡长孙,在位三年,为人残暴,不遵守商汤制定的法度,道德败坏,于是伊尹把他流放到了桐宫,这是商汤安葬的地方。伊尹摄政治理朝政,诸侯都来朝见他。太甲在桐宫居住了三年,根据师父的交代,林龙成为陪伴太甲的随从,实际上是督促太甲改过自新。太甲每天都学习、抄写伊尹作的《伊训》、《肆命》、《徂后》三篇训诰,思考尧舜禹的治国理政之道,忏悔思过,归于善道。伊尹也在百忙之中抽空到桐宫来看看,给予太甲一些学习上的指导,顺便考察太甲的变化。

    三年过后,伊尹把林龙叫到身边,说:“林龙,你说说看,太甲现在是否适合当国君啊?”

    林龙认真地说:“太甲跟三年前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德行高尚,思维敏捷。我认为他已经可以胜任帝位了。”

    伊尹非常满意,就选了一个良辰吉日,隆重地将国政交还给太甲。太甲果然不负众望,他修整德行,励精图治,使国家万象更新,诸侯都来归顺殷商,百姓因此安居乐业。伊尹赞赏他的做法,于是作《太甲训》三篇,用来褒扬太甲,尊他为太宗。

    伊尹是第一位由奴隶变成为丞相的人,他协助商汤建立商朝,后来又辅佐了外丙、中壬和太甲三位帝王,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厨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万年文脉上的一块雄峻的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