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朝擎天一柱 » 第八十六章没有安南只有交趾

第八十六章没有安南只有交趾

    嘉靖是让夏言走了,当时没把他怎么样,但犯了这么大的过错,不处罚是不可能的。于是在晚上三个内阁大学士和五个其它评卷官,评完卷,过来将前十的卷子呈递给嘉靖帝的时候,君臣就商量起了这件事。

    三内阁大学士和负责此次评卷的其他五个评卷官,一致认为夏言现在已亳无臣节,且生活糜烂,道德败坏,在同僚中口碑极差,社会影响恶劣,应该将其交三法司论罪。

    朝廷重臣们意见一致,说的有理有据,换一个皇帝,恐怕就把夏言打入大狱,交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组成的三法司,共同审理论罪了。但嘉靖帝是谁啊!这是大明历史上,公认的心眼最多的皇帝。

    所以大臣们越是言词凿凿,越是团结一致,嘉靖帝越是认为夏言这个“孤臣”做的妙!如果底下小弟都团结一致,没有争斗了,那大哥的权威怎么体现啊?

    更何况夏言是正德十二年的三甲进士,当初因为考试成绩差,分配工作的时候,只得了一个负责跑腿,传送文件材料的正八品行人司“行人”。一直到嘉靖帝登基的时候,夏言也才是个正七品的兵科给事中。

    是他嘉靖帝欣赏夏言,一次次的提拔夏言,最终在嘉靖十五年将夏言提拔为内阁大学士,嘉靖十七年将夏言提拔为内阁首辅。

    短短十七年,夏言这样一个毫无背景的小七品,就被嘉靖帝经过一次次的提拔,最终提到了正一品的百官之首,这足可见嘉靖帝对夏言的器重。现在朝廷一众大臣,把夏言说的如此不堪,一毛钱都不值。这不就是在暗指他嘉靖帝有眼无珠,是个傻缺,提拔了这么个混蛋吗?

    虽然夏言现在就是是堆,嘉靖帝见了就想呕吐的臭狗屎,嘉靖帝现在也恨不得把夏言那条老狗,一脚踹回乡下去,让他从此自己吃自己。

    可是作为一个在政治上成熟的皇帝,在没有找到人可以替代夏言,帮他担起这副国家重担前,嘉靖帝他告诉自己,别冲动,还得忍一忍那条老狗。同时作为一个小心眼,嘉靖帝对于一众大臣把他提拔起来的夏言,说的如此不堪,嘉靖帝那张老脸也有些挂不住,逆反情绪一上来,他希望将来找着能顶替夏言的人后,也该让夏言体面的退休,这也算是给自已保留些颜面吧!

    正是基于这些小心思,最后嘉靖帝没听那些大臣的,他自己一人乾纲独断,判了夏言一个,剥夺所有封号,降官至正二品,罚俸一年,公开做出书面检讨,并继续在家闭门思过一个月。

    做出了这些处罚后,嘉靖帝就让大臣们回去休息,让太监去夏言府上传旨。而他自己则坐那儿看起了,大臣们呈上来的那十份殿试卷,一看到王道秋那卷子,一排整齐的八个圈,嘉靖帝笑了。

    翌日午后阳光明媚,又是一个艳阳天,北方天气就这点好,很少下雨,大多数时候都是艳阳天,让人心情好。

    知道殿试后会有一系列的“活动”,所以殿试后王道秋就没有再去南涧河工地,而是留在了家里,随时等候着嘉靖帝的召唤。

    中午时分,王道秋和殷正茂他们正在那儿吃饭呢!就有两个小太监来到了他们院,宣王道秋,入宫去觐见嘉靖帝。

    大明王朝科举的规矩,皇帝会亲批殿试前十的卷子,也会亲招这十名考生去面试,江湖上称之为“小传胪”。等皇帝面试完这十人,才会最后确定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和二甲的前七名。然后礼部才会填写大小金榜,殿试后的第三天正式放榜,这叫“大传胪”,或叫“传胪大典”。

    皇帝在这个时间点召见王道秋,那也就是说王道秋的殿试成绩,排在了殿试前十。因此一听小太监说嘉靖帝,召王道秋去西苑觐见,殷正茂他们也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聚拢到王道秋身边,就向王道秋表示祝贺。

    辞别了殷正茂他们,跟着小太监,王道秋再次来到了西苑。小太监将王道秋领到了西苑内一处宫殿的门口,这里此时己经有了四个贡生在此等候,小太监让王道秋也站过去等,然后他自己就走了。

    嘉靖帝面试的很快,基本上最多十分钟一个人,王道秋是最后一个被轮到的,是司礼监掌印吕方亲自出来邀请,吕方笑呵呵的压着声音跟他说道:“恭喜恭喜,状元郎,六元及第啊!我朝至黄观公之后的第二人。恭喜恭喜!”

    “吕公公莫开玩笑,皇上还没召见,下官也还没应答,这怎么就状元了呢?”虽然早在会试后就知道,嘉靖帝这次是铁了心,要送他王道秋个六元及第。但事情最后没有盖章生效,公布天下前,王道秋觉得还是应该低调的谦虚。毕竟这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吗!

    而在听了王道秋的话后,吕方丝毫不以为意,笑着摆摆手。然后仍是压着声音,附耳小声的跟王道秋耳语道:“不瞒状元郎,昨晚阅卷官们把卷子一送上来。状元郎的卷子,皇上看了个名字,就在上面朱批,一甲第一名。”

    卧槽,嘉靖帝这么偏袒自己啊!那既然嘉靖帝都批了,王道秋如果再装下去,就不好处朋友了。于是王道秋也不装了,说道:“同喜同喜”。

    跟吕方虚情假意完,王道秋就跟着吕方进到殿里,去见了嘉靖帝。不同于见别的新晋贡生,嘉靖帝见王道秋的时候很随便,亳无形象慵懒的躺在软榻上,摆手招呼王道秋过去坐。

    王道秋不敢抗旨,但嘉靖帝这人出了名的小心眼,王道秋也不敢去坐嘉靖帝的那副软榻。于是他就不顾什么读书人的形象,什么御前的礼仪,一屁股坐在了软榻旁边的地上。这逗的嘉靖帝是哈哈大笑,然后王道秋也讨喜的,跟着傻乐哄嘉靖帝开心。笑过之后,嘉靖帝很有兴致的先给了王道秋几记老拳,装模作样的训斥了王道秋几句。然后他才笑着说道:“你小子那卷子,朕看过了。你不老实啊,凡话都只说一半。说吧,对付安南,你到底是怎么计划的。”

    “呵呵呵呵,陛下,您照顾臣,当日从南涧河回来,您在西苑赏臣饭食,在席间就提到了安南的事。当时臣愚钝,没体会到圣心,后来跟严首辅一块儿出去的时候,还是首辅大人暗示了我。说来这也确实惭愧,要不是首辅大人好心,臣几乎就辜负了陛下的圣眷。”

    “没什么,你只是个少年郎,虽聪慧过人,但社会阅历不足,不懂得那些人情世故也很正常。以后你在官场中,跟那些老狐狸厮混个十年二十年,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你也就无师自通了。好了,不说那些了,你跟朕说说,安南那边的事,你打算给朕一个什么良策啊?”

    “呵呵!陛下,良策不敢言,只是臣的一些不成熟的浅见罢了,仅供陛下参考。”

    “行了,行了,別弄那些虚的,你就跟朕明言,你打的到底是什么鬼主意吧!”

    “是,陛下,关于安南那边的事,臣是这么考虑的。安南人善战,从古至今远近闻名,即使在我朝兵锋最盛的太祖、成祖时期,我朝在与安南的作战中也是败多胜少。特别是在成祖时期,我朝数征安南,虽一度将安南变成我朝的交趾省。但最后我们对安南的管辖,却以失败告终,几十万精兵连同包括柳升在内的一众名将,都战死于安南。”

    “后来还是安南国小人少,他们的人力物力,经不起长期消耗,才与我朝议和。安南向我朝称臣,我朝允许他们独立建国。自己原本管辖的一个省,造反闹独立,我们却给他们封王让他们独立建国,这不就是在变相鼓励那些草头王们造反吗?此举也可以说让我朝颜面扫地,但凡有一点可能,我敢说我朝当时的君臣,都会打下去的。但是不行啊!安南山高林密,民风剽悍,其战力丝亳不逊于我朝南方的,广西狼兵。”

    “有那么剽悍的民风,那样四季长青,终年高温多雨山高林密,万物生长,不愁吃喝的自然环境。咱们没办法,实在跟他们耗不起啊!毕竟咱们的主要威胁,是北方草原上的鞑子,咱们的主要军力注定只能放在北方,不可能用全力去泰山压顶一个小安南。所以当年我们只能忍下这口气,接受这个让我们颜面扫地的结果。”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们的国相莫登庸杀其王自立,而安南的那些忠臣们不承认莫登庸,他们自己又拥立了安南的一个王子为王。篡权派和保王派,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小团伙,在安南国内杀的可以说是日月无光。更要命的是,不管是篡权派还是保王派,他们为了加强自己这边的实力,都对地方上的军头极力拉拢,给了这些军头招兵买马,在地方上直接收税等一系列特权。也就让这些地方军头,形成了我国唐末五代时的一个个藩镇。”

    “而且随着莫登庸的杀王自立,这一下子又打开了那些军头的想象力。凭什么莫登庸他行,我就不行?于是那些军头们现在表面上,看着不是臣服莫登庸,就是臣服原来的保王派,但实际上军队是他们自己的,地盘也是他们自已的。他们也都藏着一颗称王的野心,拼命攻伐他人,拼命侵吞他人地盘,拼命抢夺人口,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期有一日能有实力,向我朝递交封王的申请。可以说现在的安南,就是我们曾经的唐末五代。”

    介绍完安南现在的情况,以及这背后的实质,王道秋向吕方讨了杯茶,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后。他又开始说,我们应该的应对。

    王道秋说道:“安南国内现在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普通民众都渴望有人能去救救他们。而这股民心,就是我朝的机会。陛下,我朝前不久刚平定了以侯公丁为首的两广叛乱,现在我朝在两广地区兵锋正盛,现两广总督张经在京曾任吏科给事中,太仆寺卿,右副都御史。秉性刚直,不畏权贵,人品在朝堂有口皆碑,对陛下您也是忠心耿耿。更重要的是张总督无论是统兵作战,还是治理地方,都是一把好手,堪称文武全才。”

    “让张总督这么个文武全才,统领我朝刚经过平叛战争洗礼,见过血的强悍精兵,另外再在广西当地,招收个几千名凶悍的广西狼兵,一起入安南。代表天朝去安南主持正义,以维护和平,制止战乱的名义,以裁判官的身份,鼓励安南人来控告那些军阀的罪过。陛下你想,那些军阀,包括莫登庸和安南保王派在内,他们为了战争,怎么可能不去强拉壮丁,不去強掳民财以为战资,怎么可能不对兵士的烧杀抢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只要鼓励安南人来告,并且我们的军队能切实的为安南老百姓报仇血恨。那么安南老百姓就会站到咱们这边,然后咱们就能名正言顺的把安南的那些军阀,一个个的都干掉,让安南上层权力出现真空,到时那安南就仍是我大明的交趾省。当然为了安南的长治久安,咱们得吸取成祖朝治理安南的教训,选去交趾任职的官员,一定要严格考察他们的品性,不能让咱们派去交趾的汉官,是去交趾为我大汉民族拉仇恨的。”

    “另外为了巩固民心,臣建议陛下在平定安南时,每灭一个军阀,就把那个军阀及其亲信的土地,都分给当地的老百姓。这样不但会巩固我朝在交趾的民心,也会让我们在交趾的正义行动,会很顺利。毕竟只要让交趾人知道,天朝军队来灭了他们的军头后,这个军头及其亲信的土地,就会分给他们。臣相信到时交趾老百姓,肯定都会站在天朝这一边,甚至那些军头手下的大头兵们,也会巴不得军头早点死,他们好分土地。”